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呼吸的科学
8273300000001

第1章 译序

重视生命的人,总会在某个阶段发现自己始终难逃老、病、死之苦;重视事业的人,总会在某个时期发现事业亦有下降、衰败之日;重视家庭的人,总会在某个日子里发现家人也有离散的一天。这些似乎都是人生无奈的“苦”(Durka)。而重视知识和智慧的人,则会在无常、无奈的生命中,探寻苦的真谛,寻找解脱之路。

在古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生死的痛苦,可以消除身、心、灵的一切障碍,可以泯灭人类思想意识中造就轮回的种子,可以达到觉醒本性、实现内在的自我与宇宙真我圆满结合。严格来说,瑜伽并非宗教,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强身术、平心术。瑜伽的目标是让我们摆脱身、心、灵的束缚,融入真理之中,从而获得绝对的自由。

圣哲们在最深沉的思想和禅定状态中,通过实修实证,了悟了天地万物之本源,并将此珍贵经验由师生代代传承。如今,瑜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东西方均出现了诸多通过实修实证走向解脱的成就者。但是,无论我们走的是哪条路,修的是什么法,都离不开身体、内心思想、情绪、理智等工具。这些工具若不善应用,必会使人走向放纵逸乐,成了灵魂堕落的绊脚石;而对于善用者来说,它却是渡过人生苦海的法宝。那么,如何利用身、心、灵获取解脱的智慧呢?若想开发灵性,必要先调伏自心;若想调伏自心,必要有个健康、健全的身体。于是,便有了瑜伽的修行次第:

1.哈达瑜伽(Hatha Yoga)——强身之道;

2.业力瑜伽(Karma Yoga)——净心之道;

3.奉爱瑜伽(Bhakti Yoga)——爱心之道;

4.胜王瑜伽(Raja Yoga)——冥想之道;

5.智慧瑜伽(Jnana Yoga)——觉醒之道。

因为身心互相影响,故作为瑜伽基础的强身之道被放在前列。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中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各种瑜伽健身项目比比皆是,但无论花样多么繁多,只要走进瑜伽教室,教练必让学员先静坐、调整呼吸。由此可见,在强身健体的瑜伽训练之前,呼吸对人体是多么重要了。本书上篇详细介绍了各种呼吸方法,均有助于人们强化身体、增强气能。从笔者的观点来看,这是一切瑜伽及其他各种宗教、哲学修行方法的基础。即便对于无神论者、无宗教信仰者、无因果轮回观点者而言,只要想去病延年,都应详尽地了解代表着人类生命的呼吸。这一呼一吸间,不仅关系着直观上的生命体——即肉体,而且还与抽象概念上的思想、情绪、意识息息相关——即精神上的呼吸。行者罗摩刹拉卡由浅入深地描绘出呼吸的原理、方法及效用,即便对瑜伽体位训练感到力不从心的平常人,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甘露。

从瑜伽的精神呼吸中,我们得知了精神放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身心都放松呢?呼吸与放松又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篇内容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瑜伽放松的艺术。其中,有关调息法一章中的内容更为深入地介绍了人体七个脉轮的主导,更详尽地说明了气——生命能量如何通过呼吸维持生命的活力。通过精深地研究和实证,人们就能达到随意调控呼吸从而实现根本解脱的目的。如书中所说:“练习调息法的目的一般都在于释放生命力,或者说使心灵安宁。而心灵的平静和生命力的释放就是将生命的存在、意识和极乐结合在一起。用此方式修炼自己,我们就能意识到尽管自己在修行中,也不会仅凭该练习就能创造或产生任何幸福快乐,如此,我们就不会走错方向了。”

调整好身体并认识到业力的因果之后,我们就可以秉承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爱人爱己爱万有,在宁静平和的冥想中开启心灵智慧,凝聚意识力量,直接面对真理,最终融合为一。对于后文中介绍的瑜伽大师及其深奥理论和教言,笔者在此特别说明如下:

1.瑜伽认为,上师是大梵(宇宙本体)极乐的化身,是至高喜乐的赐予者,是解脱与智慧的化身,他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有如天空般的无限,如经书所言:“你就是他(梵语Tat Twan Asi)。”他是无限的、清净的、不动的、万物的静观者,他超越一切名相,他超越三界,我向这样的一位真实上师顶礼(摘自在印度很普及的上师祷文)。

2.书中所提到的圣灵、神灵等,其实是瑜伽所谓的“神我”,只是一种象征,非神非仙。

3.宇宙的真理是唯一不二的,它超越名相却又遍存于一切名相之中。书中多次提到本体、自性、本性、实相等名词,虽然不同宗教均采用这些术语,但其真正的含义却又各不相同,如瑜伽最终的了悟——即所谓的实相,与佛教里究竟意义上的实相却又大相径庭。同样,瑜伽所谓的解脱,与其他各宗教所宣称的解脱也不一样,至于了义与否,还请读者仔细研读,予以甄别。

4.最后,要说明一下不同境界的瑜伽师怎样从不同角度来觉悟绝对真理。梵(Brahman)的觉悟有三种:(1)梵觉悟(Brahman),(2)超灵觉悟(paramatma),(3)博伽梵觉悟(Bhagavan),思辨瑜伽师冥想绝对真理非人格的展示。梵以光芒的形式展示,所以它又被称为梵光(brahmajyoti)。梵光是没有变化、形象、品质的无限光灿,是物质世界内一切光的源头。八部瑜伽师冥想的对象是心中的超灵形象(visnu-murti)。奉献瑜伽师冥想博伽梵(Bhagavan)的完整人格性形象,意思是说博伽梵是有感受、喜好及自我的性格,但他的心意、智慧和感官有别于我们。《布茹阿玛赞》(《婆罗贺摩赞》Brahma-Samhita)形容博伽梵所有的感官都能交替运用,他的身体没有人类身体的血脉。

上述三种觉悟都是同一个真理而且还是绝对的,只不过依次比前一种更完满。我们尝试借用一个印度修行者常用的故事解释这三种觉悟。

当铁路运输在印度开始发展时,有个孩子好奇地想知道火车是什么样的,于是走到父亲跟前请求。为了让孩子亲身体会,父亲便带他来到车站。不久,他们便看到一团白光由远及近,孩子立即说:“我知道了,原来火车是个会活动的大光灯。”父亲听后笑起来,叫他耐心地再等等。火车距离车站不远时,孩子看到一个发出隆隆巨声的长形物体,这次不但见到了刚才的白光,偶尔间还听到几次呜呜声。他兴奋地对父亲说:“现在,我完全明白了,火车是一个会发光的长形物体,以后我可以解释给同学听了。”父亲让他继续耐心地等待,不要这么快地下判断,若想了解火车的全貌,还需等到火车完全停下。火车终于驶进车站停下来,虽然那个大灯仍旧照着,刚听到的声音却慢慢停止了,然后车门打开,他发现车厢内有很多不同衣着的乘客在活动。父亲说:“现在你可以为火车下一个结论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可通过不同的觉悟去描述绝对的真理,而这些描述虽然都正确,但仍不完整。全面觉悟绝对真理必定包括梵、超灵和博伽梵。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