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克俭出自《尚书?大禹》,原文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克勤克俭是指以勤劳的态度对待事业,以节俭的原则治理家务。我们平时以俭朴的方式生活,以勤奋的态度工作,自然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搬砖倡俭的陶侃
——出自《晋书?陶侃传》
陶侃(259~334),字士行,庐江郡浔阳县(今安徽黄梅西南)人,东晋名将。出身于寒门家庭的陶侃少年时奋发图强,靠着军功做到了都督四州军事、荆州刺史的职务。他在任上克勤克俭,不但大力整治奢侈浪费的风气,还以身作则,力行节俭,连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都要保存起来。在陶侃的治理下,荆州的社会秩序安定,他本人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陶侃出身于一个寒门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湛氏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和所有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湛氏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个好前途,她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这时候的陶侃就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在荆州造反,朝廷派荆州刺史刘弘前去镇压,不甘寂寞的陶侃投笔从戎,在刘弘的部下担当了先锋的职务。顺利平叛后,陶侃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了江夏太守。此后,陶侃拥护即位称帝的晋元帝司马睿,被晋升为荆州刺史。陶侃的一路高升让权臣王敦非常不满,他找借口将陶侃贬到了广州。当时广州并没有被战乱波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陶侃每天没有什么公务要处理。为了不让自己松懈下来,陶侃每天早晨就将书房内的100块砖头一块块地搬到屋外,到了晚上,他又将砖头再一块块地搬回屋内。他手下的官员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严肃地回答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却不敢忘记收复中原。如果现在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将来国家有事需要我时,我还能勤于国事吗?所以,我每天借搬砖头来舒活下筋骨。”太宁三年(325),晋明帝平定了王敦的叛乱,又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当时在荆州的官员之中弥漫着所谓的魏晋气息,官员们整日宴会饮酒,空谈议论,政事多有荒废。陶侃到任后一改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对那些因为醉酒耽误公事的属下他也严惩不贷。由于多年战乱,荆州经济日渐衰退,老百姓经常吃不饱饭,陶侃就大力地劝课农耕,提倡节俭。一次,陶侃到农田去视察,看见一个路人一面走,一面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耍。陶侃叫住他问道:“你拔稻子做什么?”那个路人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不过是随手拔一点玩玩罢了。”陶侃从小就被母亲教育要珍惜粮食,他本人也在荆州反复强调勤俭。现在听了这样的话,不禁勃然大怒地说:“你自己不种田,还无缘无故破坏别人的庄稼,真是岂有此理!”说完,陶侃让人把这个糟蹋粮食的家伙绑起来鞭打了一顿。荆州的百姓听说刺史大人如此珍惜粮食,就更加勤于耕种。不久,荆州水军打造舰船,施工过后留下了不少的木屑和竹子头。对于其他官员来说,这些东西根本就是废料,不烧掉也得扔掉。可陶侃却命人将木屑和竹子头收集起来,好好地放入仓库之中。众人觉得很奇怪,不知道陶侃为什么收集这些东西。不久,荆州下了大雪,天气放晴之后,积雪融化,官府门前又湿又滑,不少人都摔倒在了路上。这时陶侃吩咐管事的官吏,把此前收集的木屑拿出来,铺在路上,这样人们走路的时候就不怕摔跤了。几十年后,大将军桓温镇守荆州,准备造大船进攻蜀国。由于缺少足够的竹钉,造船的工期一拖再拖,最后一名上年纪的官吏想起了陶侃当年收集的竹子头,这才解决了竹钉的问题。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陶侃收集 竹头的用处,都佩服他节俭有方,虑事周全。
季文子勤俭立身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臣,他在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都担任国相,在鲁国执掌国政30余年。季文子一生俭朴,以勤俭为治国、齐家的根本策略。他自己整日只穿着粗布衣裳,除了朝服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高档服装,每次外出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仪仗还不如普通的小官。看到季文子如此节俭,大臣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就劝他说:“你身为国家上卿,是国家的象征,可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这样也太过寒酸了吧?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鲁国的形象,这样过分节俭实在很丢鲁国的面子,你还是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吧。”季文子听完后并没有生气,而是诚恳地回答说:“我也希望家里富丽堂皇,我也想让妻子儿女穿上美丽的丝绸衣裳,可鲁国还有许多老百姓吃着粗糙的食物,穿着破旧的衣服,一想到这些我就没有心思打扮妻妾,喂养爱马。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是以臣民的品德来判断的,我没听说过大臣的妻妾美貌,马匹骏逸,国家就能得到诸侯的尊重。”不久,季文子出使晋国,仇恨他的鲁国上卿叔孙侨如就怂恿晋国上卿范文子扣留季文 子。范文子没有照办,而是给叔孙侨如回信说:“季文子担任鲁国相已经两代了,他的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的马匹不吃上好的粮食,他为了国家如此勤俭,还算不得忠臣吗?”季文子最终平安地返回了鲁国。
节俭克制汉文帝
高后八年(前180),独掌西汉大权的吕后去世,周勃、陈平等大臣铲除了吕氏集团,迎立了汉高祖庶子、代王刘恒为帝。文帝深知皇位得来不易,因此即位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力行仁政。从公元前179年三月起,文帝连续下诏督促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公元前168年春耕时节,文帝亲自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耕田仪式,向天下表示发展农业的决心。文帝一生以俭约自任,他在位23年中,全国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唯一不变的是文帝的享受品,无论宫室、苑囿、车马、服饰都没有丝毫增加。文帝有一次计划修一个露台,找工匠来计算开销,只需要100两黄金,但文帝却说:“这已经相当于10个中等人家的财产,我本来用先帝的宫殿就觉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除了不大兴土木,文帝对锦衣华服也是避而远之,平日里只穿着一身黑色粗厚布衣处理政务,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身穿的长裙裙裾短得都拖不到地上,这在以长裙为美的汉代是极为不易的。后元七年(前157),文帝病重,他下诏要求丧事从俭,孝带的宽度不得超过3寸,送葬时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严禁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陪葬,只能以陶器下葬;丧礼结束后,所有宫女全部遣送回 家……文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景帝继续推行勤俭的国策,西汉的国家经济逐渐繁荣,粮仓中都堆满了粮食,史称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