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曼(1895—1949),又名百禄,笔名希曼、煌言,化名西望。绰号西曼诺夫、西曼斯基、堂堂张,曾被人戏称为“胡子嘴”,其仿俄文名字为西蒙·百·张。湖南长沙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并宣传三民主义;1911年被派往中国东北,进入俄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学习。1912年曾经到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进行考察,接触了一大批革命党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著作。1914年回到中国哈尔滨,在滨江道尹公署工作,从这时起与一些在哈尔滨的唐山人有了来往并建立起友谊。
1917年夏天,张西曼认识了受李大钊影响、正在创建东华中学的乐亭籍校长邓洁民,受聘参与了东华中学的创办工作,并与邓洁民以及邓西园、于芳洲、霍占一、赵松年等成为东华中学著名的五君子,开始以东华中学为掩护,接待中、俄、朝之间来往的青年学生和革命者。后来,东华中学成为李大钊在哈尔滨联系俄罗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场所,先后接待过张太雷、马骏、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者。1918年,张西曼回到俄国海参崴,并到西伯利亚等地考察,搜集有关“十月革命”的著作和宣传品,并将所搜集的材料用希曼的笔名译成中文广泛散发,他翻译过的俄罗斯许多重要文献,影响过一大批人。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张西曼致电孙中山、蔡元培,希望他们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蔡元培邀请他到北京大学共同进行此项工作。1919年7月,张西曼来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北大图书馆编目课里担任了编目事务员。之后,还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兼职任教,直接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秘密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十月革命”组织方法和经验,搜集和整理有关社会主义文献,开始翻译《俄国共产党党纲》,成为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助手。在与李大钊的交往中,张西曼“非常羡慕李大钊的为人并受其影响创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新俄罗斯研究会等组织,研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以资中国革命的借鉴”。
1920年秋季,张西曼任北京大学俄文专修科教员,瞿秋白、郑振铎、曹靖华都是他的学生。他与俄国教师伊凤阁、铁捷克、伊文、柏列威有过很深的交往,甚至一起从事翻译工作。1920年11月24日,张西曼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扩充俄文图书之意见书》提出:用“征集、印刷、采购、借用”四种方法扩充北大图书馆俄文书籍的建议,受到李大钊的重视,也为图书馆增加了许多俄罗斯文献。年底,社会主义研究会公开活动,张西曼在其中努力工作,为康米妮斯特丛书出版尽力,翻译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书刊,还同李大钊等人一起支持瞿秋白等人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去俄国考察。
1921年,俄罗斯发生大饥荒,粮食供应出现困难。张西曼与李大钊、吴玉章等人在北京组织了俄国赈灾会,到处奔走为俄国募款赈灾,还曾经到上海去募捐,筹集到大量资金、物品和粮食,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推动北大俄文系筹备工作,编出了《中等俄文词典》、《俄文文法》等著作。
1922年1月,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正式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重要教材之一。1922年10月18日,张西曼根据孙中山的意见,用“煌言”的笔名在北京《晨报》上发表《我们对中俄会议应有的表示》,公开批评北京政府拖延中俄会议的做法,推动联俄联共工作。他成为李大钊与孙中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
1924年,张西曼在北方交通大学以及一些私立学校中开办了俄文班,创办了中俄大学。1925年他组织了中俄文学社,出版了《新俄罗斯》读本。1926年,任武昌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张西曼利用一切机会,积极掩护和营救进步人士和进步学生,专心从事俄文法政学的翻译工作,相继出版了《苏俄民法》、《苏俄刑法》和《苏俄宪法》,专力教育著述。
1931年,张西曼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拒绝国民党让其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职务的决定。1935年,他在中苏友好协会中担任常务理事。抗日战争期间,他以国民党左派的立场公开亲苏亲共,被人称为西曼诺夫、西曼斯基。1946年与褚辅成、许德珩等致力于九三学社筹备工作,5月,当选九三学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9年7月10日,张西曼在北京病逝。周恩来亲笔撰写“张西曼之墓”,田汉亲笔撰写墓志铭,称张西曼是“权位不动,威武不屈,反帝与反封建,四十年如一日;风雪万里,追自由之光芒,埋骨于此,山岳皆香”的民主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