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05

第5章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40.不为轩冕肆志

“原典”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战国《庄子·缮性》)

“注译”轩:车;冕:冠。二者代指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全句译意为:不为荣华富贵而心满意足,自纵心志;不因穷困窘迫而随波逐流,趋附世俗。

“品读”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示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官位权贵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因此,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欲、官位权贵对人身心自由的束缚,希望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41.士志于道

“原典”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士:读书人、知识分子;道:真理;恶:坏,恶劣;足:值得。全句译意为: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仁德之道,却又以吃穿不好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和他谈论‘志于道’的大事。”

“品读”“志于道”的读书人必须有一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这样才能有大志向、大长进、大作为。如果斤斤计较于衣食的好坏,不能过清贫的生活,“志于道”就只能是空谈。所以孔子认为这种人不值得和他谈论“志于道”的大事。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一个生活故事很有孔子“士志于道”的遗韵。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和朋友们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女人,而是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他曾激烈地说:“西方物质文明极盛,逐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尔。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足,是人生太无价值。”有一次毛泽东到一位青年朋友家里,这位朋友中断他们的正题谈论而把佣人叫来,并当着他的面吩咐佣人去买什么价钱的猪肉。毛泽东觉得这个人太小品,竟然以家庭琐事来干扰他们谈论国家大事,以后就再也不同这个青年来往了。青年毛泽东和朋友们舍琐事而求大志的胸怀很值得世人景仰和学习。

42.君子固穷

“原典”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春秋《论语·卫灵公》)

“注译”固:坚守、安守;斯:同“则”或“即”;滥:泛滥,这里指无所不为。全句译意为:君子在穷困时仍然能坚守自己的节操,一般人遇到穷困就不能约束自己而无所不为了。

“品读”俗语云:“人穷志不穷。”君子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顿,就丧失自己的人格。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们饿坏了,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君子也会穷困吗?”孔子教导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要弟子们不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处变不惊,居穷不滥,坚定自己的志向,保持自己的人格。

43.岁寒知松柏

“原典”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秋《论语·子罕》)

“注译”后:最后;凋:凋谢,凋落。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到了一年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品读”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样,孔子在这里也是有感而发。松柏代表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品性。孔子对这种品性极为推崇,认为它是君子所应具备的人格精神。君子和小人在平时是很难辨其忠奸的,但到了严酷的环境,紧要的关头,君子就像严冬中的松柏一样,突现出高尚的气节。司马迁在写《史记·伯夷列传》时,引了孔子这句话来赞颂伯夷、叔齐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为立清名而不惜献出生命的高风亮节。

44.不为贫穷怠道

“原典”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战国《荀子·修身》)

“注译”折阅:亏本、赔本;市:指做买卖;怠乎道:不严格遵守正道。全句译意为:好的农夫并不因为缺水干旱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因为买卖亏本就不进市场,士人君子不因为贫穷而对于道义有所懈怠。

“品读”这句话的重心在“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所说的“道”,就是儒家倡导的礼义道德。在儒家看来,士人君子一生就是“志于道”,一切为了“弘道”。“志于道”会受到各种利诱,“弘道”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农民耕田会遇到干旱,商人做生意会有亏损。但是不管利诱和困难多大,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45.不可夺坚

“原典”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诚廉》)

“注译”全句译意为:石头可以被打破,但不能夺去它坚硬的本性;丹砂可以使它磨碎,但不能夺去它红色的本性。

“品读”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即使为了信仰而牺牲也始终不渝。这种名节观造就了多少中华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远的不说,就说当代的共产党人都深受这种名节观的影响。如共产党员周文雍,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备受酷刑,但坚贞不屈。他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不朽的诗句:“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还有革命先烈杨闇公被捕后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牺牲前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可绝不能丝毫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

46.贫贱不足以损

“原典”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三国王肃《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卷一》)

“注译”益:增加。全句译意为: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

“品读”儒家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想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理想在儒家的士人君子身上可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不论“富贵”,不管“贫贱”,他们都会坚守他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想。

47.志行万里

“原典”志行万海里,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而害大。(西晋陈寿《三国志·陆逊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胸怀远大的有志之士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因小失大。

“品读”这是三国时谋士陆逊劝诫孙权的话。当时公孙渊背弃盟约,孙权想亲自率兵征讨。陆逊给孙权分析了天下大势,劝说他成大事者不能“中道而辍足”、“怀细而害大”。今日的为政者当记取这两句话的警戒。

48.穷达不渝

“原典”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唐柳宗元《吊屈原文》)

“注译”全句译意为:无论窘困还是显达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坚守自己的理想主张,信守忠于国家的大义。

“品读”屈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为了楚国的富强,在内政方面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外交方面力主联齐抗秦。但终因楚国贵族保守势力的谗毁诬陷,被楚王两次放逐,最后抱石沉沙,自投汨罗江。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歌颂了屈原穷达不渝、服道守义的崇高而光辉的品德。

49.先天下之忧而忧

“原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

“品读”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观点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和深沉的社会关怀。他在《岳阳楼记》所写的这一名句,已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献身民众,关心天下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国家的振兴,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担负起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并为此奋斗不息。

50.雪松霜柏

“原典”乘气轻命,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松霜柏。(宋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

“注译”全句译意为:趁着一时的勇气和冲动而不顾惜生命,一般的勇士或许能够做到;像傲雪凌霜的青松翠柏经过长久的时间而能不改变节操,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品读”王炎午(1252—1324),初名应梅,字鼎翁。炎午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刻苦读书,曾从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炎午跟随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颇多建树,深受文丞相器重。后文丞相兵败被俘,炎午作生祭文以励其死,既历陈其有可死之义,又反复阐述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愤发,忠肝义胆,凛然如秋霜烈日。及至文丞相英勇就义,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王炎午作祭文,对他壮烈殉国的崇高气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51.财贿不动心

“原典”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注译”财贿:财物贿赂;爵禄:爵位利禄。全名译意为:财物贿赂不能动其心,爵位利禄不能移其志。

“品读”这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中曹操对关羽的赞词。话说刘备被曹操攻占小沛和下邳后,投奔河北的袁绍,关羽无奈之中带着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极尽笼络,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铸印送关羽,累送金银。但关羽不为所动,当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后,便挂印封金,护送甘、糜二位夫人离曹营,奔河北。曹操的部下诸将得知后,建议曹追而杀之,曹操就说了以上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