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241

第241章 选举之法

“原文”

帝与群臣论选调曰[1]:“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曰:“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2],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3]!”

“注释”

[1]帝:北魏孝文帝。选调:选拔、调动官员之事。[2]门品:门第高低。[3]傅说起于版筑,吕望起于屠钓。门地:门第出身。

“译文”

北魏孝文帝与群臣们议论选拔调动官员之事,他问道:“近世以来,出身高卑贵贱,各有一定的规矩,效果如何呢?”李冲回答道:“不知道上古以来,分官列位,是为了膏粱子弟呢,还是为了治理国家呢?”孝文帝回答:“为了治理天下。”李冲又问:“那么陛下为什么专门选取门第出身,而不注重才能方面的选拔呢?”孝文帝辩解说:“如果其人有过人的才能,不怕不为人所知。然而,君子门第出身,即使没有为当世所用之才能,但终归在德行方面要纯洁笃实一些,所以朕选用他们。”李冲再反问道:“傅说、吕望这样的人才,难道可以凭门第出身得到吗?”

“点评”

重门第,还是重才干,这是中国几千年的老问题。选贤任能,理论上谁都没意见,但实际上却常常执行不了。名门望族,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利用,代表着既得利益集团。出身贫苦的草根才俊,要想跻身上层社会,因威胁到名门望族的利益,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一些人要把阶级的划分固定下来,想富二代、官二代地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另一些人要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相信自古将相出寒门。这就是唯出身论和唯才是举的分歧的实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意识是农民的意识。打江山者坐江山,荫庇子孙,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