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保护环境的故事
82632500000007

第7章 樊重植树造福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

古时靠植树致富的人很多。前面说的李衡是,董奉是,还有一个樊重也是例子。

相传樊重想要做器物,先种梓漆。当时人们都嗤笑他。但过了几年,樊重种的树用上了。过去嗤笑过他的人,再也不敢嗤笑他了。因为樊重用植树造林的成绩教育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北燕王冯跋重视发展林业,曾下诏说:“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九年(485年)曾下诏说,“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家中原种了桑树的私田不动,可是要用来抵消应受桑田的份额。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其超过部分可以出卖;不足二十亩的,可买至二十亩;不宜种桑的地方,每人给田一亩,按规定种植枣树和榆树。限定三年种完,种不完的,没收其未种完的部分。在桑田内种植果树或多种桑榆的不禁。

北魏的这些政令,是根据汉人李安世的建议颁布的。颁布后,起到了繁荣社会经济的作用。北齐、北周和隋、唐也都沿袭过这些政令。

古代关于经济林木嫁接技术的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已相当多。书中详细记载了梨树的嫁接方法、原理,提到可供用作梨树砧木的有棠、杜、桑、枣、石榴等五种树木,其中寒梨最好。还介绍了一砧一穗或一砧多穗的枝接法及“取枝币软枣根上插之”的劈接法。此外,宋代吴怿《种艺必用》、张邦基《墨庄漫录》,分别谈到枫杨嫁接核桃,桑上接杨梅、接梨和上接葡萄等嫁接技术。

元代《王祯农书》系统总结了嫁接的6种方法。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出接树三秘诀,俞宗本《种树书》提出“柿树接桃枝,则为金桃”。清代陈昊子《花镜》则对嫁接的植物生理进行了探索。所有这些,既是对经济林木嫁接技术的总结,也确实对经济林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古代对薪炭林和用材林的种植亦有所重视。宋代与欧阳修同修《唐书》的宋祁(998~1061),平生热爱树木,尤喜柏树。他曾经当过龙图阁学士和工部尚书。他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做官时,对当地速生树种桤木和珍贵用材树种楠木的生物特性作了一些研究,认为它们可作薪炭林树种和美化环境。他在《益部方物略记》中说:“楠木易栽易活,不到几年就可以成林,老百姓可以依赖它,烧柴不愁。”又说:楠木“在土所宜,亭擢而上,枝枝相避,叶叶相让,繁阴可庇,美干斯仰。右楠(蜀地最宜者,生童童若幢葢,然枝叶不相碍。茂叶美荫,人多植之。树甚端伟,叶经岁不凋,至春,新陈相换,有花实似母丁香云。)”,在这里,宋祁也指出了楠木的美学价值、环境价值。

古人营造经济林木虽然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但经济林木增多,客观上对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也是有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