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任何一位为后人世代称颂的官员肯定是清正廉洁的。廉洁是领导者获得良好品质形象的基础。为政清廉,这种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的传统价值观念,是所有领导者都要身体力行,倍加维护的。“秉得无私,参天地兮。”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是邓小平的道德准则,他用一身正气书写人生,为后人留下崇高形象。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反对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领导者不可倚权仗势,为所欲为,侵占群众利益,搞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可以高高在上,搞命令主义、个人专断、家长制,耍官僚作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可以颠倒领导者和群众的关系,把“公仆”变为“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而党风好坏又决定人心之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是廉洁自律的典范。
30 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期间,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日用品也异常紧缺。邓小平提倡干部们要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处处以身体则,留下了很多趣谈。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坐在竹椅中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上了,袜和裤之间的光腿都露在了外面。她扑哧一下笑出了声:“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蹚小河了。”听到这话,邓小平抬起头,迷惑地望着小吴,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他顺着小吴的眼光看到自己的裤腿时,一拍大腿站了起来,“糟了,刚才开会的时候不会也是这样吧!”当他再次低头看时,松了一口气说道:“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呢?虽短点,还是挺好的嘛。”
原来,由于身体直立,这时邓小平露在外面的腿被裤子给遮住了。
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又咯咯地笑了起来。看着邓小平已洗得发白的裤腿边和很旧的裤子,小吴安慰地说:“邓书记,咱们会议室是大圆桌,您的短腿裤子是藏在桌底下的。”
邓小平听了,也哈哈地笑了起来。
邓小平难道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吗?其实,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如果想要新衣服还是会有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支援前线,省一分是一分啊!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的没有打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时邓小平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腿磨破了,他就让妻子将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久而久之,裤子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看邓小平报纸也看得差不多了,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两年了,还没破,我的那条才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不能再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
“窍门?哈哈哈!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道。
于是,在邓小平洗脸的时候,小吴就留心观察,结果她发现邓小平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她觉得很新鲜,好奇地问:“邓书记,毛巾上的水,您为什么不拧干而是挤干呢?”
“你想想看,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邓小平一边说着,一边还做着示范,“这可是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哟,不信你试试,保准能延长毛巾的寿命。”
小吴这才明白,原来邓小平这么做,是为了节省毛巾啊!她感到一阵愧疚,自己怎么就没有想过呢?于是,她将这个“窍门”告诉了其他人。从此,大家都照着邓小平的说法去做,果然使毛巾的寿命延长了好多。
在革命老根据地武乡县洪水镇的东部山区有一个偏僻的小山庄——刘家嘴。刘家嘴四周山高路窄,荆草横生,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庄子里住满了八路军,邓小平就是这支部队的政委。由于纪律严明,八路军与老百姓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一天,邓小平在镇上开完秘密会议回来,被敌人暗哨发现。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邓小平和战士们绕山路,钻树林,与敌人捉起了迷藏,终于在天亮时安全返回刘家嘴。
一进庄,邓小平与战士们互相望望,松了一口气,却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原来山上荆棘遍地,他们身上的衣服好多地方都被剐破了,尤其是裤脚,破破烂烂的。
大家正簇拥着邓小平往驻地走,邓小平见路边一位大嫂正在打水,就走上前,口气温和地问:“大嫂,借个针线补补衣服,可以吗?”大嫂不认识邓小平,但见是八路军,忙应着:“行,行,怎么不行呢?”大嫂刚提起打满水的桶,就被身边的战士接了过去。
到了大嫂家,她忙着从炕上取下针线包,又拿出针线。邓小平说:“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活计我们女人家在行!”大嫂让邓小平坐下等着,自己穿好针,细针密线地帮邓小平补起裤腿来。
邓小平道了声谢,就与大嫂闲谈起来。大嫂名叫陈磨兰,丈夫参加了庄上的民兵队伍。不一会儿,裤子补好了,大嫂用牙咬断线,“行了!那几个战士呢?”邓小平笑着说:“让他们自己动手缝吧!”大嫂一听不高兴了:“怎么,嫌我手艺不好?”说着,大嫂到屋外把几个战士叫进屋来,一一帮他们缝裤腿。
这当儿,邓小平走到院子里拿起扫帚扫起院子来,补好裤腿的战士又帮忙挑水劈柴。临走前,邓小平和战士们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缺也打满了水,劈好的柴被整整齐齐地放好。邓小平感谢过大嫂,又借了几根针和一绺线准备带回去补衣服,并从口袋里掏出3角钱递给大嫂。大嫂一看急了,忙推回去,说什么也不要。邓小平把钱放在炕上,劝说着:“我们八路军的纪律,其中就有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大嫂一听,拿起炕上的钱往邓小平手里一拍,大声说:“可你别忘了,军队和人民是鱼和水不能分,也好比这针和线一样!”邓小平见大嫂一再推辞,没有办法,只好拿上针线,再道了声谢谢就和战士们走了。
几个月后,邓小平就要离开这个小山庄。临行前,他派一名战士把放着针和线的小纸包送到陈磨兰大嫂家中去。战士亲手把纸包交给大嫂:“这是邓小平让我交给你的!”
“邓小平?”大嫂莫名其妙地打开纸包一看,“什么!他就是邓小平,邓小平!”纸包上写着:“针线连着军民情——邓小平。”
1943 年,还是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驻扎在太行山上的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镇。
那时,太行山东因为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坚持抗战,八路军总部号召所属部队的指战员每人每天从口粮中节省一两粮食,救济当地群众。
邓小平工作繁忙,整日抓生产又忙战斗,体力消耗很大,但每天的饭菜简朴单调,又少油水。伙食科的同志想给他改善伙食,他坚决拒绝。邓小平还时常督促警卫员别忘了也从自己的口粮中每日节约一两粮食。他还常常在村干部给群众分粮食时去看一看,要求他们秤平斗满,公平合理。
一天,邓小平检查战备工作回到镇上,看到镇前小广场上站满了老乡,原来老乡们正排队领粮。邓小平便让其他同志先回去,自己走进人群,站到分粮的司务长的身后,没有作声,仔细地看起司务长的秤杆子来。司务长业务熟练,只见他利索地用袋装上小米,挂在称钩上,用手转移秤砣,多退少补,十分公正。邓小平看着,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时,轮到邓小平的妻子领工资粮了。司务长把小米装好袋挂在称钩上,但刚用手一掂,秤杆就“嗖”地一下子翘起来。司务长一见称得多了,却没有倒回多出的米。邓小平正疑惑着,只见司务长用手将秤砣向外扒了一下,秤平了,随后就把半袋米递给她。周围的人摇摇头,但没有作声。突然,司务长身后传来质问声:“给多了吧?”司务长正接过下一位老乡的布袋,头也没回地说:“没有错!你管哪门子事。”说罢,好似意识到了什么,猛一回头,原来是邓小平。
邓小平从人群中走出来,叫住正要离开的妻子,从她手中取过米袋,又走上前拿过司务长手中的秤,上了秤砣,仔细一称,竟多了半斤。邓小平手里拿着秤和米袋,脸色一沉,司务长不敢抬头,只好望着地面。邓小平走了几步,猛一转身,面对着司务长严肃地说:“这些小米是人民的血汗,是我们八路军吃糠咽菜,一粒米一粒米节省下来的。你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吧?你的秤能称得出来吧?”
停了一下,邓小平转过身去,面对群众大声说道:“咱们八路军官兵一致,办事认真,谁也不能搞半点特殊!”说罢,他解开布袋,亲手从里面称出半斤小米,又小心翼翼地把米倒回仓里,不让一粒米撒在地上。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带着一纵队转移出淮西,邓小平则留在大别山。邓小平率部留在大别山的那段时日,是极其艰苦的一段时期。他同大家一样,忍饥挨饿,不顾疲劳,在山野林莽中露宿,在雨水泥泞中行军。到了十冬腊月,邓小平也是穿着自制的单薄棉袄。有一次,因室内天气阴冷,警卫员拿点稻草想给首长烧堆火烤烤手,邓小平一边制止一边说:“不用烤火,大家都过得去,我们怕什么。要知道,群众的一根草也是来之不易呀!”
邓小平知道,大别山穷,大别山的人民更穷,他不忍动用群众的一草一木。
在大别山,还有这样一件事:
1948 年除夕的那一天,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还有鄂豫军区的段君毅,带着很少部队来到金寨县的一个村,小村紧临一条小河,住在一家地主的大院里。没住多久,隔着这条小河的金寨县的县委书记知道邓小平到了,便领着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来看望首长。县委书记和工作人员把湖北麻糖、花生、羊肉和一只鸡等慰问品拿出来,要首长收下。
邓小平问道:“哪来的这些东西,怎么来的?”
县委书记说:“今天是除夕,是群众慰问的。”
“嘿,真是‘山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哪!”邓小平仍然那样严肃地说,“群众生活够苦的了,这些东西要送还他们。”
听说要退回慰问品,在场的同志都有点着急了,告诉首长这个村的地主和群众跑光了,生活上的必需品,连花钱买也买不到,要不要把这些东西留下,作价还给群众行不行?
“不行,正因为要过除夕,群众也需要这些东西,要全部退还群众,不要留下。”邓小平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段君毅连忙说:“就这么办,送还这些东西,还要顺便到群众家里,给他们拜年。”
县委书记和工作人员告别了首长。卫士长有点不高兴,抱怨地说:“不拿群众的东西,买总可以吧!不留下东西,除夕你们连晚饭都没有。”
邓小平笑着说:“不要撅嘴嘛!哪有花钱买慰问品的事,你一定还有什么,拿出来吃嘛!”
卫士长说:“只有几个麦饼,又冷又硬!还有一些枣子。”
邓小平说:“快拿来吃,麦饼烤烤,红枣当菜,蛮好的一顿大年夜饭嘛!”
在到开餐时,邓小平边吃着麦饼边回忆他当年从苏联回国那段路上的艰苦情景,他说:“这比我在1926年的年底,骑着骆驼穿过毛乌素大沙漠要好过得多。大沙漠都是春季通过,一到九月,朔风呼啸,商旅不行。我跟着最后一个商队,迎着暴风雪,穿过大沙漠,一路上,只有靠在帐逢休息时,烤点黄羊肉吃……”
邓小平就是这样处处想着群众,而他自己围着炉火,吃着一点烤得又糊又硬的麦饼,度过了难忘的1948年除夕之夜。
邓小平在战争年代这种清廉安苦的精神和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代风范。但是,全国解放后,尤其是邓小平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之后,更加注重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邓小平还经常查自己家里人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邓小平对子女的要求也特别严格,经常教育子女要模范地遵纪守法,不能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搞特权、谋私利。邓小平从来不让子女参与他的政事,从来不向孩子们透露党和国家的重大机密或正在议论而尚未出台的重大措施,也不让子女向他打听。并且,他要求子女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不能乱说乱讲。同子女相处,邓小平总是抓住各种机会,利用聊天或摆龙门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他向孩子讲最多的话题是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共产党员要先苦后甜、革命成功要靠理想和信念、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领导者是否勤于政事,廉洁奉公,历来是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领导得道德品质、人格素质在执政用权上的集中反映。领导者应如邓小平那样把勤政廉洁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并且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品德素质。这样,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中,抵御住消极方面的影响,切实做到过好权力关,摆正义务与权力的位置;过好名位关,摆正职责与职务的位置;过好人情关,摆正“大家”与“小我”的位置;过好金钱关,摆正“义”与“利”的位置;过好美色关,摆正奋斗与享受的位置。这样,定会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也一定会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