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弘扬长征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80131400000011

第11章 一个关于红军亲属忆长征的故事

朱润航 电气6班

青石黛瓦,伶仃春雨,呆呆矗立,一步也不想往前。即使等待,认真守着每个路口,最终却发现对方已然不在这里了。只剩下妇人的泪飘散在风雨里,但她的眼里满是自豪。

每年的清明时节,我与父母都要回老家祭祖。我父亲所在的家族人丁兴旺,所以每年祭祖时,坟头前总是挤满了黑压压的人。记得是在2009年的清明,我父母因为生意上的原因,比以往晚了两天回老家。我也乐得清静,不用把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叫个遍,也不用听大人们毫无内涵的寒暄。

当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坟前已摆满各种鲜花以及烧剩下的蜡烛与高香。看着父亲尊敬地点着蜡烛烧着香,我打了个哈欠。午后,春风带着微醺的花香,令我的意识开始神游。也就在我的眼神开始飘忽时,我瞄到了在我家大坟旁边还有一座小小的用石头堆起来的坟,此时一名老妪正在坟前,看着坟怔怔出神。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于是我迈腿就朝那边走去,想要看得更加清楚一些。等待我的却是老爹的一个大混子(大板栗)。

父亲很凶地瞪了我一眼,叫我别乱走,就又忙活开了。我委屈地看着母亲,想要寻求一些安慰,母亲无奈地叹了一声气。我询问母亲那老妪是谁,为何那坟头会挨着我们这。母亲让我别多嘴,可最终还是拗不过我,就对我说明了原因。当年我的大爷和一个同乡的好兄弟一起参与了当年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也一起经历了长征。可是后来我大爷衣锦还乡,而他的那个好兄弟却埋骨他乡。那个老妪是那个逝去的红军的妻子,得知丈夫死后也没有再婚,守了一辈子寡,家里也没有孩子。将坟建在战友的坟旁边,是我大爷的遗愿。其实每年我的父母都会按着爷爷的要求去老妪家拜访一次,只是都没有让我跟从,我之前也一直不知道他们拜访的是谁。

听了这些,我的鼻头酸酸的。为了老妪可怜的一生,也为了那终生不渝的爱情。我当时就决定,今年我要和父母一起拜访老人家。

既然我执意要跟随,父亲就决定不另找日子,准备祭拜完当天就去拜访。

我老家在江南水乡。青石黛瓦,是当地的特色,再配着春雨潇潇,更是增添了一丝难以名状的感伤。老妪的家在村尾的一个角落,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依山傍水,现实一点就是潮湿的山沟沟。

听着父亲叫了一声“华婶儿”(后来我知道老妪原名叫朱月华),腐朽的木门嘎吱地打开。“华婶”看着我们,布满沟壑的脸上挤出了一丝惊喜的笑容,赶忙请我们进去。她感叹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说在我小时候曾抱过我,虽然我已毫无印象。对于她的热情,我有些受宠若惊,然而也有些心酸,估计她一个人实在是太孤独了。

吃了一顿“山珍野味”之后,按照惯例就到了大人们聊家常的时间。以往我都会走开,可是那天我想让华奶奶讲讲他丈夫长征的故事,因为当时我对长征唯一的印象只有书本里的“飞夺泸定桥”。

华奶奶说长征中发生的事她也是听我大爷说的,由于她的丈夫就死在长征途中,所以她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大爷和他的同乡隶属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他们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大爷的同乡就是在之后占领茂县的战斗中牺牲的。说到这,华奶奶明显有些气愤。事后我上网调查了张国焘这个人,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最终竟然叛逃到了国民党。

二十几分钟后故事讲完了,华奶奶红着眼睛,本以为她会哭,结果她却笑了,她说她丈夫是为了新中国而死的,这足以自豪。我为之动容。

长征二万五千里,耗时将近一年。红军战士完成了这一奇迹般的壮举,并给我们留下了长征精神。这些精神是将士们用血和骨堆砌而成的,我们须始终铭记。就如华奶奶一样,虽然她的丈夫死于长征,但她在悲痛之后反而感到自豪,这就是长征精神给人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现在正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必须秉承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扫平障碍,铺平道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告别了华奶奶,心情沉重。我不禁回头看了看。

青石黛瓦,伶仃春雨,呆呆矗立,一步也不想往前。即使等待,认真守着每个路口,最终却发现对方已然不在这里了。只剩下妇人的泪飘散在风雨里,但她的眼里满是自豪……

(指导教师: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