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早在1903年,廖仲恺在日本留学时,就结识了孙中山。从此,他矢志不渝地跟随孙中山,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其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惨痛的失败,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他和孙中山等人从“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的残酷事实中认识到,要想寻求革命的出路,就必须联合真正革命的力量。
1922年8月,苏俄政府的特使越飞来华,经过李大钊、林伯渠、张继的联络介绍,1923年初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孙中山见到越飞“极为喜悦”,多次闭门会谈。“这期间,孙中山吩咐侍卫,无论何人都不予通传和不许登楼。之后,孙中山又派廖仲恺跟随越飞赴日本同越飞继续会谈,并在1923年1月发表了一个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廖仲恺调任广东省省长,受孙中山的委托,开始致力于国民党改组和促进国共合作的伟业。他把孙中山委托鲍罗廷用英文起草的国民党组织法及党章、党纲等重要文件,一一翻译成中文,送给孙中山审定。10月中旬,他和共 产 党人李大钊等五人奉孙中山的特令,担任筹划改组国民党事宜的改组委员。
1924年1月2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国共合作的一次盛会,出席大会的165名代表中,有李大钊、毛 泽 东等共 产 党员23名。大会在通过《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时,发生了争论。会议通过由谢持、谭平山、廖仲恺、孙科、李大钊、汪精卫、戴季陶、毛 泽 东等19人组成的章程审查委员会,对章程草案进行了审查。28日上午的大会,广州代表方瑞麟乘孙中山未出席大会的机会,提出章程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文。这个意见很明显地是针对共 产 党员跨党而言的。李大钊立即就共 产 党员跨党问题作了发言,他说:“我等之加入本党,是为有所贡献于本党,以贡献于国民革命的事业而来的,断乎不是为取巧讨便宜、借国民党的名义作共 产 党的运动而来的。”“我们来参加本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不是阴谋鬼祟的举动。”“本党既许我们以参加,即不必对于我们发生猜疑,而再在加以防制。倘认为我们参加本党为不合,则尽可详细磋商,苟有利于本党,则我们之为发展本党而来者,亦不难为发展本党而去;唯有猜疑防制,实为本党发展前途的障害,断断乎不可不于本党改造之日明揭而扫除之。”李大钊的发言感动了许多人,相继发言者绝大多数反对方瑞麟的提案。
廖仲恺发言说:“吾人第一要问:我们的党是什么党?是不是国民党?第二要问:我们的党是否有主义的?是否要革命的?如果对于我们的主义能服膺,革命能彻底,则一切皆可不生问题。此次彼等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诸君如果不以为然,请先闭目静想其意何居?彼等亦不是来拖累我们的,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功夫的,请大家思之,重思之。”大会经过一场辩论后,会议主席同意,随即表决通过《中国国民党总章》。方瑞麟等右派分子反对孙中山的容共政策的企图被挫败。
在整个大会过程中,廖仲恺排除各种干扰,极力促成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贯彻。最后,大会通过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现广泛的民主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忠实地执行孙先生的遗嘱,坚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挫败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继续同中国共 产 党亲密合作,在国民党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25年8月,正当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国民党右派悍然下了毒手,廖仲恺惨遭杀害,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何香凝在《黄埔军校之创办》一文中回忆:“当时在广东或到过广东的中国共 产 党党员有毛 泽 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李大钊……周恩来等,仲恺始终和他们真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