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迁列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原文为:“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罚不迁列是指下属犯了严重的错误,实施惩罚要就地执行。惩罚不但要严明,还要果断、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惩一儆百、教育他人的作用,达到整顿纪律、提高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的目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出自《三国志?马谡传》
马谡(190~228),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国大臣。马谡少年时即以才学闻名,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器重。然而在建兴六年(228)蜀国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战斗中,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丧师辱国,葬送了北伐的大好战机。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在马谡退回汉中后将其明正典刑,这才有了一段“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荆州的名士贤才纷纷投奔于他,马谡和他的哥哥马良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刘备集团。因为马氏兄弟都是才名兼具之士,他们很快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哥哥马良出任从事、左将军掾,弟弟马谡则参加了夺取益州的战斗,被刘备任命为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马谡这个人不但才学不错,而且喜欢以文人之身谈论军事,因此很受诸葛亮的青睐。就在刘备占据荆、益两州之后,与东吴孙氏集团矛盾渐渐激化,最终演变为全面战争。在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惨败,他在临终之前与诸葛亮遍论群臣,给马谡下的定语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不但待马谡更加亲厚,还任命其为参军,两个人甚至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建兴三年(225),蜀汉的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发生了叛乱,诸葛亮决定亲率大军南下平叛。在大军出发之时,马谡出城几十里为诸葛亮送行,诸葛亮问他有没有安定南中的谋略。马谡回答说:“南中当地的豪强倚仗地处偏远,不服从朝廷很久了。您这次消灭了叛军,等您一走,他们还会接着叛乱,那样您计划中的北伐大业必然受到牵扯。所以平定南中最重要的是收服人心,这才是上上之策。”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在南征途中始终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收服了当地人心,平定了叛乱,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叛乱。
平叛回来后,诸葛亮对谏言有功的马谡更加赏识,将他视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魏国的大好时机,就带着老将赵云、魏延,参军马谡以及20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北伐。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以声东击西之计,令镇军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偏师前据汉中之箕谷(今陕西褒城北),扬言由斜谷进攻城(今陕西眉县北),吸引和牵制关中的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祁山(今甘肃天水西北)。不久,蜀军连续攻克了魏国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魏国将领姜维也投降了诸葛亮。魏国突然听说诸葛亮率军进攻,朝野上下为之震惊,魏明帝急忙任命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迎战赵云;左将军张邰率领步骑5万前往陇右迎战诸葛亮。诸葛亮得知张邰率军而来,决定派人守住战略要地街亭,阻挡魏军前进。当时蜀国大将魏延、吴壹都是军中宿将,将士们以为先锋非他们二人莫属,可诸葛亮却任命马谡为前锋,扼守街亭,阻止张邰进入陇右。马谡奉命占领街亭后,仅令部将高翔驻守旧城护卫水源,他的主力不但不据险守城,反而舍水上山,驻在街亭南山上。张邰看破蜀军弱点后,切断了南山水源,造成蜀军断水,然后魏军发起进攻,大破马谡。随后,魏国援军占领街亭,进入陇右,诸葛亮丧失以强胜弱的战机,只好迁徙百姓千余户退回汉中,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大军刚刚撤回汉中,诸葛亮就命人将马谡下狱治罪。马谡也感觉到自己罪责难逃,就写信给诸葛亮,表示愿意承担罪责,只是请诸葛亮照看自己年幼的儿子。当时三军将士都为之垂泪,包括蒋琬在内的大臣都劝诸葛亮法外施恩,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诸葛亮却流着眼泪说,国家大事以法为重,马谡不听将令,导致大军劳而无功,必须予以惩罚。随后,诸葛亮命人将马谡斩首示众,还将自己用人的失误诏告天下,将自己连贬三级。蜀军将士眼见主将如此严明法纪,更加遵守军纪,蜀军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杨素阵前斩将
杨素(?~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名臣、著名军事将领。杨素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杨暄、父亲杨敷曾在北魏、北周两朝担任过州郡刺史一级的职务。杨素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不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还在书法上颇有成就。北周武帝宇文 邕掌权后,破格提拔杨素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授予了他领兵出征的军事大权。杨素也不负众望,在北周攻灭北齐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坚建隋后,杨素又改换门庭,投到了杨坚的门下,率军镇压了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叛乱。开皇八年(588),隋朝大举伐陈,杨素被任命为行军元帅,他率领水军从巴东郡沿长江而下,重创南陈水军,为隋朝统一南北作出了贡献。开皇十九年(599),隋朝出兵三路北击突厥,杨素率军从灵州(州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出发,以骑兵对骑兵,重创了突厥达头可汗的10万精骑,杨素的声望由此到达了顶峰。作为一员战功显赫的武将,杨素在治军用人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史书记载他“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杨素最大的法宝就是“治军严整,罚不迁列”,每次有部下违犯军令,不听指挥,即当场斩杀,决不宽赦。此外,每次大战之前,杨素都会在军营中详加巡视,特意寻找将士的过失,如有违反军纪者即按军法处置,每次在军前处死的将士多达百余人,少的也不下十几人。由于杀人过多,以至鲜血流到了大帐之前,而杨素却视若不见,谈笑如常。到了大军决战之日,杨素总会先派一二百名先锋冲击敌阵,如果取胜回 来当场奖励,如果战败逃回,无论多少全部斩首。然后再派二三百人突击,不胜则照杀不误。
慑于杨素严厉的军法,到了两军对阵的时候,隋军将士无不抱着必死之心,以有我无敌之心死战不退,所以杨素战无不胜,被称为当世名将。虽然杨素用法严苛,但他麾下的将士在隋军中待遇颇高,所以众人都愿意随他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