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张根主任比约定好的时间提前15分钟来到了会议室等待采访,就像每天参加手术一样,无论是主刀还是协助下级医生手术,他总是提前来到手术室,等候病人的到来,从麻醉诱导到手术直至转运监护室,他都全程陪护。
干净笔挺的白大衣、高大健硕的身姿,让人感受到外科医生干练的个性。谦和善意的微笑让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显得那样平易近人。作为国内小儿心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历程便是儿科医院乃至我国小儿心脏外科专业的发展史。儿科医院心脏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凝结了陈张根一生的心血。今天科里的大夫大多是陈主任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反复聆听过这样一句教诲:“小儿心脏是个高风险、高难度的专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做好这份工作,要把每个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呵护。”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是陈主任仍然坚持参加手术和查房,就像他自己常说的那样:“读书和手术是我生活的全部”。也许是多年的外科生涯培养了他爽快的性格,还未等我们发问,陈教授便像拉家常一样将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娓娓道来。
家庭变故立志行医
陈张根祖籍浙江绍兴,生活在上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兄弟姐妹共5人,自己是家里的长子。家境虽然贫寒,却也其乐融融,然而父亲的一场重病却彻底地摧毁了这个家庭。父亲患的是食管癌,虽经多家医院治疗,最终还是不能挽救生命,在陈张根10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了。父亲临终前曾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回到老家绍兴,这是陈教授对父亲最后的回忆。虽然母亲在组织的安排下参加工作,解决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由于无法照料5个子女的生活,最小的妹妹被送给别人领养。多年后,虽经多方查找,也无法查到妹妹的下落,这也是陈教授心中最大的遗憾。为什么病魔要夺走父亲的生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疾病是无法医治的,陈张根在幼年时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与病魔作斗争的医生,要以自己的努力挽救病人的性命,治病救人将是他一生的使命。
感恩社会发奋读书
出生于1947年的陈张根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沐浴着党的阳光成长的。谈起自己的求学生涯,他不停地说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关怀。父亲早逝使得家庭面临巨大的困难,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登门看望自己,不但免去了所有的学杂费,还按国家政策给予生活补助,这使得自己得以继续求学之路。陈张根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愈发地勤奋学习,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到初中毕业,母亲希望他报考中专或技校以便早日参加工作支持家庭,老师深知陈张根想多读书、想考大学,也知道他是可造之材,希望他将来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在老师的鼓励和学校的支持下,陈张根于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实现了自己治病救人的夙愿。当问及青年时代有什么兴趣爱好时,陈张根有些感触,“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这一生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和工作的,父亲死得早,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我不可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所以我很珍惜读书的机会,就想着要多读书、读好书,上班后就一心扑在工作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了,没有培养什么兴趣爱好。想来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是不间断的学习,这也是一个医生必然的历程,还有就是全年无休止的外科工作,只要病人需要,无论什么时间我都会守在病人的床边。”
医路探索岁月动荡
上海第一医学院是当时国内一流的医科院校,秉承着“治学严谨、学风优厚”的优良传统,是1959年中央指定的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母校培养了陈张根严谨务实的治学风格,使他一生受用不尽。回忆起自己的校友,陈张根如数家珍,哪几位同学分到了附属医院,哪几位同学分在了市属医院,还有哪些同学到了部队医院,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当时的同学今天大多是各个专业的知名教授,华山医院的刘俊教授还担任过上海市卫生局局长。许多教授生动活泼的授课使陈张根念念不忘,是他们引领医学生们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到大学中期,正准备转入临床课程时,他的医学求学之路却戛然而止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不期而至,学校停课,许多专家教授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回想起当年的情形,陈张根很是动容,“那是全中国的一场劫难,谁也不能幸免,最使我痛心的就是没有学可以上了,只能自己找些书读,直到1970年毕业,只是增加了9月的临床科室轮转,医学基础学习很不完善,这对我们一辈子的医学生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这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来弥补了。”
儿科医院外科当时只有8名医生,为了充实外科的力量,陈张根和其他两位医生被分到外科工作。当时的儿科医院还在工宣队的管理下,老一辈医生不计个人名利、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陈张根,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勤奋奉献的敬业精神。为了帮助新来的医生尽快地成长,儿科医院施行了住院医生导师制,即高年资医生像导师一样一对一指导刚入门的年轻大夫,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宣桂林医师担任了陈张根的临床导师,回忆起包括金百祥、张善通等老专家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陈教授非常感激,“晚上值班碰到难题,无论多晚,几位老主任随叫随到,平时有问题也可以随时登门求教。”为了更多地参与临床工作,积累手术经验,陈张根在住院医生阶段,吃住都在医院里,晚上就在病房看书,所有急诊手术都参加。二三年下来,国内外相关的专业书籍也翻看了10来遍,常见疾病的手术也了然于胸了。提起那段时间的生活,陈主任颇有感触:“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除了看书就是手术,食堂有个电视机,可是从来也不去看。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太多了,但是要做一名好大夫,必须静下心来,做一个纯粹的医者。”住院医生阶段的积累为陈主任将来开辟小儿外科新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下乡医疗走进基层
为响应国家医疗支边下乡的号召,1973~1975年陈张根教授参加了上医医疗队,来到江西宜春农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当地经济落后、缺医少药,医疗条件非常差,连像样的手术床都没有,有时搭两张桌子就得手术。当时有一例10岁女孩外伤的紧急救治至今仍让陈张根记忆犹新。这是一例腹部外伤,小女孩从山上跌落,树杈扎进了腹部导致肝破裂、肠破裂、腹腔积血,村里没有任何诊断、手术的条件,如果要转运到县医院,至少要6、7个小时,已不可能实现,要挽救孩子的生命,必须立即剖腹探查。当年的陈张根才参加工作3年,从没有做过如此复杂的腹部外伤手术,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只能放手一搏了。没有麻醉药,就用镇静药配合针刺麻醉,手术器械用高压锅灭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自己从未做过的复杂手术,小女孩转危为安,而且没有任何并发症。这例手术的成功大大增加了陈教授在今后的外科生涯中开拓进取的信心。陈主任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他在农村医疗队的工作情况,“当地的农民很朴实,对我们非常信任,那种医患关系就像亲人一样。医疗队分到各个村后人就少了,也不讲什么分科,外科、骨科的手术都得做,有时甚至要做计划生育手术,这是之前所想不到的,所以我可以说是从头开到脚的。”两年多的下乡医疗工作使陈张根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外科医生。
起步之初艰苦创业
儿科医院从1975年开始筹建小儿心脏外科专业,当时国内心脏外科刚刚起步,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儿童心脏外科更是从零开始,高风险、高难度使得国内大多数儿童医院望而却步。为了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心脏手术,医院从儿外科抽调张善通、曹金红、陈张根三位医生组建心外科。当年国内的医疗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医院很难从国外引进设备,心脏手术所必需的体外循环机无法获得,经多方联系,上海电表厂的工程师自行设计研制了适合儿童使用的体外循环机,当时的售价是2万元,这台机器使用了10余年,是科室发展的功臣。手术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为了探索心脏手术围术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陈张根和张善通两位医生轮流值夜,观察试验动物,获得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经过几个月几十例动物试验的成功,1976年11月1例来自青岛的肺动脉瓣狭窄的患儿成为儿科医院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病例,接下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病种手术相继获得成功。回想起创业之初的艰难,陈张根教授非常感慨:当时条件现在的医生是不会理解的,没有呼吸机,大家轮流捏球囊;没有监护仪,隔几分钟就要听心率、量血压;没有输液泵,需要监测滴速。做一台手术十几个医护人员要通宵达旦忙好几天。
心外科早期只有12张床位,平时兼收普外科病人,每年只能做50例心脏手术,起步阶段发展很缓慢,由于人员较少,当时陈主任不仅要负责心外科病人的手术,还要参与术后病人的监护及护理,有时还要做体外循环灌注师的工作,繁杂的工作却也培养了他非常全面的工作能力。
科学管理跨越发展
1992年,在宁寿葆老院长和张善通教授的努力下,医院将心血管内外科整合在一起组建了心血管中心,在国内首创了内外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心外科的手术量也达到了每年100例左右。1994年,陈张根教授开始担任心血管中心主任,到2007年卸任,经过14年殚精竭虑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心血管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手术量达到每年5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8%,手术复杂程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中心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卫生部、上海市、上医大多项奖励,2000年儿科医院心血管专业也成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谈起自己这么多年对科室的管理,陈主任非常谦逊:“我也没有接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完全是靠自己对本专业的热情和执着来开展工作的,我相信科里的其他医生、护士和我是一样的,早期我们没有奖金,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大家齐心协力才会出成绩的。”
陈张根教授对科室的管理以严厉著称,凡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医生、护士都有体会。生活中,他待人谦和,完全没有主任、教授的架子,但是工作中他的脾气却大得很,对下属要求极高,凡有工作疏漏必不留情面,当面训斥,心血管中心员工都知道陈主任向来对事不对人,一切都是从工作角度出发的。看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你很难想象出他威严的样子。陈主任笑着谈起自己“训人”的经历:“要开展好小儿心脏外科这个专业必须付出比常人多10倍以上的努力,我们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要靠大家全身心的投入,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能有,人命关天呀!我对他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否则将来他们也无法做好这个专业。”其实很多医护人员只是无心之过,但这也是陈主任不能忍受的,正是对过失的零容忍,外科的手术成功率才能不断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才能逐步减少。对于这种严格的管理,大家也逐渐接受了,一切为了孩子。
陈张根在工作中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大到复杂手术的主刀,小至病儿的拍背吸痰,他都会亲自操作。陈主任早上6点半就来到科室,关心病人夜间情况,如果有重病人则通宵守护在病人床旁。当时心脏监护室里备有一张躺椅,为了方便观察病人变化,陈主任经常整晚不离开监护室,累了就在躺椅上休息,一有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不知多少危重患儿的生命被陈主任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主任身先士卒,全科上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对病人照顾力求无微不至。谈起自己的妻子,陈主任有些愧疚:“我做这份工作,对家里的照顾很少,还好她是护士出身的,理解我、支持我。”医院里年长的员工都知道,陈主任守护重病人的日子,陈太太必会送晚饭、送夜宵以加强营养,夫妻恩爱让人很是羡慕。陈主任时常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要做好小儿心脏外科医生,必须要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呵护每一个病儿,没有这份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是不可能做好这份工作的。在他的工作中还包括给孩子喂饭、1997年访问美国缅因州医学中心和Dr Qurnn一起手术换尿片、哄他们开心。他的工作感染了心外科的后来者,今天心外科医生做起护理工作来都是驾轻就熟。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的品牌就是靠病人口口相传建立起来的。
我国心脏外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崛起而同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创新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因循守旧,心脏外科是不可能进步的。小儿心脏外科的各项设备从无到有、从差到好,目前已具备应对各种重症疾病及突发情况的能力。从早期仅有一台老式呼吸机到陈张根离任时科里各项设备已经可以开展国际上最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谈起自己在技术革新上的坚持,陈主任由衷地感谢医院领导的支持:“我们这个专业是高科技的体现,从监护设备、手术器械,哪怕一根缝线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医院领导一直秉持着开拓创新的思路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随着各类先进的呼吸机、监护仪、体外循环机以及NO吸入、腹膜透析等技术的引入,手术得以向更小更难不断发展。
注重传承甘当人梯
今天,心外科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是陈张根的学生,加上分散在加拿大、英国、香港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学生,陈主任担任导师或参与指导的研究生有20余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已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陈主任一直感慨于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读研究生,所以对研究生教育非常看重,尽己所能带好每个学生,务必使其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陈主任向来治学严谨,从手术的基本操作到科研思路的培养,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灌输。虽然陈教授已退休多年,但仍然每天坚持上手术台指导学生,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他对要求来科里工作的医生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身体要好,小儿心脏外科不仅手术时间长,而且还要参与术后监护及护理,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没有好的身体很难做好工作;二是要有敬业精神,干好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懂得奉献,要热爱这个专业,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有对等的回报,这一点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是要求专业素质高人一筹,各项操作力求完美,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要多训练,手术台上是没有试试看的机会的。发达国家成熟的专科培训体系深得陈教授的认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陈主任陆续把自己的弟子送出国门深造,这也为科室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陈张根主任毕生追求患者的健康和小儿心脏外科专业的发展,对自身要求严苛,淡薄名利,生活简单,他是医者的楷模,更是一位纯粹的外科医生。
蔡德培,男,1946年1月生,上海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8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生殖生理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儿科内分泌疾病及青春期医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治疗性早熟及青春期延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儿童性发育异常的关系及其中药治疗干预。对儿童性早熟及青春期延迟的发病规律、诊断、治疗及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994年至今先后多次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儿童性早熟方面的研究课题。在权威及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医务系统科技创新标兵,2007年被授予上海市医务系统科技创新新人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