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良,生于781年,卒于843年,唐宦官,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历任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等职。他横暴贪残,滥杀无辜,唐文宗亦受其控制。他把持朝政20多年,前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仇士良在顺宗时侍奉东宫。宪宗即位,迁内给事,后长时间为内外五坊使,常在畿内诸县以供奉为名,行勒索之实,“所至邀吏供饷,暴甚寇盗。”
唐朝自德宗以来,屡屡发生宦官弑君废立之事。宝历二年(826年),敬宗被害。宦官王守澄立江王为帝,是为文宗。文宗虽为宦官所立,但对宦官的专横却十分忌恨,时刻都想排除权倾天下的宦官王守澄。然而,朝内朋党争权,两个宰相李德裕和李宗阁,各领一派,互相排挤,显然无助于文宗排除宦官而树立皇权。所以,文宗急于寻找足可信赖亦可助他摆脱宦官控制的人。
不久,有两个人物引起了文宗的注意。一个是郑注,另一个是李训。郑注善医术,深得王守澄宠信,迁为右神策判官,后又拜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李训是被流放在外遇赦而归的,与郑注一样同属阴险狡诈之徒。李训通过贿赂郑注,也拜在了王守澄门下,文宗授其国子监《周易》博士、韩林侍讲学士。李训、郑注有王守澄为后台,又日侍于文宗左右,干政窃权的野心便日益膨胀。他们先联络李宗阁驱逐了李德裕,尔后又贬逐了李宗阁。一时间,李训、郑注成了朝中举足轻重之人。文宗考虑到,李训、郑注乃王守澄所荐,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便决心依靠这二人清除宦党。
然而,宦官以王守澄、陈弘志为首,盘根错节,势力强大,如若处理不慎定会反遭其害。文宗与李训经过谋划,决定利用仇士良与王守澄一向不和为突破口,借宦官之力打击宦官之势,以毒攻毒,铲除宦官。仇士良一向受到王守澄的压制,自然对其颇为不满,加之他也想成为控制皇帝之人,所以,他急于除去王守澄,以取而代之。
仇士良与李训、郑注合谋,以谋杀陷害之罪,先杖杀了陈弘志。尔后,又将王守澄拜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此及明升暗降,实夺其权之策。王守澄失去了禁军兵权,也就只好坐以待毙了。不久,便被毒死。于是,仇士良取而代之,掌握了禁军兵权,形成了一个新的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