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8445500000044

第44章 园艺事业辛勤的耕耘者

周俊亮

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各省市青年响应毛主席“支援建设”的号召奔赴边疆搞建设。我的父母也是其中一员。1959年4月到宁夏被分配到灵武园艺试验场,他们是最早到园艺场的浙江支宁青年,后来陆续到场的浙江各市县的支宁青年达100多人,他们成为园艺场创业的主力军。

当时园艺场的条件很艰苦,场部设在原马鸿逵的花园里,总面积只有50亩。这些浙江青年到场后,没有住房,就自己动手建了几间简易土坯房,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就算安家了。他们刚到这里最不适应的就是干冷的气候和风沙天气。但是他们为了开创宁夏的园艺事业还是留了下来。就是在1960年“低标准”最困难时期也只有极少数人返回了浙江,绝大多数浙江支宁青年凭着“一条扁担闯天下”的精神,为园艺场的创业献了青春、献子孙。

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和发展园艺事业,这些浙江支宁青年,几十年如一日,战酷暑,斗严寒,用一条扁担、一把铁锹、一个背篼,开垦出近7000亩土地。栽植果树4500多亩,将昔日“教场滩”“乏牛岗”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果园。先后建设一、二、三、四队和新场,5个泵站、三级扬水,上山打麻黄,到处拾粪,什么苦、什么罪都受了。从几十个人的小场发展为有650多名职工、2500多人口的(其中,有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各地的人)的大场。到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宁夏园艺事业的龙头场,不但上交了巨额利润,还创外汇,上缴的农林特产税占灵武的近一半。每年接待区内外几十个果树生产厂家来参观学习。国家和自治区各部委领导也时常来视察。但是到2000年之后,场子逐渐衰退了。

现如今,当年的浙江支宁青年都已经退休了,在家颐养天年。有部分人相继长眠地下。他们是李金民、单华清、任金星、李廷锁、李金生、陈位芳、夏汝龙等等。但是他们的儿女、孙子们又成为园艺场建设新一代主力军,他们在园艺场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园艺场的第二次创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园艺场移交灵武地方管理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实干、苦干、大干精神,按照场党委的总体规划把园艺场逐步建成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采摘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使园艺场走出低谷,让一个更新更美、更适宜居住的园艺场展示在世人面前。也让已退休的老一代浙江支宁青年和长眠于地下的老一辈浙江支青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