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终身成长
78959300000002

第2章 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都能从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

和父母相处的方式,也会投射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也就是我们要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原因——养育方式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有一天,“樊登读书”的一位会员不远千里地跑来找我,向我倾诉她的事业困惑。

她原本从事媒体行业,后来转行进行内容创作。她做内容很到位,在知识付费平台为所服务的公司创造了上百万的效益。

后来,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规模不算大,需要她亲自去谈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谈判,到最后都谈不成。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详细了解了她谈合作的细节。对方开始和她谈价格的时候,她会给出一个正常的报价。但是,当对方试图问“价格上能不能稍微便宜一点儿”时,她就进入了另一种模式。她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识。

于是,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捍卫自己的底线”:知识产品并不是白来的,而是饱含心血的。有时候,她会生气地拍桌子;有时候,她表面上继续温文尔雅地谈话,但内心深处已经埋下了要和对方决裂的伏笔。

她把所有商业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都归结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问题:用道德来评价所有正常的博弈行为,结果就是和任何人都无法合作。

她问我:“樊老师,你也经商,但你跟人合作都挺愉快的,你是怎么和别人谈判的?”

我先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跟你爸妈的关系怎么样?”(很多人遇到困难找我聊天的时候,我通常会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她愣了一下,但还是诚实地说:“不怎么样。”

我问:“有多不怎么样?”

她说:“相当不怎么样。”

那么,不怎么样到什么程度呢?

她小时候很爱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给她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她特别兴奋,很想马上穿上。这时,爸爸到她的房间,严肃地说:“上学不能穿这条裤子。”

她就跟爸爸讲:“我想穿。”(这是一个特别可怜的小女孩在表达自己的渴望。)

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彻底剪坏了。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她都会难受得想哭。

她工作后,第一个月挣的钱全部买了牛仔裤。牛仔裤都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她一次都没穿过。

这就是小孩子的报复方式,也是小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孩子跟父母对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动的、隐秘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起冲突,但他的内心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有的孩子总被父母上纲上线地“教育”,一点点小事也被父母提高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比如,贴上“你是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这样的标签。

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咨询亲子关系问题的家长。

常见的是:孩子不好管,孩子一做作业,我就发飙、生气。

表面上看,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来自父母自身。关注一件事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但这些父母选择了发飙和生气,这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没长大。这样的父母,童年时往往总是被压迫、被欺负,他们的内心就是一个遇到困难无处倾诉的软弱、无助的孩子。

所以,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一个人的人格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

我在“樊登读书”分享过《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Thirty Million Words: Building a Child’s Brain),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是一位儿科教授。书中仅仅分析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词汇量和说话的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细节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数学、空间推理和读写能力的发挥,还会影响孩子约束自身行为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甚至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