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巨灾时代
8289700000028

第28章 强权征伐谁悍然发动战争 (1)

战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据德国学者妮科勒·施莱、莎贝娜·布塞的调查数字,利比亚战争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打的第31场较大规模的战争……美国战争布局已完成,下一场战争,美国会打谁?

战争冲突双方是相互敌对的两国吗?如果这是一道历史题,回答显然是“是”。这一回答只能算答对了一半。因为还有一种力量在隐隐的发挥作用,在“相互毁灭”的战略思想已成核时代主流的格局下,处于风暴中心地带的少数政治家意识到:根本没有胜利可言。人类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1. 战争奴役世界,美国操纵全球

2011年,发生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多个国家政府的倒台,已成为全球主要热点。在中东出现动荡迹象的国家还有一些亲美的国家,但却被美国媒体“善意忽略”了,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而将军事打击的矛头直指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利比亚战争随着卡扎菲的毙命而结束。

利比亚战局,一方是“武装分子”、“叛军”、“革命军”、“反对派军队”、“民军”,一方是“政府军”、“支持卡扎菲的军队”,空中则盘旋着“多国联军”、“北约军队”。在利比亚两个政治阵营展开内战的时候,除了双方的军队和支持本方军队的民众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第三种人,他们是躲在家中而没有明确政治立场的平民,是无意介入内战而举家出逃的难民。难民不是英雄,也不想做任何一方的英雄,他们只想在这个非常时期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们往往被参战各方打着各种旗号的政客们所漠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卡扎菲政权逼迫和驱赶国民和外来劳工上船,试图制造针对欧洲国家的难民潮,从而引发欧洲民众的反战、厌战情绪;另一方面,作为参战方的悍卫所谓民主与普世价值的一些欧洲国家坚决拒收因战事而逃离利比亚的难民。难民成了强权者踢来踢去的皮球。

在由政治、战争所缔造的历史核心事件中,一个生命、一个家庭的哀痛和种种人道灾难被当成无法避免的代价。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自2011年利比亚危机爆发以来,已有百万难民流离失所,辗转躲避战火。难民死亡事件层出不穷,2011年5月,72名利比亚难民乘船从利比亚驶往意大利,在地中海途中水尽粮绝、燃油耗光,船只曾靠近北约航母,多次求援被拒。漂流16日后,包括妇孺在内的61人活活饥渴而死。

据德国学者妮科勒·施莱、莎贝娜·布塞的调查数字,利比亚战争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打的第31场较大规模的战争。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冷战前,美国平均2.4年打一仗,冷战后平均1.4年打一仗。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美国军队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今天还同时进行着两场战争;美国已经连续打了20年,目前还看不出有任何歇手迹象。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与测算二战后与美国战争有关的死亡人数,包括平民在内,越南战争死亡人数约380万人,朝鲜战争中死亡人数约200万人,伊拉克战争死亡人数约100万人。仅这三场战争死亡人数已达680万。而阿富汗战争仍在进行中。

在二战后,美国已经越来越多地代表世界“教训”其不太听话的国家。而其余的跟随国家,已经没有必要自己动手,最多只是跟在美国后面分红而已。

同时,为了对付“最不听话”的国家,美国着实费了不小的工夫,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派出军事顾问,建立军事基地,策划反对派或雇佣军等方式进行渗透。在上世纪40年代19场战争中,美国支持和插手的就有8场。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先后打了7场战争。针对国包括朝鲜、中国、危地马拉、黎巴嫩、伊拉克、多米尼加等国。

60年代开始,美国又先后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发动了战争,只是在遇到巨大的麻烦之后,才不得不在70年代结束了这一区域的战争。然而,当冷战刚刚结束,美国又马上就发动了海湾战争,以后又开始科索沃战争。

1995年,美国国务院的全球恐怖报告中,美国政府就根据自身所理解的政府参与型国家恐怖主义的定义,将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苏丹、古巴等国列入了支持恐怖主义的黑名单中。于是,在美国的标准下,这些国家就是带有国家恐怖主义性质的“邪恶轴心国”。

时间推移到2011年5月3日,随着“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美国历史上代价最大、最为血腥的抓捕行动宣告结束。

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为了“报仇”,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反恐战争。起初战争只局限在阿富汗境内,当时情报显示拉登藏身阿富汗。但随后这场战争蔓延至伊拉克,甚至波及菲律宾和非洲的部分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CRS)的计算,迄今为止,美国已经为这场反恐战争付出了1.28万亿美元的巨额代价。其中63%的资金,也就是8060亿美元花在了伊拉克战争上;35%,即4440亿美元花在阿富汗战争;290万美元用于加强世界各地美军基地的安保;另有6%投入不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截至2012年,这场反恐战争的代价将为1.8万亿美元。

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曾说“我们马上就会怀念冷战”,可以说在二战后,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停止过,甚至可以说,因为美国已经长时间习惯了战争。

2. 对“不听话者”的战争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由于核阴影的笼罩,世界尚未见识过大国之间的战争。大国战争一旦重现,会令人们如坐针毡的一切麻烦,如中东危机、恐怖主义、伊朗和朝鲜问题都将相形见绌,不足一道。

在发明原子弹之前,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兵器,不管它有多大的杀伤力,在赢得战役或战争的胜利时都比不上军事指挥家那样来得重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鲍伊这样认为,他在《2014,下一次世界末日》一书中推断,2014年将是全球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将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将主宰本世纪的未来走向,世界或将陷入危机。

尼古拉斯·鲍伊根据研究发现,全球史的一个世纪的特征在第二个十年将变得非常明显,这一时限的部分原因与人们划分人类生命和人类历史的理解方式有关。如果一个世纪有性格特征,那么它会在接近20岁的时候逐渐显现出来,这同样适用于人类。另一个因素是世代的顺序。到一个世纪的20年左右,曾经历上个世纪最后阶段的一代人已经日薄西山,风光不再。未来开始由他们的孩子定义,这些孩子将只生活在新世纪中或者拥有新世纪的记忆,而那些上个世纪遗失的记忆却至关重要。

尼古拉斯·鲍伊指出,2014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将决定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平繁荣抑或战乱贫穷。世界金融动荡将会是“2014危机”的导火索,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升温,美国领导人对此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只有结束单一民族国家的时代,引进某种有效的全球性管理机制,依靠国际合作才能取得稳定的新局面。

鲍伊提到,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一件大事,是占世界人口1/6的中国融入了全球化资源和商品流通市场。这一个转型意味着财富和影响力的分配必须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个星球上人们维持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到了2015年,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将被摧毁。历史上曾有许多不祥的类比,例如随着英国霸权走向终结,1871年重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渐渐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规模,并与英国相抗衡,最终赶超了英国。在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中,标志着灾难来临的转折点来的相对早了一些,1873年开始的银行破产和股市崩盘让美国以及欧洲各国经济陷入大萧条。到了1879年,这些国家纷纷采取通货紧缩及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应对国内衰退,最终导致各国兵刃相接。20世纪30年代那场愚蠢的保护风波使经济崩溃恶化为大萧条,并导致了一场世界大战。欧洲其他国家都没办法遏制原本平衡的全球经济,并在1914年尝到恶果,随后就是延续了75年之久的战争。

20世纪把战争的惨烈推向了历史的顶峰。根据美国历史学家鲁道夫·J·鲁梅尔在其1994年出版的《因政府而死》一书的估算,在20世纪,单是种族杀戮的死难者就达1.7亿人,而此数字还不包括政治迫害和战争所造成的“正常”死难者人数,同时也并不包括卢旺达或者巴尔干等地区发生的种族杀戮死难者人数。1994年4月7日,从那一天起,非洲小国卢旺达开始了最血腥的种族大屠杀,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在历史上,为了方便统治,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将两者划定为两个不同的“种族”,卢旺达700多万人口中,前后约100万图西族人及总理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以及胡图族温和派死于胡图族民兵的弯刀、锄头、大棒和步枪之下。卢旺达大屠杀的速度,五倍于当年纳粹用毒气残杀犹太人的速度。

此外,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比例来看,越往后,战争的血腥味道越是浓烈。根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等人的统计,在20世纪以前的战争中,每千人中死亡人数不足20人,而到了20世纪,这个比例则达到44.4人。

人类战争的本身天然具有一种极限化的暴烈性与强迫性,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对此的解释就是:侵略方对被侵略方使用暴力,被侵略方就必然要报之以相应的暴力,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对抗就把战争的暴力行动推向了终极。说得通俗些就是以暴制暴,以血还血,最后大家同归与尽。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世界30多个国家,2/3人口,15亿人,卷入了战争。战线长达4000公里,死亡人数2100多万人。还有被饥饿、困乏折磨的2000万人,死于1918年末西班牙的流感大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是空前的,同时也出现了第一次:全世界33个国家参与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