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03

第3章 志要豪华,趣要淡泊

13.志要豪华,趣要淡泊

“原典”志要豪华,趣要淡泊。(明吴从先《小窗自纪·豪华与淡泊》)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人立志要高迈深远,生活情趣要淡泊朴素。

“品读”高远的志向是人生奋斗的强大动力,淡漠朴素的生活情趣是实现志向的精神条件。两者是互动的。志当存高远,趣向淡泊行。所以,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告诫人们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4.士而怀居

“原典”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春秋《论语·宪问》)

“注译”士:读书人;怀:留恋;居:家居、家庭。全句译意为:读书人留恋家庭的安逸,就不足以成为读书人了。

“品读”读书人应专心致志地读书、“修己”而读书、“修己”的目的在于“兼治天下”、在于“安百姓”。如果专注于“怀居”等生活琐事,就难于成“士”了,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晋文公流亡到齐国后,有了妻妾,有了家财,便贪图安逸,不肯继续前进,他的妻子姜氏告诫他:“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15.饱食终日

“原典”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春秋《论语·阳货》)

“注译”饱食:即食饱,吃饱了饭;无所用心:即无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干。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干,这种人很难有作为。”

“品读”人怎样才算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志于道”,“敏于事”,而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会想入非非,产生淫邪之念,终于堕落。

16.为君子儒

“原典”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春秋《论语·雍也》)

“注译”女:通“汝”,你;儒:有知识和技能的术士。全句译意为: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品读”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儒“志于道”、“喻于义”,而小人儒相反,“志于利”、“喻于利”,所以孔子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这也就是要求子夏舍小利而立大志。

17.迁于乔木

“原典”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战国《孟子·滕文公上》)

“注译”乔木:高大的树木。全句译意为:我听说过鸟儿只会从幽暗的山谷里飞出来,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却没有听说过鸟儿从高大的树木上飞下来,迁徙到幽暗的山谷里。

“品读”《诗经·伐木》中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其意是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居住。孟子化用这一诗句,激励人们应该志存高远,奋发上进,切莫不求进取,自甘堕落。

18.仁者之度

“原典”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战国《墨子·非乐上》)

“注译”度:这里指器量、胸襟。全句译意为;仁人君子胸怀天下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为了能使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是美丽的,听到的都是悦耳的,吃到的都是甘甜的,身体都是舒舒服服的。

“品读”墨子是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家庭,对天下“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状况如同身受,因此,他以“利天下为志”,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求“中国百姓人民之利”为己任。在墨子看来,具有仁德之心的君子应该“为天下度”,把普天下百姓的利益作为自己思考和言行的出发点,决不能从一己私利出发,追求个人的感官愉悦和肉体享受。这种志向和胸怀,和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脉相通。

19.事在务大

“原典”事在务大。(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谕大》)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定要从事大的事业。

“品读”这又是立大志、做大事的劝世箴言。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吕不韦的“事在务大”,其意就是:只有立志“务大”,才能有远大的生活目标,才能以“务大”自励、自强、自律,才能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这正是古人说的“祈乎大者得乎中,祈乎中者得乎下,祈乎下者,不知其所之”。

20.虑天下之利

“原典”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下的士人,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

“品读”这是《吕氏春秋·长利》中的开篇之语。此篇是道家伊尹学派所作。他们痛斥了齐国大夫陈无宇的贪婪,教导士人立志远大,胸怀天下,不以私利为利,以天下之利为利。

21.大德不官

“原典”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说:“有大德的圣人,不会拘限于一官一职;有大道的圣人,不会像器物一样只有一个用场;有大信义的圣人,不会受到盟约的限制;天之四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一个人明察了这四种情况,就有志于学之本了。

“品读”“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儒家视为天地人的“本源”。凡事必须着力于“本源”。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在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他们认为河是海的“本源”。为学也应如此,务必从根本上把握。青年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求学时,孜孜于求宇宙的大本大源。在青年毛泽东看来,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本源入心,化成理想,见诸行动的过程。因此,拯救中国,变化民质,也必须首先从寻求、把握和运用本源开始。

22.鸿鹄之志

“原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注译”安:哪里;鸿:大雁;鹄(hú胡):天鹅。全句译意为:“燕子、麻雀怎么能了解大雁、天鹅的志向呢?”

“品读”秦朝末年的统治苛酷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胜(字涉)、吴广领导的起义队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陈胜年轻时曾给人当雇工,对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万分不满。一天,他对雇工们说“苟富贵,无相忘!”(假如有一天我们中间谁富贵了,可别忘了其他弟兄们啊!)他说这句话时遭到众人的讥笑。于是陈胜感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中透着自信与豪气。显示了他胸怀大志,不甘平凡的性格。后来,陈胜在吴广的协助下,揭竿起义,成就了一番事业。

23.大威荣名

“原典”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注译”全句译意为: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人,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不能忍受小的耻辱的人,建立不起荣誉和功名。

“品读”这是齐国大夫鲁仲连对长期占据齐国聊城的燕将所说的话。当初,燕国乐毅的部将攻下齐国的聊城以后,却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将害怕被处死,就固守聊城不敢回国。鲁仲连为了解除齐国之围,针对燕将的心理,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关键词就是这两句话,并列举了齐国管仲忍辱负重执掌齐国大政,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因而也名满天下的故事。燕将看信后深为折服,撤军而去。由此可见鲁仲连游说之功,也可见要行大威须不效小节,立荣名须不恶小耻之效。

24.常逸志不广

“原典”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五·在厄第二十》)

“注译”全句译意为:处在低下的地位而无所忧虑的人,他一定想得不远;经常处身安逸生活中的人,他的志向不会远大。

“品读”马克思认为,对普通人来说,有时候,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居下”而不奋发,“常逸”而心自安,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追求。如此人生,有何意义?孔子一生困厄,但他一生都在为实现崇高的价值目标而努力奋斗。

25.大节青风

“原典”明大节于当时,立青风于身后。(后晋刘昫《旧唐书·本民·太宗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只有生前深明大义,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方能青史垂名,流芳百世。

“品读”人生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怎样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各有志,选择不同。“明大节于当时,立青风于身后”,是唐太宗的人生信条。相同的人生信条,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辛稼轩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6.太上立德

“原典”太上立德,不可庶几;其次立功,遂行当代;其次立言,见志后学。(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杜佑》)

“注译”太上:最上、最好;庶几:完美。全句译意为:做人最好的是像圣人立德,以光辉的道德人格流芳千古。其次是努力立功,普济黎元著称于当时。再其次是立言,继往开来,传承文明,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后进者。

“品读”唐初的杜佑是个有志之士,以富国安民为己任。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正是他心志的表白。杜佑曾任节度使、司徒等职,政绩斐然。杜佑还用了30年的时间,著《通典》200卷,成为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27.功济四海

“原典”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马燧》)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下兴亡,大丈夫应当相时而动,建功立业,安邦定国,周济万民。

“品读”唐朝大将马燧少年时即有宏伟抱负。一次,他和众兄弟一起学儒时感叹地说了这番气宇轩昂的话。在他看来,天下动乱,如果常作一介书生,碌碌无为而老死,这样的生命毫无意义。只有相时而动,安邦定国,周济万民,才不枉一生。

28.天无不覆

“原典”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西晋陈寿《陈思王植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被称为高远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什么不覆盖;地被称为广阔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什么不承载;日月被称为明亮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照不到;江海被称为博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什么不包容。

“品读”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植在10多岁时便能流畅通读《诗经》、《论语》和几十万字的辞赋,并且擅长写作文章,所谓“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但曹植在政治上颇不得志,他在《求通亲案者》中说出了以上这句颇富哲理的话。千百年来,曹植的这一名句为世人广为传颂,经久不衰。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有像天地日月江海一样的胸怀。

29.大要立志

“原典”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也。(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注译”全句译意为:每个人都应该以成为圣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学者更要立大志,才学是为了做圣人。

“品读”远大的理想抱负、坚韧的人生追求能给人生提供强大的人生动力。朱熹告诫人们,立志要立高远之志,做人要做圣人。否则,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放弃人生的理想追求,汲汲于功名富贵,追逐物欲的满足,陷于人生颓废的境况。朱熹指出:“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今之朋友,固有乐闻圣明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它,只是志不立耳。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30.垂光百世

“原典”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明方孝儒《豫让论》)

“注译”全句译意为:生要当世人景仰的名臣,死了要成为鬼中之雄,流芳百世、彪炳史册,这才是人生之最美。

“品读”这就是古之贤者追求的人生价值。这句话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和魏晋诗人王粲的“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可谓异曲同工。

31.做第一等人

“原典”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明吕坤《续小儿语》)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做第一流的人,干第一流的事业,说第一流的话,怀抱第一流的见识。

“品读”这是明代学者吕坤训儿之词。吕坤一生勤奋好学,于明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著作有《呻吟语》、《去伪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