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
8445200000026

第26章 专注执着篇: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1)

幸亏他没有放弃: 在美国有一个叫门提·罗伯茨的人,在当地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为了帮助帮助那些有梦想而 苦于没钱去追赶的青少年,他常常为他们举力募捐活动。

有一次,门提·罗伯茨在募款会上致词说:

“大家或许不知道,我的父亲是位驯马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跟着父亲到处奔波 ,一个农场接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东奔西跑,我的求学过程受到不少挫折,但 我是个有梦想的人。上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大家写一篇题目是《我长大后的梦想》的作文。 ”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地写了起来。我描述我的伟大梦想整整写 满了7张纸。我的梦想是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型马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设计图,上面是 一座两百亩的农场,图上标了马圈、跑道等的位置,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画上了一栋占 地四千平方英尺的巨宅。

“我把费了好大心血的作文交给了老师,两天后我拿回了作文,看见第一页上打了一个 大大的红色‘F’,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下课后到办公室见我。”

“心中满怀幻想的我下课后带着作文找到老师,问道:‘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答说:‘你小小年纪,不要老做白日梦。你一没有钱,二没有家庭背景,什么条 件都不具备。盖座大型农场至少得花费几百万上千万元,你不仅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 ,还要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想入非非了。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梦想,我会考 虑重打你的分数。’”

“我放学回到家,反复思量了好几次,并且去征求父亲的意见。”

“‘罗伯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父亲说,‘所以你必须自己拿定主意。’”“那 一夜,我彻夜未眠,反复考虑后,决定一字不改,原稿交回。我对老师说:‘我宁愿拿个大 红字,也不愿放弃梦想。’”

说到这,罗伯茨顿了顿,有点哽咽地告诉大家:“我给大家讲我的经历,就是因为我没有放 弃对我的梦想追赶,我现在才拥有了两百亩农场,占地四千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当年,被 老师打上红字的作文我到现在仍珍藏在我枕力。”

“让我想不到是,前几天,当年的给我的作文打不及格的那位老师,带了几十名学生来我的 农场露营,一星期后离开。他在走之前,找到我说:‘你让老师惑到惭愧。你读中学时,我 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一些学生说过类似的话。幸亏你没有放弃,而以强大的 意志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可贵的。梦想可以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使生活得更加美好。有了梦想, 就要执着地去追逐,即使困难重重,失败多多,也不要放弃。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知名的广告人华利·安普斯特,他的创意得过无数奖项,荣获许多头衔。他在《推销员哪里 去了》一书中写道:“推销员是一门实用的艺术。”

“如果你没有东西可以推销,”安普斯特说,“应该量一量自己的脉搏可能停了。”

安普斯特回忆道:

“我从六岁开始当推销员,在芝加哥的街头卖报纸。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那些年纪和个头都 比我大的男孩子,把那个热闹的街角视为他们的地盘,时常对我威胁挑衅。在那里,我体会 出一位成功大师最喜欢说的话:‘挫折之中必定蕴藏着成功的契机。’我必须化阻力为动力 ,和那些大孩子几番交手之后,我觉得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卖报纸。附近有一家餐厅,我走进 去兜售报纸。店主发现之后,立刻把我赶出来,但是我已经卖了三份报纸,趁店主不注意时 ,我又进去卖报纸,一位和气的客人欣赏我的坚决,给了我十分钱小费。第三次我又进去, 客人告诉店主没有关系。于是我留在里面卖完所有的报纸。”

“第二天我又回到餐厅,他又把我赶出门外。但是我不断地跑进去,他气坏了。后来我们成 为好朋友,我经常在他的餐厅卖报纸。”

“我从那次的经验得知,只要打定主意卖出一定数量,一定可以做到。达到目标的唯一方 法是,定出目标,不断努力,直到完成为止。这宝贵的一课让我一生受用无穷。”

“我运用同样的方法,在保险业开创一片天空。我在偶然的机会中开始推销意外险。在我上 高中之前,母亲当掉她仅有的两颗钻石,在底特律开了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我在芝加哥念高 中,整个暑假跟着她跑业务,培养并且训练自己的销售技巧。”

“第一次独自拜访客户,我的目标是戴姆银行大楼,逐一到各办公室推销保险。我很紧张, 以前卖报纸时我要求自己,若是决定做一件事,没有完成就不要回来,我用同样的信念鼓励 自己。”

“不断有人给我忠告或是鼓励,加上我自己的经验,我逐渐找出一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 方法。”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挫折和障碍是难免的。然而,我们应该相信,挫折之中必定蕴藏着成 功的契机。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即使遇到了各种障碍,也不要轻易退缩和放弃。

学习如何在逆境中坚持: 克尔曾经是一个不错的新闻记者,他在一家知名的报社当记者。但他觉得做记者体现不了他 的人生价值,他需要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职业。于是,他选择了广告业务这么一个职业。于是 他辞去现有的工作,在同事和朋友诧异的目光中,来到另外一家报社,当了一个广告业务员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向经理提出不要薪水,只按自己的业绩抽取佣金,经理当然乐意答应 他的要求。

他从经理手里要了一份客户名单,但这份名单比较奇怪,上面每一个企业都是有实力的企业 ;但是在这以前,报社去的每一个广告业务员都无功而返。所有的同事都认为那些客户是不 可能与他们合作的,但克尔并不这样认为。

每次当他去拜访这些客户前,克尔总是先把自己关在屋里,站在一个大镜子前面,把客户的 名称和负责人的名字默念十遍,接着信心十足地说:“一个月之内,我们将有一笔大交易。 ”

他坚定的信心成为他成功的催化剂。仅在第一天,就有三个所谓“不可能的”的客户和他签 订了合同;到那个星期五,又有两个客户同意买他的广告;一个月后,名单上只有一个名字 后面没有打上钩。

第二个月,克尔在拜访新客户的同时,每天早晨,只要拒绝买他的广告的那个客户的商店一 开门,他就进去请这个商人做广告,但是每一次这位商人都面无表情地说:“不!”可是 每一次,当这位商人说“不”时,克尔都不放在心里,然后继续前去拜访,就像拜访新客户 一样。

很快又一个月过去了,连续对克尔说了60天“不”的商人突然有了兴趣与他交谈几句:“你 已经在我这里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我什么也没有给你。我现在想知道的是,是什么 让你坚持这样做?”

克尔说:“我当然不会故意到这里来浪费时间。我是到这里学习的,你就是我的老师,我从 你这里学习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事实上我们都在坚持。”那位商人点点头,对克里的话深表 赞同,他说:“其实我不得不承认,我也一直在学习东西,你也是我的老师。我们都学会了 如何坚持,对我来说,这比金钱更加宝贵,为了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决定买你一个广告版 面,这是我付给你的学费……而不是……我放弃坚持。”

在商人很有礼貌的“退让”下,名单上最后一个“钉子户”被拔除了。当他把划满勾的名单 交回给经理时,经理顿时站了起来,向这位杰出的广告业务员表示敬意。他说:“以你的能 力,不应该继续做一个业务员,所以,我将向社长提议,专门为你成立一个部门。”

第三个月的第一天,以克里为经理的广告二部成立了,30多个员工成了克里的下属。在这里 ,克里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全新空间。

世界上什么也代替不了坚忍不拔。才干代替不了,那些虽有才干但却一事无成者,我们见得 多了;天资代替不了,天生聪颖而一无所获者几乎成了笑谈;教育也代替不了,受过教育的 流浪汉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唯有坚忍不拔,坚定信心,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无往而不 胜。

贝尔和电话机: 1847年3月,贝尔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爱丁堡市的一个聋哑教师的家庭。从小就对自然科 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1871年随父亲迁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对声学实验发 生了特殊兴趣,并着手对声波进行研究。

有一天,贝尔从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当他把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时候,螺形线圈便发出轻微的噪声,这就像莫尔斯电码“滴答”的 声音一样。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既然空气能使薄膜振动发出声音,那么,如 果用电使薄膜振动,人的声音不就可以凭借电流输送出去了吗?这个想法成了他设计电话的 理论基础。

年轻的贝尔当时非常激动。他专程到华盛顿,去拜访久负盛名的电学家瑟夫·亨利。向 他谈了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得到了老科学家的热情鼓励。亨利的鼓励给了26岁的贝尔极大的 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从此,他便刻苦攻读电学,这时,贝尔恰巧碰上了18岁的电气技师沃特森。由于志同道 合,两人马上结合起来,并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共同奋斗。他们反复试验,制作了许多模型, 花了2年多时间,实验仍以失败告终。后来,好不容易才制出两台样机,为了检验其效果, 便在两个房间装上电线,电线两头分别接上样机,然后两人分别在两台样机面前边调试边喊 话。很遗憾,对方的声音是听到了,但不是通过电线传来,而是透过墙壁或从过道上传来的 。仪器中根本听不到声音。好心的邻居也很耐心,允许他们的电线穿过自己的房间,并默默 地忍受着他俩无休止而又毫无结果的喊叫。嗓子都快叫哑了,可机器并不体贴和理解他们, 还是个“哑巴”。

为什么屡遭失败呢?贝尔陷入惆怅之中。

夜阑人静,贝尔望着满天繁星,双眉紧锁,一筹莫展,他想起了老科学家亨利的亲切话 语……

“先生,你听!”沃特森从背后呼唤他。

哦!远方传来优美的吉他声,像叮咚的山泉在寂静的夜空回荡,扣人心弦。贝尔定神细 听,听着听着,顿然醒悟。他冷不防猛地打击了助手一拳:“有了,沃特森!”

原来,他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他想,肯定是我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都很 低,声音很弱,分辨不清。要是像吉他一样,配上共鸣装置,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贝尔立即 设计了一个音响草图,和沃特森一道连夜赶制音箱,一时没有材料,就毁去床板。待制作完 毕,黎明已在迎接他们了。接着他们又改装机器,一连忙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傍晚,终 于把机器全部安装完毕。

两人尽管三天三夜没有很好休息,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特别兴奋。他们关严了 门窗,准备试验了。

贝尔一面调试机器,一面对着话筒讲话。沃特森在另一间房子里屏气静听,也准备讲话 。突然话筒里传来贝尔清晰的声音:

“沃特森先生,快来呀!”

原来,贝尔在操作机器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痛得难受,急忙求救。

“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

贝尔也听见了沃特森的声音。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电话通话。两人欣喜若狂,相互大 喊大叫,以致谁也分不清对方在喊什么。

他俩不约而同地放下电话机,冲出门,直奔对方。两人在走廊相遇,眼含兴奋的泪花, 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历史老人在一旁记下了这一时刻:1875年6月2日晚。这时贝尔28 岁, 沃特森21 岁。

他俩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装置,终于在1915年研制成了第一架实用电 话机。这种电话仍有一些缺点,如声音不清楚,杂音大,传话不远等。

发明电话的消息传到爱迪生那里,他仔细分析了电话的缺点,经过进一步研究,制成了 碳粒送话器,使传送效果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