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玄(1895—1968),原名焯,号朗宣;后改名周无,号太玄。四川新都人。1911年石室中学毕业。1913年出川,1916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在上海《民信报》任翻译、编辑等职。后去北京,任《京华日报》、《中华新报》编辑。结识了正在北京主编《晨钟报》的李大钊,彼此志趣相投,过往密切,遂与王光祈等决定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1918年6月30日,在岳云别墅召开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会议,有李大钊、王光祈、周无(太玄)、陈淯(愚生)、张尚龄(梦九)、曾琦(慕韩)、雷宝箐(眉生)等7人。王光祈任书记,李大钊任编辑,周无(太玄)任文牍。
1919年2月,周太玄赴法国勤工俭学。巴黎和会开幕不久,周太玄就到达了巴黎。为了将巴黎和会的消息发回祖国,他办起了“巴黎通讯社”,及时把巴黎会议的情况传回国内,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8月少年中国学会巴黎分社成立,周太玄当选为书记。1921年至1924年他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他以其在腔肠动物,特别是在水母的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解决细胞研究中的染色问题上的重要突破,于1930年被授予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周太玄在旅法期间,经常与国内的李大钊保持着通信联系,《李大钊文集》(下卷)内收录了一封李致周的短信。由李大钊编辑出版的《少年中国》,发表过周太玄的许多文章和诗篇,其中诗作《过印度洋》(1919年),感情真挚,流传长久。
1930年11月,周太玄婉言谢绝了巴黎大学研究院的挽留,应成都大学校长张澜之邀回国,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动物学讲座的名义同时在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任教。1931年11月,四川三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1932年他被聘为该校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主任、教授。
1945年8月,美国投掷的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之后,就在这物理学科取得辉煌成功的时候,作为生物学家的周太玄,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了深刻的思考。他对人类未来作了引人注目的科学预测,以长篇专论《瞻望人类的未来》连载发表于1946年10月的重庆《大公报》上。他预言在物理科学时代之后将出现以研究人类本身的生物学时代,现在已逐步在实现了。重要译著有:《动物心理学》、《古动物学》等。
1951年9月,周太玄出任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即校长)。1953年5月,经郭沫若院长的提议,他调北京后相继就任中国科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局长,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自1955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