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领导者就不成为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因此,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当官为民,勤政为民,做人民的公仆。
在一生的领导活动中,邓小平做人民公仆,甘为人民的老黄牛,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
1931 年 8 月,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县委书记。邓小平特别喜欢瑞金群众流传的一句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邓小平到瑞金后,一方面,动员群众,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号召全县人民,厉行节约,节省募捐,支援前方,保证中央机关的生活需要,保障红军的供给。为此,邓小平带头节衣缩食,他住与老百姓一样的民房,有时甚至住在祠堂、庙宇。在瑞金10个多月,先后迁居五六次。他穿的是粗布中山装,吃的是红薯。他吃红薯不剥皮,还风趣地说:“红薯皮营养高,吃了不怕风吹雨打,丢了太可惜。”
邓小平为民当官、勤政为民的精神,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他从来不讲排场,不耍派头,不图形式。他主张干工作不能用别人代劳,要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埋头苦干;办事情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讲求效率,不能慢慢腾腾,拖拖拉拉;讲话要简明扼要,力求精练。邓小平这种工作作风是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描述她父亲的工作作风时这样写道:
“有一次父亲告诉我,那时他在苏区,一个人,一匹马,一个警卫员兼马夫,轻骑简从,就这么从瑞金、会昌一带那么大的一个区域内往来往去。他的那匹马,长征过雪山前死了。他的警卫员,也在长征之前换掉了。父亲这个人,最不讲排场,反对繁琐哲学。这种一人、一马、一警卫的习惯,他一直保持到抗战开始。在他就任更重要的职务后,他也是这样崇尚简朴。整个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没有私人秘书。解放后直到‘文革’开始前的17年中,他也只有一个秘书。对他来说,不在人多,重要的是效率要高。”(《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 122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任过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已经是独当一面、指挥大战区作战的高级指挥员了。邓小平进入党的高级干部行列以后,不是享受,而是吃苦,不是索取,而是贡献。在这一时期,他不是指挥作战,就是行军打仗,军务繁忙,战事不断。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在他和刘伯承的指挥下,先后进行了邯长战役、冀西战役、冀南战役、卫东战役、磁武涉林战役等,均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如此,从1941年开始,日伪军对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扫荡、封锁、蚕食”和烧光、杀光、抢光的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使华北敌后抗日进入了抗战八年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日军疯狂而又频繁的大规模“扫荡”,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一方面,通过坚壁清野、内线游击战、破击战和反“扫荡”作战,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精兵简政和开展大生产,有效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封锁,坚持了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岁月。一次,邓小平的女儿毛毛问他:“你那时在前方,也够不容易的吧?”邓小平微笑地回答说:“我没干什么事,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苦!”(《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496页)
邓小平把他在太行山区战斗时期的工作,仅用“吃苦”二字来概括,可见他那时的工作,是何等的艰苦卓绝。但是他勤政的作风曾给八路军的指挥员郭林祥以深刻的印象。
抗战后期,郭林祥一次在赤岸向太行山军区李达司令员汇报完工作后,策马疾驰,赶往八路军前方总部,听候邓小平政委指示。当时,朱德、彭德怀等人到了延安,邓小平主持前方和北方局工作。
郭林祥刚一下马,就被邓小平拉进屋。邓小平立即叫人准备晚饭。吃过饭后,邓小平认真听取郭林祥汇报部队南渡黄河的准备情况。
当郭林祥把洛阳、郑州间的敌伪河防部署讲完后,邓小平拿起油灯,走到地图前。他手指地图说:“河南过去是汤恩伯、胡宗南的防区。今年四五月间,日军五六万人发动了河南战役,40万大军不战溃逃。”说着,邓小平转过身,递给郭林祥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37天丢了38座县城。他们一部分逃进深山,一部分给老百姓缴了械。现在豫西很乱。”
邓小平眼窝深陷,颧骨显得更高了。他注视了郭林祥很久,果断而深沉地对郭林祥说:“国民党40万大军都全线崩溃,你们两团一千多人,怎么办?仗要打得巧,打则必胜。豫西民性强悍,很讲义气,不打点胜仗,群众是瞧不起的。”
接着,他又告诫说:“你们过河后,只能是独立工作,除了靠电台和中央、北方局联系外,没有别的。你们都很年轻,遇事要慎重稳妥,多动脑筋。”
安排好工作后,邓小平叫来副参谋长,要他负责部队的供应和装备,又叮嘱副参谋长给郭林祥找个地方休息。
夜,已很深了,邓小平办公室的灯光还在亮着。他仍在考虑下一步的战斗部署。郭林祥望着那不熄的灯光深深地为邓小平不倦的工作精神所震撼。
在战争年代如此,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后,邓小平更是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把当官为心,勤政为民作为自己的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国人民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终于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
1989年11月9日,从这一天起,邓小平退休了。60多年的革命历程,邓小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今天,他老人家为了国家的前途、党的利益而实现了退休的心愿。邓小平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那颗牵挂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生活的心地永远没有退休。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呕心沥血,高瞻远瞩,致力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祖国的繁荣昌盛。退休后,作为北京的市民,邓小平和普通市民一样,时刻关心着国内外大事和全国各地的建设。
通常,邓小平每天清晨6时半起床,然后在庭院内散步半小时。8时许进早餐,早餐简单而朴素,多是喝豆浆,吃油饼或馒头,一如普通北京市民。8时,在书房(工作办公室)听取秘书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他如果听到了一些有兴趣的新闻时,就会叫秘书再读一遍或将原文送给他。到了10点钟左右,他开始阅读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简报和文件。
1990 年 7 月,距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仅有两个月了。伴随着炎热的夏季的到来,“亚运热”席卷京城。大街小巷,到处是迎接亚运会召开的彩旗、标语,北京城平添了一份节日的色彩和气氛。邓小平一直关注着亚运工程的建设。7月3日,他前往亚运村和京广大厦,考察亚运会的准备情况和北京的城市建设。
1991 年当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时,邓小平慷慨解囊捐助,但不肯宣传自己,中央也对此采了低调的淡化介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讲话时也只是轻轻提了一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也捐了款。但他没有透露邓小平的姓名。
1992年,邓小平已88岁了。这一年春天,他前往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方。
1984年1月,邓小平曾到深圳视察过一次,并作了重要指示。如今已过去8年,8年的情况如何?他总想再去看看,但一直没能抽出时间。这么大的年纪了,长途劳累,中央领导也不放心。可邓小平说身体没问题,在北京待不住了,执意要到深圳走一趟。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终于来到深圳。一月的鹏城,花木繁茂,春风荡漾,生机勃勃。上午9时整,邓小平乘坐的火车徐徐进站。服务人员敏捷地把一块铺着红色地毯的长条木板放在车厢门口。不一会儿,邓小平走出车门,微笑着向迎接的人们招手致意。他同前来迎接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等一一握手之后,乘一辆中巴,一直驶到下榻的市迎宾馆桂园。
省委、市委领导想,邓小平年逾古稀,千里迢迢而来,一定很累。他们劝邓小平先好好休息。但他连连摆手并兴奋地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省市负责人听后只好从命。在桂园只休息了10分钟,邓小平在谢非等人的陪同下就离开了宾馆。
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在广东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对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非常满意,一路连连称赞,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接着,他又到上海进行了视察。
邓小平的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指明了航程,他以大海般的气魄,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澜。
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邓小平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邓小平留下的遗愿是捐献角膜,不留骨火。一个毕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伟人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这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甘当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著追求和光荣传统。历史实践证明,有了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达;失去人民的支持,就要遭到挫折和失败。没有人民便无以立党,没有人民也无以立国。我们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各级干部的工作也就是当人民公仆的过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历程中,我们党有许多优秀干部,遵循党的教导,做人民的公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英勇战斗,忘我工作,以至献出生命;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更显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学习邓小平当官为民、勤政为民的作风,珍惜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为人民多办好事、实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