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101

第101章 株连致冤

“原文”

颜忠、王平辞引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1]。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上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侍御史寒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2],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曰:“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3],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4]。”帝曰:“即如是,何不早奏?”对曰:“臣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帝怒曰:“吏持两端[5]!”促提下捶之[6]。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帝曰:“谁与共为章[7]?”对曰:“臣独作之。”上曰:“何以不与三府议[8]?”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上曰:“何故族灭?”对曰:“臣考事一年,不能穷尽奸状,反为罪人讼冤,故知当族灭,然臣所以言者,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9],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10]:‘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11],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12]。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13],理出千馀人。时天旱,即大雨。马后亦以楚狱多滥[14],乘间为帝言之,帝恻然感悟,夜起彷徨,由是多所降宥。

“注释”

[1]辞引:供述牵连。[2]物色:相貌形状。[3]不道:大逆。[4]冀:企图。[5]持两端:对两种对立的意见都表示赞同,以观望形势,从中获利。[6]提:推拉。[7]章:奏章。[8]三府:指太尉、司徒、司空。[9]出:辨冤,出脱其罪。入:加罪。[10]长跪:直身而跪。[11]裁:才。[12]牾(wǔ):忤,逆。[13]录:省录,甄别。[14]马后:马皇后。

“译文”

颜忠、王平的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耿建等人声称从未与颜忠和王平见过面。当时,明帝十分愤怒,审案官员全都惶恐不安,凡被牵连者,几乎一律判罪定案,无人敢根据实情予以宽恕。侍御史寒朗痛心耿建等人冤枉,便以耿建等人的相貌形状,单独讯问颜忠和王平。颜、王二人仓皇惊愕不能应对。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便上书说:“耿建等人没有奸恶,只是被颜忠和王平所诬陷。我怀疑天下的无辜罪人,遭遇多与此相似。”明帝问:“如果是这样,那么颜忠、王平为什么要诬陷他们?”寒朗回答道:“颜忠、王平自己知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所以虚招了许多人,企图以此来洗刷自己。”明帝问:“如果是这样,你为什么不早报告?”寒朗回答说:“我担心国内另有人真能揭发出耿建等人的奸谋。”明帝生气地说:“你是骑墙耍滑!”便催人把寒朗拉下去责打。左右侍卫刚要拉走寒朗,寒朗说:“我想说一句话再死。”明帝问:“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回答说:“是我一个人写的。”明帝问:“为什么不和三府商议?”回答说:“我自己知道一定会有灭族之罪,不敢多连累他人。”明帝问:“为什么是灭族之罪?”回答说:“我审案一年,不能彻底清查奸谋的实情,反而为罪人辩冤,所以知道该当灭族之罪。然而我所以上奏,实在是盼望陛下能一下觉悟罢了。我见审办此案的官员,都说臣子对叛逆大罪应一致痛恨,如今判人无罪不如判人有罪,可以以后免受追究。因此,官员审讯一人便牵连十人,审讯十人便牵连百人。还有,公卿上朝的时候,当陛下询问审讯得失,他们全都直身跪着回答:‘依照以往制度,大罪要诛杀九族,而陛下大恩,只处决当事者,天下人太幸运了!’而等他们回到家里,口中虽无怨言,却仰望屋顶暗自叹息。无人不知其中多有冤枉,但不敢忤逆陛下而直言。我今天说出这番话,真是死而无悔!”明帝怒气消解,下令将寒郎放走。两天以后,明帝亲临洛阳监狱甄别囚犯,释放了一千多人。当时正值天旱,立刻下起大雨。马皇后也认为楚王之案多有滥捕滥杀,便乘机向明帝进言。明帝醒悟过来,恻然而悲,夜间起床徘徊。从此对罪犯多所宽赦。

“点评”

专制的淫威,长官的意志,刑讯逼供的风气,刚愎自用的性格,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一般的全躯保妻子之臣,揣摩皇上的旨意,明知有冤,也不敢坚持正义。像寒朗这样敢于拂龙鳞、说真话的人,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