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保护环境的故事
82632500000008

第8章 宋清及近代的植树造林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甘地

宋太祖重视植树造林,他根据造林多少,把居民分为五等。第一等是每年种树50棵,第二等以下递减十棵,并分等级奖励积极植树的人。宋代大文豪苏轼喜爱种树,写下过许多记录他自己或他人种植松、柳、枣、桑等树的诗篇。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曾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人每年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改种榆、柳。元朝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记述了元代扦插桧、杨、柳、桑、番石榴、杉等的技术,比前更有进步。

明太宜朱元璋即位后,下诏要百姓广植桑、枣、柿树,栗、胡桃,歉年可度荒,丰年可卖钱。这些树木是经济林木,但对环境亦有一定的好处。朱元璋认为农桑为国之本业,他曾亲自命令南京钟山植树50余万棵。公元1394年,又下令广植桑枣,每户初年200株,次年400株,三年600株,违者发配云南充军。这些命令,使全国的栽植经济林木的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广东南澳岛天后宫,有一块石碑,碑高2.7米,宽1.3米,碑刻题为《南澳山种树记》,共755字。碑文先说海岛形胜,风光旖旎,接着说海岛缺乏绿化之憾,不禁喟然叹息。碑文的作者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第九任南澳岛副总兵陈磷。他到任后目睹南澳山光秃秃的,觉得非常可惜。他到处转,到处看,从山上来到山下,经过反复考察思考,不禁自语道:“古人有种树之术和为政相似的说法,我今天非得试试它不可。”到任后一个月后,他决心要绿化荒山,于是把漳州卫指挥侯子锐、澄海所千户袁子庆、潮州镇抚杨子汪三位官员请到一块,对他们说:澳中佳山,土质优良,难道就长不了树,难道我们就不会栽树?只要你将树种下去,想到他日有用,种植的办法也就有了。树长大以后,要象爱惜琴瑟般地有节制地砍伐。种树不可“急利于目睫,商功于寸尺”。

“一席话,说得这几个人连连称是,都说海岛植树,特别有益,可防风固沙,木材可免运进,又美化环境,利延数百年。于是,陈磷指出官粮结余,购松苗40000棵,杉苗30000余棵,即于万历癸巳年(1593年)冬,命令那三位官员带领本部兵马,分别在城后及左右各山脚下,都栽上树木。这好比是打一个大仗,借助士兵的力量,人多力量大,劳力又好调动,又给大家讲清植树的意义,使大家心甘情愿卖力植树,虽劳而无怨。而且植树这件事,干活不到一天,效益却可达百世有谁不愿意干呢?”陈磷在南澳岛任职只一年,便把全岛绿化了。这是古代军队绿化海岛的杰出事例。

清代还有一个植柳的故事,很感人。据《临沂县志》记载,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一位乡村学校的学生叫王卣,上了一道《敬陈利弊以供采扶疏》,其中专门讲了一段栽柳树的问题,他说:“临沂、郯城风土半山半坡,素不产柳。驾行一过可知,每修河口出柳一千余束,发价到州,散与百姓各处采买。本境无柳,必向外州县出柳之处转行采买。运至河干,往返六百余里,非两月不能。采买困难,运解更难。我请求,以后把买柳树的钱拨给出柳的地方,让他们在河堤内外或随近旷土,官植官柳,着士兵看守十年,畅茂采用不尽,除免沂郯无柳之难,且能速济河弊之革者一也。有利则兴,有弊则除,庶不负我皇上驾幸沂郯巡狩大典。”这位少年朋友的建议,既考虑了绿化(除免沂郯无柳之难),又考虑到治河,而且提出让士兵护林的建议,这些建议确实可行,是很可贵的。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了山林司,可见是很重视林业的。1924年在广州组织国民政府,又把植树列入《建国大纲》。在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中,也提到要通令全国划分林区,广设苗圃,积极造林。

纵观我国古代的造林历史,就其主流来说,是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但是,我们的祖先也是注意栽行道树、植保护环境的风景林和防护林的,这样一来,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上就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