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48

第48章 实事求是

678.实事求是

“原典”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注译”修学:努力学习。全句译意为:研究学问,钻研古典务必得到事实,依据事实从中得出真义。

“品读”这是“实事求是”一词在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这句话是对汉景帝刘启的三儿子河间献王刘德研究学问的赞语,本意是倡导一种做学问、办事情的严谨态度。清代乾嘉时期经学学者提倡“实事求是之学”。颜师古对“实事求是”的学风作了恰当的解释,即“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真,正也。留其正本。”毛泽东改造和扬弃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并把“实事求是”从学风用语变成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路,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思想原则和工作路线。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其中,他尖锐地批评主观主义的学风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接着,他对“实事求是”这一古语作了崭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时曾给中共中央党校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个题词被奉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办学宗旨,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679.虚而为盈

“原典”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春秋《论语·述而》)

“注译”亡(wú无):没有;盈:充足;约:俭;泰:豪华;恒:指坚定的操守。全句译意为: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硬充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坚持下去了。

“品读”孔子做事,一向讲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行为。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孔子所训斥的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行为,曾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加以讽刺,以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80.道听涂说

“原典”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春秋《论语·阳货》)

“注译”道听而涂说:道,道路;涂:同“途”,也是道路;道听,从路上听到的传闻;涂说,在路上传播;弃:抛弃。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在路上听到的传闻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品读”非正式场合听到的流言蜚语,不去辨别真伪,不经过考证和思考就说出去,就随便地传播,这是轻率,不负责任的言行,孔子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孔子这句话,主要是从道德意义上说的,从认识论的意义来说,也不能“道听而涂说”。要想获得真知,不能靠道听途说,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更不能信而为之,必须自己亲自实践,亲自发现、辨别、验证。

681.子绝四

“原典”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春秋《论语·子罕》)

“注译”绝:弃绝;毋(wù务):不;意:通“臆”,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我:自以为是。全句译意为: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臆测、武断、固执、自以为是。

“品读”臆测、武断、固执、自以为是,都是主观意识,害己害人,为孔子所深恶痛绝。但二千多年来,这种主观意识(后人称之为主观主义)并没有因孔子的深恶痛绝而灭绝。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就曾对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作过尖锐的批评。他说:“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682.言必有三表

“原典”子墨子言曰: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战国《墨子·非命上》)

“注译”表:法,仪,指标准,标志;本:根据,本始;原:考察原由;用:应用;废:发,发出、产生之意;中:符合。全句译意为:墨子说:言论要有三个标准。哪三个标准呢?墨子说:这三个标准就是要有理论根据,要有现实情况,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品读”墨子这番话是针对“为政国家者”,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而不能实现这一现象而发的议论。墨子认为,这些因为“为政国家者”被主张宿命论的人散布的谬论所迷惑。因此,墨子提出,对言论要用三个标准去衡量。这三个标准就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要向上寻求古代圣人们所推行的政策)、“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要向下去观察百姓的真实生活情形)、“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要把言论付诸行动,用在处理政事上面,观察它是否符合全国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怎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墨子提出的这三个标准很值得借鉴。

683.循名实定是非

“原典”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战国《韩非子·奸劫弑臣》)

“注译”苟:作“徇”,曲从;循名实:即循名责实,考察名与实之符合与否;因:依据;参验:比较检验。全句译意为:君主要懂得古代圣人的统治之术,而不要曲从世俗之言,考察名与实是否相对,比较检验之后才判断言论是否恰当。

“品读”韩非子这段话和墨子的“言必有三表”有相近的意思,即对“言”、“名”要“责实”和“参验”,不要盲从。但韩非子“责实”和“参验”的标准止于“圣人之术”,而墨子的标准还有“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见,韩非子和墨子的哲学价值追求是有区别的。因此,和韩非子相比,墨子的哲学观更具平民化,更符合平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684.矜伪不长

“原典”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战国《韩非子·难一》)

“注译”矜(jīn今)伪:自夸、作假;盖虚:掩盖虚假。全句译意为: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象、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品读”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者的至诚忠告。“矜伪”和“盖虚”,无不违背客观事实,违反实事求是原则,违犯民众利益。因此,必定会被事实揭穿,为民众识破。正确的态度是,为人民群众多尽实心,多干实事,多谋实利。

685.上见其原,下通其流

“原典”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西汉刘向《战国策·齐四》)

“注译”全句译意为:上能察见事物的本质,下能贯通事物的发展,圣人能晓大学问大道理,怎么会有不吉利呢?

“品读”这是战国时齐国大夫颜斶对齐宣王所说的话。他引用《易传》中的“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的话,从反面说明居于统治地位,并未获得实德,却喜欢标榜空名的人,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害,他强调凡事要“上见其原,下通其流”,即我们现在说的实事求是之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686.必以其真

“原典”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东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注译”全句译意为:事物的正确与否,并不能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判断,必须根据它的内在真实情况而定论。

“品读”东汉哲学家王符在认识上反对“虚论”、“华饰”,主张“明理者必效于实”(《潜夫论·考绩》)。这段话是他的哲学理论的反映,表现了王符实事求是的哲学家精神。事物往往表现为真象和假象两种情况。要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就要求真务实,穿透假象,认识本质。

687.行有未孚

“原典”心有所未达,以下情塞而不能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泽壅而不得下浃。(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刘赉》)

“注译”孚:使人信服;浃:遍及。全句译意为:心意不能通达,因为下面的情况闭塞而不能通到上面;行动不能使人信服,是因为上面的恩泽不能遍及下面。

“品读”此句为汉元帝刘赉所言。刘赉这两句话想要说明的是:国以民为本,欲治理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如果百姓之苦,君主能够了解;君主惠民的恩泽,百姓能够得到,这样,君民上下相孚,彼此信任,则国家安定,政权巩固。可以说,民情是实事求是中最大的“实事”,也是所求的最大的“是”。

688.造实绩

“原典”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率为天下造实绩。(清颜元《存学编·卷一》)

“注译”体:本体;用:作用。全句译意为:文章要实事求是,行为要实事求是,本体要实事求是,作用要实事求是,带头为天下百姓做出一番实际有益的事业。

“品读”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注重实学,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全不以习行经济为事”的宋明理学末流相对立。颜元指出,“彼以其虚,我以其实”,彼“以口舌致党祸,流而后世,全以章句误乾坤”。在他看来,在明末“文盛之极”而导致“必衰”的清初,只有遵循“文衰而返于实”,才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唯一途径。他这些主张,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