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
8251700000057

第57章 与子同袍(下):责任不在你萧锋

粟裕的宽厚待人,还在于常常为部下的“失街亭”或者“败走麦城”承担责任。

张震曾说,粟裕“对部队作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主动承担责任,尤其敢为高级领导承担责任”。

张震长期担任粟裕的参谋长,几乎是他的影子,当然清楚他的一举一动。他说粟裕爱护部属的事情,不胜枚举,感人至深。“只是这样的事例要涉及到具体人,文章不好写罢了”。

粟裕的老部下萧锋,也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虎将,红军时期就与粟裕相识,解放战争后期是三野二十八军代军长。

作为国共逐鹿中原,最终大获全胜“赢家”的开国少将,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自己的一份汗马之功,萧锋自然深感大慰平生。

但与率红军西路军西征,最后兵败祁连山的徐向前一样,他也一直有着难以排遣的深深遗憾。甚至在临终前,他的负疚之感也未曾稍减。

这个遗憾源于他曾作为直接主官,指挥金门之战严重失利,使麾下九千余将士一去不返,全军覆没。

这一败仗,尽管与解放军其他战区失利之战相比,在损失总人数上并不十分突出,但或多或少影响了第三野战军与“常胜将军”粟裕战无不胜的威名,也使整个解放战争留下了不小的缺憾。

但令萧锋终身感佩的是,三野军事统帅粟裕,曾多次为他与叶飞开脱,主动承担金门失利之责。

1949年9月开始,粟裕忙得够呛,先是率三野代表团出席开国大典,参加了许多重要国事活动,随后又出席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

这时候,华东前线的三野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主持作战会议,做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进攻厦门的同时,向金门进攻。

叶飞麾下的二十八军代军长萧锋参加了会议,所部还成为这次作战的主力军。

10月7日,叶飞将作战计划上报给了三野司令部。

粟裕北上后,南京三野司令部主持日常工作是唐亮、袁仲贤、周鸣骏三人,因为事关重大,他们不敢做主,将报告转送给北京的粟裕。

粟裕深思熟虑后,认为这一方案有轻敌情绪。粟裕10月11日致电叶飞,要求他慎重考虑“金、厦两地敌之兵力及敌之内部情况(刘汝明、王修身之关系如何)及我方准备程度(尤其是船只)”。

粟裕是非常谨慎的,他在担心攻击的兵力不足,尤其是渡海作战至关重要的船只准备不够充分。

他认为,只有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这一方案。电报说:“如以五个师攻厦门(有把握)同时以两个师攻金门是否完全有把握?如考虑条件比较成熟,则可同时发起攻击,否则,是否以二部兵力(主要加强炮火封锁敌舰阻援兵与截逃)钳制金门之敌,首求攻歼厦门之敌……”

但山高路远,十兵团又有野战军授予的这种规模战役机动作战的权力,所以,粟裕也就不曾像过去一样,管得十分具体,他只是再次提醒叶飞:“请你们依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之。总以充分准备有把握地发起战斗为宜。”

大意失荆州,关羽之后不绝来者。由于三野一直所向披靡,叶飞在战役准备和遂行中,并未做到粟裕所强调的充分准备,在船只、船工不足,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急于抓住战机,贸然发起了战役。

悲剧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正如迟浩田所说:“在一定情况下,胜负往往取决于指挥员的一念之间。”叶飞下达命令后,进攻的二十八军第一梯队奋勇争先,到达金门海滩,所有船只却因落潮而搁浅,随即被蒋介石守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摧毁。

船只不能返回,并无足够预备的第二梯队就再也无船可渡,只能心急如焚地隔海观战。登上金门岛的三个团,与岛上七倍于己的国军作战,苦战两日,最后寡不敌众,伤亡殆尽。

三野前委书记粟裕得悉这一战报后,十分震惊,“甚为痛惜”。

他致电叶飞:“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我们曾电你们,应先集中力量,攻占厦门,而后再转移兵力攻占金门,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们注意。”

尽管五内俱焚,粟裕却并未“痛斩马谡”,不曾追究前线主官的任何责任,而是自己向中央和毛泽东承担了金门失利之责。

他还决定将一○一师全部拨归十兵团建制,并安慰叶飞等人:“金门战斗虽失利,但部队及作战行动极为英勇,望对部队多加鼓励。”

不久,在厦门老虎山洞,叶飞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总结检讨金门战役。

会上,萧锋痛哭失声,说:“我对党、对福建人民犯了极大的罪,请求兵团党委和三野前委给我严厉的处分!”

叶飞也沉痛地说:“金门战斗地失利,主要责任在我,我是兵团司令员,不能推给萧锋。”

他解释萧锋曾有过不同意见,自己因为轻敌,听不进去,临开船时,在给萧锋的电话里,还坚持认为只要上去两个营,萧锋掌握好第二梯队,战斗就有胜利把握。

叶飞最后说:“是我造成的损失,请求前委、党中央给严厉的处分。”

半个月后,粟裕发专电给毛泽东,承担金门、登步两岛作战失利的责任。此后又屡次在其他场合重申承担责任,令萧锋十分感动。

1950年5月,粟裕在南京总部召开三野精简缩编会议,全军军长、参谋长等各路“诸侯”都齐聚一堂。

会议间隙,粟裕特意单独找到萧锋,让他再说说金门战役的详情。

萧锋忐忑不安,只得遵命。

听他说完,粟裕却说:“我们早说过,金门战斗失利不能归叶飞,更谈不上你萧锋。主要是三野前委因为背上了上海、南京的包袱,以为福建金门、浙江长江列岛问题兵团自己可以解决,前委实际无人管。主要责任在前委,特别是我这个主管作战的人,对下面就不能去追究责任,只要吸取血的教训,提高再战金门的信心。”

打算挨训的萧锋尽管心情依然沉痛,但再次感到了意外。

十年后的1961年5月,萧锋因病住进北京医院,巧逢时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副组长的粟裕也在,便去他房间拜访。

只见粟裕戴着老花镜,在房间查看地图,一旁还摆着各式各样的放大镜。萧锋知道他忙,不敢久待,只是问候一下就出来了。

晚上,萧锋又到粟裕的住处。

窗外五一焰火灿烂,照亮了半个北京城。粟裕邀请他一起到西房大窗户前,饶有兴趣地观赏。

之后,坐下来休息时,萧锋又提到了金门失利。

“责任不在你萧锋,主要是三野前委”,粟裕说,“你提出三个条件下打金门,我做了复电!复电大意是,我知道了,在大陆多做些准备,延长点时间没有关系。”

他看了一眼低头不语的萧锋,继续说,我也电令江苏军区和山东军区,要他们各抽一千五百名船工,支援十兵团并直接到二十八军报到,这些工作我也没有深入检查。

萧锋说:“我错误地执行了脱离实际的命令,负有一定责任。”

又过了十八年,萧锋在1979年1月16日这天,到人民大会堂悼念周恩来后,和老伴贡喜瑞赶到粟裕家,探望老首长。

粟裕事先得到了消息,早就在门口迎接他们。

寒暄一阵,坐定后,萧锋说:“‘文革’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翻老账,说我是金门‘败将’。”

粟裕气愤地说:“金门失利主要责任是三野前委,特别是我,要向党中央负责,不能讲是叶飞,更谈不上是你萧锋。”

随后,他说:“二十八军是一支能攻善守的好部队,在金门作战中英勇善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宁死不屈,打出了军威,人民军队的英雄史册上,同样应该有他们毫不逊色的英名。”

萧锋向粟裕汇报,说许多当年参加金门之战的将士们,历尽折磨,千辛万苦,从台湾辗转回到大陆后,却受到了敌视,待遇很不公正,有人甚至还被迫害致死。

这些都是多年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因为指挥员的战役决策失误,使他们的命运在全国即将胜利,黎明升起在东方之时彻底改变,陷入悲惨境地。粟裕听后,心情十分沉重,久久沉默不语。

但他一直将这件事记在心上。

经过粟裕的上下奔走,反复努力,1983年9月15日,中央军委专门下发74号秘密文件,对金门战役牺牲和被俘的人员,进行了甄别对待。

因此,大多数将士得到了妥善处理。粟裕与萧锋也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