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63

第63章 知之不若行之

889.知之不若行之

“原典”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战国《荀子·儒效》)

“注译”全句译意为: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深入了解,深入了解不如践行。

“品读”闻、见、知、行是从学到行的过程,而“行”,是学的运用,学的最终目的。这与孔子所说的“学以致用”的思想一脉相承。荀子认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己乎行之矣”(圣人,以仁义为根本,正确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一致,而不差毫厘,这没有别的门路,只是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行罢了)。这就是说,学以致用,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890.精义入神

“原典”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周易·易辞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学者)精研道义而潜心神理,是为了谋求施用;利于施用而安处其身,是为了尊崇道德。

“品读”这是孔子对《周易·咸》卦“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所作解释中的一句话。2500多年前,孔子就从这句话中传达出“学以致用”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500多年后,伟人毛泽东用当代的语言更明白地阐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强调的学以致用,精通是前提,应用是目的。只有精通,才能应用;为了应用,必须精通。精通而不应用,精通就失去了意义,应用而不精通,就应用得不好。明代的王夫之在《论梁元帝读书》中说:“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意思是说:读书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要辨明书中“大义”,并作为修己治人的行为准则;又要体察“微言”,使自己对书的精神实质的把握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周易·系辞下》的名句“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演义。

891.学而时习之

“原典”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春秋《论语·学而》)

“注译”时:经常,随时;习:温习,见习,实习;说(yuè月):同“悦”,高兴,喜悦,愉快。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实习,不也愉快吗!”

“品读”《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学而时习之,又是《学而》”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学无止境,人不可以一日无学,也不可能一日无惑。运用自己的学识解决面临的疑惑问题,并取得成效,求得进境,会情不自禁感到高兴。实际也如此。学习了又能运用于实践,用学来的知识修身明德,治国平天下,有益于己、于人、于世,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事情。

892.知者无不知

“原典”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战国《孟子·尽心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孟子说:“对智者来说没有不需要知道的,但最需要知道的是马上就要用到的。”

“品读”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习必须针对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急用先学。这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应该值得提倡。

893.君子有三患

“原典”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有三种忧虑:第一是对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听到;第二是对自己已听到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学会;第三是对自己已学会的知识,忧虑不能做得到。

“品读”在儒家看来,“君子”的责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常有“三患”:“患弗得闻”,“患弗得学”,“患弗能行”。有“患”才能有动力,有追求,有奋斗,也才能学有所成,成有所行。

894.好学近乎知

“原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译”知:通“智”。全句译意为: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了,知道耻辱就接近于勇了。”

“品读”这是《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孔子认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通行的德行)。“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895.多诵而知其说

“原典”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读书多而没有领会其中真义,虽然很辛苦但是劳而无功。

“品读”这是博士晁错给汉文帝刘恒上疏中的话。当时的皇太子尽管读了不少书,但没有真正领略其中的精义,因而也就不懂“临制臣下”、“安利万民”的道理。晁错认为,读书是为了致用,这是皇太子的当务之急。刘恒很赞赏晁错的话,并接受晁错的建议,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汉代皇家的属官),帮助太子读书识理,学以致用。

896.人之读书

“原典”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们读书,是想广开见闻以便对自己有益处。

“品读”《刘聪传》中载:刘聪(汉高祖嫡系)将替刘后修建仪殿,廷尉(狱官)陈元达上书极力谏阻,刘聪大怒,命令将他斩首。刘后亲自写奏疏说:“今宫室已备,宜爱民力,廷尉之言,四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如何哉?”其言词和感情非常恳切,刘聪的怒气才消除了,而且感到很惭愧。贞观十六年,唐太宗读了《刘聪传》,他对书中所记述的这件事很有感触,便说了“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并以刘聪这件事作为鉴诫。唐太宗本来想修造一座宫殿,构筑多层楼阁,已在蓝田(今属陕西)采伐木材,诸事已经具备,但他想到刘聪这件事,就停止了修宫殿。唐太宗如此读书自益,学以致用,“可以为深诫”。

897.政者学之施

“原典”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学习,管理国家的学问从此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

“品读”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状元)。登第后即上书为岳飞叫屈,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秦桧死后获释。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都督府参赞军事、抚州知州等职。“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这是张孝祥从政的经验之谈。他还说过,“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管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无法度可以遵循奉守。

898.后治而先学

“原典”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学习,而后从事管理的事。

“品读”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是一部史论,王夫之为之毕其一生心血。“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这是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睿宗》中说到唐贞观、开元、元和三世之政时所作的总结。在这里,王夫之强调学习对于治政的必要。欲做事要先学习,欲治政先学习。

899.以求适用

“原典”凡书之所载,有不可尽知者,不必正为之解,其要在于取吾心之所通,以求适于用而已。(明徐渭《诗学序》)

“注译”全句译意为:书上所载的内容,如有不能理解的,不必强求,关键在于把自己能理解的吃透,以便为我所用。

“品读”读书不必务求甚解,关键是学懂弄通了哪一点,就结合实际加以运用。陶渊明就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语。在读书中当有不“甚解”之处、之时,且先读为快。但当有“甚解”之处、之时,就要学之用之。

900.躬体而心得

“原典”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清汪琬《传是数记》)

“注译”之之:前“之”指书籍;若:如;躬体:亲身,身体力行。全句译意为:藏书难不如守书难,守书难又不如读书难,读书难又比不上领会书中真义并亲身去实行之难。

“品读”清初散文家汪琬说这句话的用意有两点,一是有书赶快读,二是读书要知书并能付诸行动。如果有了书却不抓紧读,一天推一天,“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南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来年”,结果是空让岁月流逝。如果读书不付诸行动,也是虚度年华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