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散文:像音乐一样无疆
8390400000082

第82章 在皇村读普希金

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非常迷恋普希金、拜伦与雪莱。因此到了俄罗斯就想着要去皇村,要去看看哺育了伟大的普希金的地方。

皇村,也叫普希金城,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4公里处。从1710年开始,这个地方属于彼得大帝的妻子叶卡特琳娜一世。1725年后,成为沙皇最大的离宫之一。1728年开始称为“皇村”。1756年,在这里建成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叶卡特琳娜宫,之后又有了“亚历山德罗夫宫”、“音乐厅”、“琥珀厅”等建筑。在叶卡特琳娜宫对面的花园里,有一所著名的皇家贵族学校,普希金就是这个学校的首批学生。在12岁到18岁这段日子,普希金写了120多首诗。皇村的景色和经历不仅孕育了他最初的创作,而且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基础。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皇村改名为普希金市。

走在叶卡特琳娜公园由林地落叶铺成的路上,那种宁静与轻松能让人感受到脚步轻柔而富于弹性,随即就想起了之前到过的被称为“俄罗斯的凡尔赛”的彼得夏宫,那是一条迎着波罗的海粼粼波光缓缓前行的道路,弥漫着落叶与土壤的气息,由此,感觉俄罗斯所有公园景点的道路,都是摈弃了水泥的土路。也不由得联想起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景点,除了无法铺就的山道外,到哪里都是清一色的水泥道,硬邦邦的,似乎只适宜奔走。其实,作为游人,最惬意的还是大自然的气息以及与景点成为一体的氛围。

穿过一片橡树林,一尊黝黑的普希金雕像出现在眼前。年轻的诗人身披风衣,托腮坐在长椅上,目光有着异常的深邃。这尊雕像曾经历了德国的战火,是当地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埋起来以后才免受毁灭的,可见俄罗斯人对于普希金的景仰程度。雕像前有一个美丽的泛着露水的花环,不知道是哪一对情侣或者是景仰的游人献上的。

久久地望着普希金的雕像,眼前那些经典的诗句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有人或许并不知道写这些的是普希金,但他一定不陌生这些诗句,犹如雪莱的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为这都是一些无与伦比的充满阳光与诗意的句子。

普希金自出名到现在200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的骄傲,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即使在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在俄罗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背出一段普希金的诗句。本人就通过导游要一个站在普希金雕像前的女孩,背诵一段普希金的诗歌。这个十来岁的女孩毫不犹豫也不羞涩地背诵了:我来看你/一群活跃的梦/跟在我后面嬉笑,飞旋/而月亮在我右边移动/也健步如飞,和我相伴……这是普希金的《征象》。虽然听不懂女孩的发音,但是那优美的韵律与女孩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让我觉得那一刻就是留存在心中最极值的欣赏普希金的享受。

还记得那年没有考上大学的我,收到了考上了大学中文系的邻居哥哥寄来的信,信里什么话也没有写,就只有一首普希金的《致凯恩》:“我忆起了那美妙的一瞬/我初次看见你的倩影/那如疏忽的昙花之一现/有如纯净的美的精灵……”当时并没有怎么在意,直到过了很久很久,才觉得这首诗里应该是有其他的内容的。

对于普希金,其实我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也只是知道皮毛,但是,因为喜欢,曾在毕业的时候,偷偷地在同窗的一本书里放上了一束小花,并且摘抄了普希金的诗《小花》:“我在书里发现一朵小花/它早已干枯了,也不再芬芳/因此,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遐想:是哪一个春天,在哪一处/它盛开的?开了多长时间?/谁摘下的?是外人还是熟人?/为什么放在这书页中间……”

这个诗意的举止后来一直没有得到这位同桌发现后的惊喜,随着年华过去,我也把这件事情忘记了。可是在皇村,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或许这位同窗压根儿就没有翻这本书,只可惜了“可是为了纪念温柔的相会?/还是留作永别的珍情?/或者只是由于孤独的散步/在田野的幽寂里,在林荫?是他还是她?还在世吗?/哪一个角落是他们的家……也许他们早已枯萎了/一如这朵不知名的小花?”

一直都记得一个早我参加工作的同事,最喜欢站在宿舍前面的假山上朗诵那首有着慷慨气势的《纪念碑》:“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制造的纪念碑/它和人民款通的路径将不会荒废……”当时,我总觉得如果是在革命年代,这个同事一定会成为一个英雄。

对于一般中国人来说,或许知道普希金,但不知道一个诗人为什么能够在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能够让他的人民有如此久远的热情,尤其他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为国捐躯、大义凛然,却是死于与情敌的格斗,会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如果知道普希金除了其磅礴的才气与充沛的爱情以外,他的诗篇更多地是体现了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对民族的骄傲给予的热情的颂扬,就可以理解普希金为什么如此辉煌了。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终将过去……”普希金用浪漫与叹息、欢乐与忧伤装饰着我们的生活与爱情;“他高高举起了自己不屈的头颅/高过那纪念亚历山大的石柱……”普希金用英雄的气概与不屈的呐喊展示着民族的伟大与豪情。

据统计,普希金的作品被译成了150多种文字,所以,他已不仅仅属于俄罗斯,而是属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