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弘扬长征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80131400000005

第5章 我心中的长征之路

盘浩 交通运输2班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概是对长征精神最为言简意赅的概括,而此话也正是由长征的亲身经历者、领导者——毛泽东之口说出。用脚步去丈量二万五千里的道路,对于任何常人来说都绝非易事,更何况这二万五千里并非康庄大道,而是布满了数不尽的险峰与望不尽的荒原。长征之路,因一个致命的错误而被迫开始,却让中国红军于死地而后生,因此,说它是一条涅槃之路也未为不可。

1934年之秋,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可谓寒秋。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大好河山何忍弃,三军仓皇离瑞金;从此铁流无定向,人人不知死与生”,也许在当时的瑞金,还未曾有人想到过,这一走,就走出了一页气壮山河的诗篇。

两年的光阴置于寻常,转瞬即逝。但红军在长征之路上度过的这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漫长。试想,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荒原上行军,脚下的泥沼一旦陷进便极有可能再也无法脱身;在漫天飞雪之中,身着薄衣,踏着冰寒如铁的山径艰难前行,身边是万丈悬崖,稍看一眼便足以使人头晕目眩;在密林荆棘之中负重前行,身后是国民党大批军队的猛烈追击,不敢有一刻的怠慢;在奔流的滔滔大河之上匍匐前进,冒着枪林弹雨以命相搏……这样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每一天都是生与死的来回摆渡,每一秒都是对意志的重重拷打,长征路之长度、之宽度不再局限于空间,时空也被它拉长了千百倍。

长征之路,有血泪。陈衣敝履抵挡不住雪山上的入骨严寒,微薄物资维持不了全军的巨大消耗,尽管拥有铁的意志,也难以长期抵抗肉体上近乎极限的不断考验。一路上不断有人倒下,有的人咬牙支撑着走下去,有的人却再也没起来过。若再加上那些在炮火连天中牺牲的英魂,红军伤亡之数令人不忍详知。但在这血泪凝成的痂之上,熠熠生辉的是整个队伍在这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不管队伍行至何地,每个人都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困境之中互伸援手甚至舍身救人,对他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注定是一条抹上了悲壮色彩的路,他们避免不了地要跨过同伴的遗骸继续前进。但即便如此,红军依旧不失乐观、不失信念,总要在苦中寻出那么几丝甜味,就算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之上,他们也能让队伍的口号与歌声照亮天地间的迷雾。

涅槃的过程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在熊熊烈火之中重生的必定是更为强大的存在。在走完两度春秋,跨越半个中国后,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经过了重重险阻的洗礼后的红军最终保存下了一部分的力量,虽仅有3万余人,但此后,由这3万余人发展出的种种已为后人所知。涅槃后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空中振翅高飞。

长征走过的路如今早已被新泥掩埋,由青草覆盖,然而,长征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长征精神却如同皎皎明月,始终悬于历史的苍穹中,为现代中国的前进照亮着道路。而究其本质,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抱定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才征服了长路,走向了胜利的黎明。而80年后,我们仍然要将这一精神薪火相传。尤其是在如今全球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下,中国即将走到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正遭遇着重重考验。在不断探索新出路的同时,何以解除盘旋于国人心头的对于中国未来的隐隐担忧?唯有长征精神。唯有长征精神可激励中华民族之信心,提振中华民族之士气,鼓舞中华民族之人民。不论是前路艰险,还是前途坦荡,长征精神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都将使中华民族不忘初衷、开拓未来。

其实,我们的长征之路还尚未完成。那已过去的气壮山河的一页只是中华民族扬帆起航的小小开端,而未来的路还朝着远方不断延伸着。我们还需要接过长征精神的火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别忘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指导教师:陈洁、田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