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19

第119章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蒙古族。元朝宗室梁王帖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1931年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195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1953年,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因农民问题与毛 泽 东意见相左,受到毛 泽 东严厉批评。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据梁漱溟在《回忆李大钊先生》中说,他与李大钊相识的时间“稍先于在北京大学同事之时”:“彼时(1916年)他在北京《晨钟报》(后改名《晨报》)任职。”他又回忆说:“曾记得一次他宴请于南城瑞记饭庄,我和陈仲甫(独秀)在座上初相遇。”李大钊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上海到北京创办《晨钟报》是在1916年7月中旬;李大钊宴请到北京为上海东亚图书馆募股的陈独秀,是在1916年11月底或12月初。当时,李大钊在宴请陈独秀时,特意借机介绍相识仅几个月的梁漱溟与陈独秀会面,从而使梁漱溟在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即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李大钊大体是在1917年11月中旬进入北京大学,出任图书馆主任的,仅比梁漱溟到北大正式执教晚有一个月左右。梁漱溟对李大钊也到北大工作,异常高兴。

李大钊到北京大学工作以后,加强了与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的联系与合作,并开始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梁漱溟则沉浸于蔡元培要他讲授的印度哲学之中,但他并非一心只知治学之人,对时事也比较关心,对新的思想走向和理论动态也颇注意。对此,李大钊给了他不少便利和帮助。

梁漱溟进入北京大学的第二年,他的父亲梁巨川先生于1918年11月10日在自家附近的净业湖(即积水潭)沉水自杀。李大钊闻讯后,特意与郭晓峰、张申府、熊国能等人,还有清华学校图书馆主任袁同礼,一起到梁家吊唁,送去挽联和吊帐,对梁漱溟深表慰问。为了帮助梁漱溟排遣伤痛的心情,李大钊还特意抽暇与张申府、熊国能邀请梁漱溟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散心,并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有幸留存下来,成为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最珍贵的留影。转年1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出版)发表随感录《北京的“华严”》,对梁巨川先生的自杀谈了自己的感慨。

梁漱溟到北大几年后,思想发生不小的变化。到1921年冬天,他决定结束“居士”生活,在28岁之龄与好友伍庸伯的妻妹黄靖贤女士结婚。婚事定下以后,他特意到颇有“老大哥”风度的李大钊家中通知。李大钊得知他即将结婚成家,非常高兴,毫无讥讽之意,表达了由衷的欣喜和祝贺。李大钊还笑着告诉梁漱溟,结婚对于他来说,已是20年以前的事情了。到这时,梁漱溟才完全清楚李大钊的家境和为人。从此对李大钊更加敬重,对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也肃然起敬。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梁漱溟闻知,心中十分着急和不安,从西郊赶到章士钊家里商讨营救办法。后来得知李大钊英勇就义,心痛于顿失知己,一心劝慰家属节哀,亲自检视装殓,极尽挚友之所能。数年后,梁漱溟在致胡适之先生信中,谈到“我们怎样解决中国问题”时说:“守常先生向来是肯想这个问题的,竟自因此作了中国共 产 党的先进;我虽百般不行,却亦肯想这问题”,“然我则没有和守常先生走一条路的决心与信力,更没有拦阻他走那条路的勇气与先见了”。可见在李大钊牺牲多年之后,梁漱溟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仍萦回于怀。2006年出版的梁漱溟所著《忆往谈旧录》中有《回忆李大钊先生》一文,被许多报刊转载,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