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离之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是孙子的“诡道十二法”之一。亲而离之的主要思想是与敌人作战时,应当密切注视和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一旦敌方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就乘隙以精锐部队发动进攻,一举战胜敌人。
袁崇焕之死
——出自《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青年时代就慷慨任侠,好读兵书,喜与老兵谈论塞上军事,以保国边疆为己任。天启、崇祯年间,袁崇焕主持辽东防务,连续取得了宁锦大捷,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却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冤杀了这位国之柱石,辽东防线再也无人主持。
明朝天启二年(1622),在御史侯恂慧的大力举荐下,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 职方主事,负责山海关的防卫事宜。得遂心愿的袁崇焕并没有忙于和同僚交际应酬,迎来送往,而是孤身一人前往关外了解地形,侦察敌情,一时间他的家人和同僚都不知道他的去向。袁崇焕回来后,对众人豪言说:“予我军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不久,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在袁崇焕的建议下,兵部尚书孙承宗下令恢复锦州、右屯等军镇,并修建宁远城,让明朝的边防向前推进了200余里,大大增加了战略空间。由于袁崇焕抚恤得法,守边有力,辽东边民大量向宁远迁徙,宁远城逐渐成为了关外的战略要点。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号称13万大军,向明王朝发动了进攻。正月十六日,后金军抵东昌堡,次日渡辽河。辽东经略高第胆小怕死,下令从锦州、右屯卫、大凌河、松山、塔山等城撤防,尽驱屯兵、居民入山海关。高第的这种不抵抗政策使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于正月二十三日后抵达宁远城郊。当时宁远城中的守军不过万人,辽东明军主力都在高第的率领下退守山海关,毫无救援之意,宁远已经变成了兵家所说的绝地。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用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激励士气,他刺血写书,对将士下拜,还留下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以示自己准备全家牺牲,抵抗到底。他还将库存的白银全部提出,传令有奋勇杀敌者,立赏;临阵退缩者,立斩。在袁崇焕的恩威并施之下,明军将士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为效死。二十四日夜,袁崇焕的守城部署刚刚就绪,后金大军就开始攻城。八旗兵丁漫山遍野而来,推车,运钩梯,先扑西南城角,随即便被明军猛烈的矢石、铁铳和西洋大炮击退。接着,努尔哈赤又派精锐的战士披着双重铠甲,推着铁裹车撞城,竟凿开了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处,宁远城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危急时刻,袁崇焕命官兵动用战前准备好的“万人敌”,即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用绳缒下城墙,用棉花火药等物点燃,“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击毙烧伤了无数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在前沿指挥,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后金军不得不撤兵而回。宁远大捷是明朝自萨尔浒大战后对后金的第一场胜仗,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宁远战役后不久,努尔哈赤病死,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对明朝用兵。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分兵三路先攻锦州,企图诱使宁远的袁崇焕来援,然后偷袭宁远。袁崇焕识破了皇太极的企图,只派出4000骑兵增援锦州,自己坚守宁远不动。皇太极攻锦州不克,只好率领大军再攻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督战,明军以“红夷大炮”猛轰后金军队,再次迫使后金军撤兵。在袁崇焕打了胜仗后不久,明朝的政局发生了变化。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即崇祯帝)。崇祯帝上台伊始,力图有所作为,惩办阉党,平反冤狱,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主持河北、辽东的军事,并准许他全权行事。感于崇祯帝的信任,袁崇焕也提出了“五年平辽”的战略构想,却不知一场危机正向他袭来。多年困于宁锦防线的皇太极经过仔细思考,决定避过防守严密的宁远、锦州,绕道蒙古进逼北京。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过山海关,取道古北口入长城,直扑北京城。皇太极这招避实击虚大出袁崇焕的意料,他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急忙带领着9000骑兵日夜兼驰,急行军两昼夜,终于赶上了后金军队,双方在京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辽东明军勇猛敢战,连续取得了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战的胜利,使得京师转危为安。皇太极眼见袁崇焕又坏了自己的“好事”,恨得咬牙切齿,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实行“亲而离之”的离间计。皇太极让人写下两封自己与袁崇焕私下议和的密信,然后让人故意“丢失”在明军的防地。很快,信中的内容在北京传开,朝野为之震动,崇祯帝身边的一些宦官、朝臣也趁机散布谣言,说是袁崇焕引来后金军队绕道来取北京。崇祯帝对此半信半疑,拒绝了袁崇焕率军入城休整的请求。在此同时,皇太极又趁热打铁,他让手下故意在两个俘虏的明朝太监面前透露“机密”,说袁崇焕已与皇太极达成了攻取北京的密约,随后又故意放跑了这两个太监,让他们把这个“机密”报告给了崇祯帝。听了太监转述的“秘闻”,猜疑心极重的崇祯帝立刻联想起了前些日子京城里的传言,他认定袁崇焕背叛了自己,出卖了明朝。十二月初一,崇祯帝以商议军饷为名,急调袁崇焕进京。当袁崇焕进入紫禁城时,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了凌迟之刑。袁崇焕被害后,辽东将士痛心疾首,对朝廷失望至极。清朝入主中原后,编清太宗皇太极实录时,如实地叙述了此事,才使这段公案真相大白,洗清了袁崇焕的冤屈。
秦国离间赵君臣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与廉颇、白起、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孝成王在位时,李牧长期驻守赵北部边境抵御匈奴。他一面以坚壁自守、示敌以弱的战略麻痹匈奴,一面训练骑兵,优待士卒,等待时机。赵军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后,李牧以财物诱使匈奴大军来犯,然后以两翼包抄的战略痛击匈奴,歼灭匈奴骑兵十万余人。接着,李牧又连灭林胡、东胡,安定了赵国的北部边境。赵国的名将重臣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后,大将廉颇也被逼出走魏国,李牧就成为了赵国最重要的统兵将领。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国大将桓攻取赵国平阳(今河北临漳西)、武城(今山东武城西),斩杀赵军10万。在这危急时刻,赵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李牧率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西南)大败秦军,秦将桓兵败潜逃。一年之后,秦军再攻赵国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奉命出击,再败秦军。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国大将王翦率40万大军进攻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尽管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日衰,但在李牧出神入化的指挥下,赵军依然打得秦军寸步难行,名将王翦也对李牧无可奈何。眼见战场之上难得寸进,秦王政就使出了离间计,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韩仓,这两个小人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不辨真伪的赵王立刻派将军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愿把赵国的存亡托付给两个无能之人,拒交兵权。赵王派人抓住李牧,将他害死,并罢免了李牧的副将司马尚。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感叹。李牧被杀3个月后,王翦果然大破赵军,斩杀了赵葱。随后秦军挥师邯郸,灭掉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