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谋略故事
8281100000027

第27章 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出自《论语?子路》,原文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的意思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提供一个榜样参照,以此来带动其他人。在法令、个人威严缺失或者不良风气流行的时候,居上位者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为下属树立一个榜样,以此来推动人们遵守法令权威,谨守道德风气。

王导收人心

——出自《晋书?王导传》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臣。王导出身于豪门世家,从小就才智过人,时人称他有“将相之器”。西晋八王之乱时,王导与琅琊王司马睿关系密切,在他的帮助下司马睿南渡长江。为了确立司马睿的权威,收拢南方世族的人心,王导与其堂兄王敦以身作则,对司马睿以大礼相待,最终稳定了江南政局。

西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在于没有给皇族子弟足够的权力。于是他即位后,一共封了27个同姓王,其中司马懿的庶子、武帝的叔叔司马伯被封为琅琊王。永熙元年(290),司马的儿子、第二代琅琊王司马觐病死,15岁的王长子司马睿接过了大印,继任琅琊王。此时的司马睿身处洛阳,他和出身于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如同挚友。当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即位的晋惠帝迟钝无能,一时间朝中的野心家蠢蠢欲动,皇室内部爆发一场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王导眼见天下乱局已现,就劝司马睿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回到封国琅琊。不久,八王之乱中仅存的东海王司马越任命司马睿为平东将军,外出镇守下邳(今山东邳县南)。早就想自立门户的司马睿如同鸟出樊笼,急忙带着王导兄弟离开洛阳。永嘉元年(307),司马越又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司马睿就又带着王导南渡长江,来到了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江南地区世家大族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普遍瞧不起从北方过来的士人,甚至用“伧父”这种蔑称称呼渡江而来的北人。此时的司马睿虽然是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但他一没有令人瞩目的名望,二没有突出的才能,江南的世家大族都不了解他的为人,对他非常排斥。司马睿来到建康一个多月,居然没有一个当地的士大夫来拜见他,这让司马睿和王导都非常发愁。就在这个时候,王导的堂兄、扬州刺史王敦率兵来到了建业。王导对他说:“琅琊王虽然仁德深厚,但他的名望资历太浅,所以在这里没有人气。兄长你现在身居地方要职,手握兵权,正是江南威风八面的人物,你应该帮他一把。”王敦一听说帮助老朋友司马睿,连忙答应。时间很快到了三月三日观禊节,按照惯例,官员和百姓都要到长江边去“祈福消灾”。就在这一天,王导准备了一副富贵华丽的肩舆,让司马睿端坐在上面,十几名身强力壮的侍者抬着肩舆,严整雄武的仪征排列两旁,王导、王敦等名流带着一大帮人骑着高头大马礼数周全地跟在肩舆之后,整个队伍前呼后拥,旗帜飘扬,浩浩荡荡向城外开去。这一天,在建康城外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很多,人们看到司马睿和王导的这种排场,都被镇住了,纷纷跪倒在路边。江南地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纪瞻、顾荣等人也在路边偷偷地观察着司马睿的气度风范,他们一见王导、王敦这样有声望的人都对司马睿如此恭敬守礼,都认定司马睿必有过人的政治才能,他们赶紧从人群中挤出来,拜倒在路边,给司马睿行礼。王导趁机对司马睿献策说:“纪、顾二人是当地士大夫的首领,应当让他们出来做官,那么此地的人心就安定了。”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当即请二人出来做官,俩人也欣然答应。江南的豪门望族听说顾荣等人出仕为官,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进宫来拜见司马睿。至此,在王导兄弟的以身作则之下,司马睿在江南地区的威望日隆,总算在建业站稳了脚跟。建兴四年(316),匈奴贵族刘曜派兵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杀,西晋灭亡。愍帝被害的消息传到建康后(为避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建业也改为建康),司马睿为他举哀三天,随后司马睿继承晋统,即皇帝位,建立了东晋王朝。

李愬为朝廷树威严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自立为节度使。早就有心削藩的宪宗采纳了大臣裴度的建议,决定发兵征讨淮西。元和十二年,唐军在主将李愬的指挥下直捣淮西重镇蔡州,一举擒获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当时蔡州城中还有投降的叛军数万人,李愬亲自率领他们在营外列阵,等待招讨使裴度检阅。第二天,裴度进入营地时,李愬披挂着全副的盔甲在路边拜见。

裴度和李愬是至交好友,彼此的官职又相差无几,现在看到李愬用如此大礼来迎接自己,心中非常诧异,就把李愬叫到一旁询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和裴公你生疏,而是蔡州不服王化已经30多年,此地的将士只知道有节度使,而不知道天子的威仪。现在我这么做,就是想以身作则,让他们看看统兵大将对待朝廷的侍者也要恭敬守礼,希望借此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尊贵。”裴度这才明白了李的意思,坦然接受了李李的大礼。蔡州将士一见这样的大功臣都对皇帝的使臣毕恭毕敬,心中无不惶恐,对待裴度也更加恭敬。随后,裴度废除了蔡州原来的种种酷法,约定只有对盗窃、斗殴、杀人者治罪,于是蔡州全境安定。

于成龙清廉自守

于成龙(1616~1684),字北溟,别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于成龙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儒家教育,让他养成了不苟言笑、勤劳简朴的习惯。清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出任广西罗城县令。他到任后体恤百姓、减免徭役、缉拿盗贼,将一个人口不过六户的县城治理成了人口过千的县城。此后,于成龙历任知府、同治、巡抚等职,以清廉自守、爱护百姓得到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当时江南地区奢靡成风,豪门望族为了享受一掷千金,大肆挥霍,丝毫不顾民间疾苦。康熙帝为了扭转江南风气,特意任命于成龙为江南总督。于成龙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他从河北赶赴南京,一路上不接受官员迎送,不打扰沿途的驿馆,轻车简从地直抵总督府。到任后,于成龙以身作则,以勤俭淡泊明志。这位一品大员的餐桌上一年中都见不到鸡鸭鱼肉,青菜豆腐就是一年四季的佳肴,所以江南百姓也称他为“于青菜”。由于没钱买茶叶,于成龙就让仆人摘下后院槐树的叶子当茶叶饮用。每当遭遇灾荒之年,于成龙就只以稀粥为食,而将积攒下来的俸禄赈济灾民。在他的努力下,江南风气为之一变,大小官吏换掉丝绸长衫而改穿布衣,豪门望族都减少排场浪费,一些难改奢靡享受的人甚至迁居以避。康熙帝听说这些事情后,对于成龙非常赞赏,曾感叹地说道:“居官者如于成龙者有几!”后来,于成龙病逝于任上,江南百姓人人戴孝,家家供奉他的画像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