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则是将自己摆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是将自己的才华掩盖起来,隐蔽自己的真实目的,以此保护自己,以待东山再起的谋略。三国时期魏国人李康在他的《运命论》中曾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感慨,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而韬光养晦就是一种保存自己、待机而动的。
司马懿装病夺权
——出自《晋书?宣帝本纪》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父,被西晋遵为宣皇帝。魏明帝曹睿去世时,司马懿由于功高权重,所以受到了曹氏宗族的大力排挤,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司马懿以韬晦之策麻痹对手,最终出其不意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出身于汉末的豪门望族河内司马家,他少年时聪慧过人,有远大的抱负,时人称赞他“有非常之器”。建安十三年(208),司马懿应曹操的征辟出仕为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司马懿小心谨慎、勤恳任职,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辅佐王太子曹丕。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司马懿被封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向乡侯,成为了曹魏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曹丕率军出征吴、蜀的时候,往往留司马懿坐镇许昌,全权负责国内的大小事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危,他以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在曹睿秉政期间,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新城太守孟达的叛乱,还多次击退了吴、蜀两国的进攻,由抚军大将军又升为大将军、太尉,成为了魏国职务最高的军事将领。魏明帝去世前,又遗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曹爽是已故的大司马曹真的儿子,论起辈分关系算是司马懿子侄一辈。然而此时的司马懿掌握全国兵权,食邑万户,子弟为列侯者11人,已经成了朝廷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论是为了独揽大权,还是为了维护曹氏的统治,曹爽都必须对司马懿采取防范措施。曹爽先给曹芳上表称司马懿劳苦功高,应该升迁他为太傅。太傅虽然比太尉更加尊荣,但没有实权,这一明升暗降的计策光明正大地夺走了司马懿的兵权。接着,曹爽又任命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又提拔党羽何晏、李胜、丁谧等人入朝为官,大肆排挤司马氏在朝中的势力。面对曹爽的全面打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不但对曹爽听之任之,还主动表示自己年老体衰,应当在家休养,不会再过问政事。曹爽听说司马懿重病在身,非常高兴,正好他的心腹李胜要出任荆州刺史,就让李胜以辞行的名义去司马懿府上察看一番。李胜来到司马懿府第的内堂后,发现这位老态龙钟的太傅已经卧病在床,连喝粥都得靠婢女喂食,从他嘴角流出的粥将前胸的衣服都打湿了。司马懿抬头看见了李胜,就让婢女将自己扶起,对李胜说:“李大人来了,快请坐吧。”李胜连忙客气地说道:“太傅不必客气,听说您最近身体不适,而我即将赶往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此特地来向您辞行。”司马懿故意装做没听清楚,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已经病入膏肓,死亡就在旦夕之间。您要去遥远的并州当刺史,恐怕我们不会再见面了,请您帮我照看下我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吧!”李胜以为司马懿真的耳背到了如此程度,就压下心中的喜悦,大声说道:“是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点头笑着说:“噢,您不是去并州,是从并州来的?”李胜耐心地说:“是南边的荆州。”司马懿故意叹息了一声,然后对李胜说:“我实在是老糊涂了,不能领会您的意思。如今您要回荆州任职,一定要好好做事,建立功勋。”说罢,司马懿装做力乏的样子,躺倒在了床上,李胜也趁机告辞而去。回到曹爽的身边后,李胜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大人形神已散,行将就木,已经不足为虑了。”于是曹爽彻底放松了警惕。正始十年(249),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带领着家中的3000死士发动兵变,一举控制了洛阳。懦弱无能的曹爽不敢和司马懿对抗,只好投降,最终被司马懿所杀,魏国军政大权彻底落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周亚夫守节不逊
周亚夫(?~前143),沛县(今属江苏)人,文景二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7个诸侯国发动了武装叛乱,周亚夫率领汉军以“坚壁清野,轻骑绝粮”的战术,仅用时3个月就击败了几十万叛军,彻底平定了叛乱。汉景帝对力挽狂澜的周亚夫十分器重,于前元七年(前150)提升他为丞相,周家的恩宠一时无二。周亚夫是个有勇有谋的武将,可政治上的纵横捭阖却不是他的强项,丞相这个位置让他在国家大政上和景帝产生了许多分歧,直接影响了君臣关系。例如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就极力反对,这让景帝非常不悦。后来景帝想封皇后王氏的兄长王信为侯,周亚夫又表示反对。其实这两件事都是帝王的家事,周亚夫已经因为皇帝的宠信而遭人嫉妒,韬光养晦才应是他的保命谋略,而他耿直、狂傲的做法却将皇帝也推到了对立面。不久,景帝请周亚夫进宫饮宴。周亚夫的桌子上没有摆放筷子,他扭头叫喊宫人去取筷子。景帝语出责备,周亚夫只好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声“起来吧”,周亚夫马上就站了起来,气冲冲地走出宫去。望着周亚夫的背影,景帝叹息说:“此人这样狂傲,我死之后,他怎会安分地辅佐我的儿子呢?”不久,景帝以谋反的罪名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而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李忱装傻即帝位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唐朝的第16位皇帝。尽管李忱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李忱小时候也以愚笨出名,但他却深得宪宗的喜爱,因此也遭到了兄弟们的嫉恨。元和十五年(820),宪宗暴毙于宫中,皇三子李恒即帝位,是为唐穆宗。穆宗在位四年后去世,紧接着继承帝位的敬宗、文宗、武宗都是穆宗的儿子。从穆宗到武宗的27年中,李忱在一个哥哥、三个侄子的注视与防备之下,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发一言,一天到晚就是一副毫无表情的样子。一次,唐文宗在十六宅举行宴会。几杯酒下肚,文宗非逼着李忱说话,以此为乐。因为李忱被穆宗封为光王,所以文宗就戏称他为“光叔”,几个亲王还跑到李忱面前极尽戏弄、取笑之事。可任凭他们百般捉弄,李忱却像块木头似的一言不发,毫无表情,最后文宗看着几个亲王无可奈何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等到武宗即位后,更是反复戏弄李忱,还曾将他扔在皇宫的厕所里,而李忱却表现得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久而久之,皇宫里所有人都把李忱当成了缺少心机的傻子。会昌六年(846),武宗病重,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集团就想拥立一个好控制的皇帝。选来选去,他们觉得已经36岁的李忱沉默寡言,是当傀儡的合适人选,就拥戴李忱为皇帝,是为唐宣宗。宣宗即位后立刻贬谪宰相李德裕,结束了朋党之争;然后大力压制宦官集团,减少赋税、选拔人才,使日渐衰落的唐朝呈现出了“中兴”的局面。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位皇帝当初的所作所为不过是“韬光养晦”的自保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