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君陈》,原文为:“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有容乃大是指在为人处世之时,能够以宽阔的胸襟容纳对方不同的看法或者个人缺点,宽恕对方的错误行为,尊重对方的意见,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看待人生。
郭子仪宽容处世
——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名将。他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抵御边患,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但受封汾阳郡王,连皇帝都尊称其为“尚父”。郭子仪虽然身居高位,却气量过人,无论是对刚直的部下,还是毁他祖坟的宦官都能包容海涵,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被后世敬为中唐名臣。
郭子仪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青年时代的郭子仪身材伟岸,相貌出众,武艺娴熟的他二十几岁就子承父业,成为了大唐军队中的一名军官。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努力,天宝十三年(754),郭子仪已经官拜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成为了大军区的高级军事将领。第二年十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了武装叛乱,叛军连克洛阳、长安,形势万分危急。朝廷紧急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要他带兵东进,平定叛乱。年近六旬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他率唐军战河北,平河曲,收两京,为再造唐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永泰元年(765),叛将仆固怀恩引诱回纥、吐蕃、党项大军30余万进攻大唐,又是郭子仪单骑进入回纥大营,最终说服回纥大军对吐蕃、党项诸军反戈一击,再次保卫了大唐的安全。因为郭子仪屡立殊功,所以他受到的封赏也越来越高,不但以司徒、中书令的身份兼领灵州大都督、朔方节度使等十几个官职,还受封汾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虽然官职越来越高,但郭子仪始终度量宽广,对那些嫉妒他、敌视他的人以包容之心相待,甚至在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也能以平常心视之。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郭子仪父亲郭敬之的坟墓被人盗挖,而当地的官府始终没有抓到盗墓之人。当时代宗宠信的大宦官鱼朝恩一向仇视郭子仪,时人都认为掘墓的行为是鱼朝恩派人所为。郭子仪也听到了这种说法,他带着自己的部下从泾阳赶到了京城。盗挖别人的祖坟在当时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一向被事主当成奇耻大辱,长安的百姓都认为郭子仪此来一定会报复鱼朝恩,京城难免血流成河。可当郭子仪入宫面见代宗时,他不但没有要求皇帝追究这件事,反而哭泣着说道:“臣带兵征战多年,没能将部队调教得严守纪律,士兵挖人坟墓的事情发生了不少。现在臣父亲的坟墓被人所盗,这恐怕不是哪个人的过错,而是臣不忠不孝导致的天谴啊!”就这样,郭子仪宽容待人,以德报怨,最终让朝廷上下避免了一场劫难。这件事过去后,宦官鱼朝恩也觉得郭子仪是位忠厚长者,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是否太过分了。大历四年(769),郭子仪再次入京,鱼朝恩邀请他到长安章敬寺相会。当时有大臣给郭子仪捎口信说鱼朝恩将会对其不利,希望郭子仪不要赴会,却被郭子仪婉言拒绝。郭子仪的部 下见劝不动他,就请他带上300名全副武装的甲士,郭子仪还是拒绝了,他反问部下说:“我是国家大臣,他要是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如果他真的带着皇命而来,我带着甲士又能干什么呢?”于是郭子仪只带了几个仆人来到了章敬寺。在门口迎接的鱼朝恩看到郭子仪轻车简从,非常惊讶,就出言询问。郭子仪就把大臣的传话和自己的想法据实相告,最后还真诚地说了一句:“不带那么多人来其实还有一个意思,我实在不想太麻烦您了。”鱼朝恩听了郭子仪的话非常感动,拉着郭子仪的手说:“不是您这样度量大的长者,天下要多多少的疑忌之心啊!”唐代史学家曾称赞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对郭子仪宽容待人、不计恩怨的处世态度的最高褒奖。
苏东坡容人之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被外放到钱塘(杭州)担任知州。苏轼上任后不久,负责征收税赋的务官就抓到了一个冒充他的名义往京城运送货物的书生。苏轼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就亲自提审了书生。一番询问下来,苏轼才知道此人名叫吴味道,是福建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家中贫寒,本来没有路费赶赴京城,多亏同乡给他凑了10万钱作为盘缠。可从南剑州到京城开封路途遥远,而且京城的物价又非常高,10万钱根本坚持不到考试结束。吴味道的同乡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从南剑州买进大量的薄丝,然后贩运到京城卖掉,以赚取的利润来维持京城的生活。可从南剑州到京城有多处收税的关卡,如果全都如数缴纳,薄丝到京城恐怕连一半都剩不下来。于是吴味道就冒用了苏东坡的名义,假装薄丝是苏东坡给其居住京城,担任门下侍郎的弟弟苏辙运送的,希望能蒙混过关,逃避收税。
可没想到正撞到枪口上,被精明的税官抓个正着。苏轼听完书生的讲述后,非但没有勃然大怒,责怪书生败坏自己的名誉,反而写了一个封条,上书“送至东京(开封)竹竿巷苏侍郎府”的字样,然后又亲笔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嘱托吴味道抓紧时间,赶快赴京赶考,并祝他高中。后来,吴味道果然考中了进士,他念念不忘苏东坡的功德,特地写信感谢苏轼的宽容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