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终身成长
78959300000003

第3章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有很多人在质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是真的那么大。很多专家也认为,不要给父母施加那么大的压力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是被同伴、老师所影响的。

同伴和老师的影响肯定会存在,但根据我的经历和我在生活中跟很多朋友的深度交流,我不断地验证后发现,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的作者认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马萨诸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曾在网络视频上完成了一个让人难忘的“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这是个关于宝宝社交需求的例子,让人感触颇深。

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她的宝宝扣在了一个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宝宝一起嬉戏。然后妈妈突然背对孩子,当她再次转过来时,面部一下子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宝宝满脸茫然地盯着她,紧接着宝宝的面容如阳光般灿烂,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回应。当宝宝意识到这纯属徒劳时,便耷拉着小脑袋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幕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接着,我们看到妈妈开始焦虑,束手无策。最后,她苍白的面部又恢复到了之前慈爱温柔的妈妈的模样,宝宝也马上就又高兴起来了。

……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

现实生活中,比“面无表情”更严重的伤害比比皆是。

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项认知社会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进行了三年研究工作所得到的数据:

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只有600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

当然,这里还要区分父母所表达的内容,是说了更多积极的话,还是说了更多消极的话,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着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

除了语言之外,父母的行为模式也在影响着孩子。

我们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向谁学的?待人接物是向谁学的?对别人的不同态度,会如何反应?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孩子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被父母打哭了,他就学会了一件事:谁有权力,谁就说了算。父母一不高兴,就把孩子关在门外,说“我不管你了”,他孤单地在门外哭。这时,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要马上翻脸。

这些错误的互动方式,会让孩子的是非观、情绪处理能力等都出现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

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让孩子看电视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每天都在看电视,因为爷爷奶奶没体力和精力带他们去参加其他活动。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包办”给了电视机,让孩子看动画片。那么,看动画片里阳光、可爱的小熊,孩子就能慢慢成为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吗?

不可能。

电视机里有故事、有语言,孩子也会模仿,但电视机是死的,不会互动。孩子模仿了动画片里的人物之后,电视机没有反应,他根本无从判断对错,也不会获得成就感,更不知道应该继续还是停止。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显得呆呆的,无论是表情、语言,还是行为,都会有迟滞的现象。

孩子的监护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一定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机,而要通过互动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