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35

第35章 富强才是硬道理——《孙子兵法》第一

“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我们,看见上面这个标题,应该不会觉得惊讶。如果用大家更为熟悉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众所周知,这句话是中国当代的一位伟人说出的真理。然而,在伟人说出这句真理之前,中国人却长时期地不断内耗,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无谓的政治斗争上。等到大家终于醒悟过来,认为该谋求发展时,推门一看我们又落后西方好大一截了。

回首往事,不能不让人为白白逝去的岁月感到惋惜。可是,惋惜有什么用?现在能够做的,只有利用开放和改革的好时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谋求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换句话说,那就是需要懂得一个道理:“富强才是硬道理。”

稍微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就知道,在我国的先秦时期,也有一位思想家喊出过类似于“富强才是硬道理”的口号。这位思想家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讲述孙武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之前,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他提出这个方略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按照现在的历史资料记载,孙武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之间,也就是还处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在他活动的时期,已经属于春秋末期了。春秋末期有着怎样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大概地做如下描述:在经济上,周朝的封建井田制度已经出现了漏洞,其主要标志就是鲁国的“初税亩”——诸侯开始向耕种井田的人征收赋税。而在这之前,诸侯是没有这个权力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在政治上,地方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地不再服从中央以及上级诸侯的管辖。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周朝的政权开始瓦解,国家进入了长期诸侯战乱的准备时期。

在孙武活动的时候,上面的政治和经济局面没有得到改善。相反,还朝着更加坏的方向发展着。举个例子来说,在鲁国的“初税亩”之后,晋国的六位将军也相继破坏了井田制度,实行了新的田亩制度和征税制度,并且逐渐壮大各自的政权。于是,在《孙子兵法·吴王问》中,我们就看到了吴王和孙子之间的这样一场对话。吴王问孙子道:“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的六位将军分别占据了晋国的土地,他们之中谁会先灭亡,而谁会最终强大起来?面对吴王的问题,孙子并没有像孔子和孟子那样大谈特谈周朝的制度是多么的好,应该怎样复兴周朝的制度等等,而是认为在这六家之中谁改革得越彻底,那么谁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于是,他回答吴王说:“赵氏制田,以百廿步为畹,以二百四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俭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六位将军之中,赵家实行以两百四十步为标准的大亩制度,这不仅改革了以前的井田制度,而且比起其他几位将军分别以一百六十步到两百步为标准的田亩制度来说,也是一个更加彻底的改革。除此之外,赵家只征收田赋,而不再征收税,其他各家却既征收田赋,又征收五分之一的税,这样赵家交给晋国的钱就少了,而自己的收入却多了。如此一来,赵将军必定能够使得自己的领地更加富强,晋国以后必定是他的天下。

从这段文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在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时,孙武不再像孔孟等儒家圣人那样大谈仁义道德了,而是开始注重实际的政治后果。换句话说,在孙子眼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治家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强大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搞好人民的生活。在孙子看来,只有这样的国家和政治家,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这一讲的标题:富强才是硬道理。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孙子在政治问题上的观点,跟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观点几乎是相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考察这几位思想家各自所处的时代情况,而且还需要考察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对这些经历的看法。除了这些,我们或许更加需要注意的应该是他们的不同性格。

很明显,跟孔孟比起来,孙子少了很多的幻想,却有了更多的实际考虑。他关注的并不是在一个已经没有可能恢复古代制度的时代去复兴古制,而是立足于现实,想办法将实际之中最棘手的问题加以解决。什么是孙子生活时代最棘手的问题?很显然是这些问题:诸侯国要准备长期开战了,老百姓必定遭殃。怎么办?实际上,能够保护这些无辜生灵的只有国家,并且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理智的做法是想办法富国强兵,如此方能保卫家园和人民。这可谓是孙子的良苦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见《孙子兵法·吴王问》在这样的思考之后,大家想一下,孙子不是想着富强国家和强大军队,还能去思考什么?难道还要让他去思考那些在当时的时代已经近乎迂腐的道德仁义吗?孙子心里非常清楚,比起那些迂腐之论来,富国强兵才真正是那个时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