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男人卷
8480600000022

第22章 沟通

沟通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沟通是人际关系维系的纽带,也是男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生技能。沟通中最能直观地表现出男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沟通的男人,交际最广,朋友最多,事业最容易成功。

1.沟通成功的由寒喧开始

寒暄的问候,就是交际的双方刚见面时所说的问候语,如“你好!”、“早安!”、“好久不见,最近忙吗?”、“能够认识你,真是太高兴了!”等等。

寒暄要做到礼貌、真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不能粗俗、虚伪,致使对方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寒暄要注意问候语、称呼语、自我介绍语的使用。

比较通用的问候语有“你好”,你早”,“早上好,上午好,早安”,“下午好”,“午安”,“晚上好”,“晚安”。常用的见面问候语还有:“你吃饭了吗?”“你到哪去?”“最近忙些什么?”等等。

在与各种交谈对象见面之后,交谈开始之前,可以问候一声:“你好”。若是比较熟的人则还可以适当寒暄几句,“今天天气真好”,“你气色不错”。这类问候语一般不强调具体内容,只表示一种礼貌。面对对方却没有任何问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还应注意的是,要主动向对方问候,以显得热情、大方,为下面的谈话作好铺垫。

与外国人碰面时,就应顾及到他们的习惯,不要问及到他们的钱和年龄等私事上去。“你吃饭了吗?”对方很可能会误解为你想请他和你一道吃饭。而一般说“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还习惯吧?”

与美国人碰面,他很可能一声“Hello”或“Hi”,就算问候了,相应地被问候者也可以以“Hello”或“Hi”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及中东地区国家的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碰面时往往会说“真主保佑”,以此表示祝福;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信奉佛教国家的人碰面则会说“愿菩萨保佑”。

也可以根据情况需要做出微笑和点头示意。女士们使用这种方式可表现出稳重、端庄的色彩;男士们使用这种方式,可表示矜持的姿态。

2.巧借话题,巧妙与陌生人沟通

与人正当的沟通既不需虚情假意的客套,也不是塔肩谄笑的阿谀。正当的沟通有助于人们互相了解,并体现出自己对他人的真诚关切。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应把握以下几个要诀:

(1)话题应由双方都熟悉或有兴趣的事物

自然引出

沟通的内容常常是天气冷暖、工作忙闲、学习好坏、身体健恙、最近活动、朋友来往、亲属今昔等。但是,沟通时具体谈什么,要有所选择。沟通双方都要善于从贴近处挑选双方均有兴趣或均有鲜明感受的话题。譬如,天气特别冷,你可从注意身体谈起;对方近日获奖,你可从工作、学习谈起;身体有病,则从强身保健谈起。总之,话题须出于自然,包括墙上挂历,耳边音乐等,都可成为沟通的话题。

与人沟通时一定要突出选择性,若对方对这一话题不感兴趣,就要马上考虑换个话题。

(2)建立认同心理

所谓“建立认同心理”,就是双方要多寻找共同语言,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这样,沟通对整个交往活动,就是一个有推进作用的桥梁,沟通顺利才能自然而然地深入下去。请你看下面的例子:

甲:这幅画是你自己画的?画得真不错!

乙:你过奖了,我不过在业余艺校学了几天。

甲:你也进过业余艺校?

乙:怎么?听口气,你也不是外行。

甲:我在鲁迅业余艺校跟XX老师学过画。

乙:真的?太好了,我们都是XX老师的学生!

这一段寒暄语,话不多,一下子使双方缩短了心理差距,在感情上靠拢了,从而为双方进一步交往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3)创造和谐气氛

沟通的目的,就是创造和谐气氛。在交往中,如果缺乏一个和谐的气氛,就不是一次成功的交往,甚至可以说失去了继续交往的价值。所以,沟通时,双方的语言要诚恳,而不可虚情假意;要坦率,而不可吞吞吐吐;要自然,而不可卖弄做作。特别是,要由衷地关注对方的苦乐,急人所急,爱人所爱,并以相应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出越来越投机的和谐气氛。

3.善于提问,启开彼此的心扉

在人际交流中,提问应答水平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提问的男人,不但能掌握交谈的深度,控制交谈的方向,而且还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建立感情、增进友谊。

先举一个记者提问的例子: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的工人,向他提出了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料,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采访出现的僵局,使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没水平”。

我们在和他人交流时,也会遇到上述记者同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提问才显得有水平呢?

(1)因人而问

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自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设问”,主要在于:

[1]对象不同,提问内容也要不同。对很久不见的老朋友,私下场合可能互相询问:“你的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而公共场合则不行。

[2]即使同一个内容,不同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那位记者所谓“太没水平”,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可见,要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看什么对象提什么问题。

(2)适时而问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警。”不该说这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这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颜色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孔子所讲的就是根据时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的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则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以免让对方心烦意乱。

提问也要讲究适度得体。所谓适度得体,一是措辞严谨,二是不唐突,不使人难堪。

如某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烟瘾大发,便问其上司:“我祈祷时可以吸烟吗?”这么发问难免受上司的呵斥。其后,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不以为然,允许了他的请求。

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巧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可以获得不同结果。再如,会议主持人往往如此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质朴无华,效果反倒好一些。可见提问要琢磨自己的措辞。

提问切不可唐突失礼。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相反,交流中巧妙得体的提问,不但不会使人难堪,反而使人明知其难也乐于回答。1981年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访华,与中央电视台记者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向首相先生提出一个关于首相家庭生活的问题?

首相:可以。

记者:你在首都工作,你的夫人和孩子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要求一位首相自己揭开家庭生活的幕纱,本来有点勉为其难,如遭拒绝也令记者本人难堪。然而,由于提问使双方都避开了窘境,记者达到了采访目的,费尔丁也乐于回答。

此外,提问还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固然不可不注意态度和语气,要努力创造“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气氛。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提问要体谅对方,考虑怎样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

为了使提问的水平更高一些,要注意以下事项:

[1]提问者要有所准备。

[2]不可将提问搞成盘问。

[3]提问时不可带有成见。

[4]不要提含糊其辞的问题,不要提容易反过来损害自己的问题,不要提易于引起误解的问题,不要提可能引起对抗性选择的问题,不要提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作答的问题。

[5]可以在不得已时提出可能触痛对方伤疤的刻薄问题,但切不可提出封住对方心扉的问题。

[6]提问越短越好,而引出的回答要越长越好。

[7]提问后允许对方有思考作答的时间,不要随意搅乱对方的思路。

4.关注反馈,抓住沟通中的细节

有效的人际交流,不仅要求说话要看场合和对象,而且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密切注意对方有些什么反应,并要依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获得并准确判断对方的反应而随时准备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心理机制,借助控制论的术语来讲,就是反馈意识。

交流之所以要具备反馈意识,自然是由于人际交流是直接而双向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其意义不仅如此。不论是当众讲话,还是一对一的交谈,表达者的自信心和吸引力必须通过接受者的反馈效应才能得以实现。一个人当众讲话,他本来是自信的,也想讲得吸引人,如果大家凝神静听,越听越有兴趣,那么这种反馈就会使他直觉地感到自己讲得效果不错,从而更加有信心。

如果大家总是乱哄哄的,没几个人注意听他讲,有些人甚至还中途退场,那么这种反馈就会使他感到自己的讲话失败了,从而心慌意乱,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了。这就说明,一个人说话与交流的成败,不只是表达者的自我表现如何,也是对方或听众的反馈所标志的本身力量的对象化。

换句话说,说话者或演讲者的自信心与吸引力只有化在对象之中,才会产生一种兴奋愉快的信心和美感,感觉到是自己的表达在牵引着对方或听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这就叫抓住了人际交流的纽带。

既然信息的传播和反馈构成了人际交流的纽带,那么我们就要自觉地利用这个纽带来促使自信心和吸引力化在对象之中,以利于激发自己与对象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同步效应。为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具备敏锐的反馈意识。要注意了解和把握对方的心理定势。

说话、演讲和交际之前,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最好了解一下对方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人们一定的心理状态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心理活动的趋势。人的心理定势不同,对同一种信息刺激的反应也不同。一个人说“不”的时候,整个身心处于收缩、紧张的状态,往往会一股劲地拒绝他人的意见;而当一个人说“是”的时候,身心处于松弛、开放的状态,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

有一次,一位演讲家应邀给劳改犯人们演讲。这种特殊的听众,其听讲的心理定势自然也与正常听众不同。怎么开头称呼呢?他颇费心思:叫“同志们”和“朋友们”,不合适;称呼“劳改犯们”,也不像话,只会引起抵触情绪,阻碍交流。在前往监狱的路上,他听该监狱的负责人介绍情况中提到,监狱还有一个“XX立新学校”的名称。于是,经过斟酌,他选取了这样一个开头的称呼:“XX立新学校的学员朋友们,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了解和把握对方或听众的心理定势很有必要,把握好了,就能获得良好的反馈信息。

这就说明,只有把握对方的心理定势,才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反馈信息。

5.设身处地,沉默的人开口

有些人不爱说话是出于孤傲,与这样的人沟通,应当先了解、试探对方的一些情况,设身处地揣摩对方的态度,设法找出对方想说的话题。

有些人沉默寡言是由某些原因造成的,与这些人沟通谈话就要了解并针对这些原因,站在同情的角度,模拟他的态度来谈话。共同的语言可以叩开朋友的心,一旦心灵沟通,话匣子一打开,他就会兴致勃勃地与你交谈。比如说,有人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又遭某些人讥笑,因而逢人缄口,装聋作哑,其实他心里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这时,你找他,可以说:“唉,做人难哪,不小心跌一跤,这边受处理,那边遭白眼。我去年那一次就是……”你找出与他相似的经历来谈,他必定信任你。

一些有学识的人,由于长期在书房里埋头从事学问,和外界接触交往很少,而且由于其交际障碍,无意中产生了对别人的冷漠。如果你不是他的同行,要想让他开口,唯有“毕恭毕敬,求其学问”。你要从他的爱好、专长和技能出发,以学生对老师的语言、态度展开谈话。注意要当好学生,认真思考他的语意,随时回答他的问题或赞同他的意见,甚至对他谈话的内容提一些疑问。这种情况并非是因为其妄自尊大、好为人师,而往往是他太专一的科学态度造就的性格。你要体谅他这一点。当然,在下一次接触中就可以随便一些了。他们和其他人有普遍的距离,但对诚恳的人能很快排除心理障碍,如果接触久了,彼此间沟通即可谈笑自若了。至于某些高高在上的有“老爷”作风的人,装出饱学的样子,实则胸无点墨,目中无人,这样的人,也用不着用言辞去打动,也不值得去交往。

与那些不爱说话的人沟通,你不妨提出一些他能答并且喜欢答的问题,或讲些使其兴奋的事,使其感到心中有话,不吐不快。这如同示鱼以饵,就能让他张开口,有兴趣地与你交谈。一般来说,你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谈话。

首先,询问其亲身经历并感到愉悦的事。比方说,问他怎样取得新近的成绩,问他怎样买了价廉物美的东西,问他怎样在公众场合做了件令人赞赏的事,问他优美的手势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都能激起他的兴趣。你还要察颜观色,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口讷的人常有心理创伤,我们跟他谈话要言其所悦,不要触其所痛。类似一些老师、家长总爱问学生的成绩,可是对那些差生是不行的,最好就其某项特长谈起,方能跟他谈心。

其次,讲一些他知道得多、懂得深的事物,并有意设疑,让他猜想,引他发问,让他解答。譬如一个书画爱好者,你对他讲起某书画家的轶闻趣事,谈起某幅书法作品如何引起轰动,他一定会向你刨根问底,甚至有可能向您讲出一番鲜为人知的高见呢。当然,在打开话匣子之前,你一定要先了解,试探他的才情,以便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从而达到使交谈愉快舒适的目的。

最后,对生活中那些属于“闷葫芦”型的人,更要以诚心诚意去沟通交流。这些人由于长期受到某一些人的误解,甚至歧视,因此心理感到压抑,从而决计将自己扮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两耳不闻套外事,一心只图平安过。”打破这种“闷葫芦”的方法就是用炽热、诚挚的心灵去撞击他的心灵,掌握他的某些个性,寻找他喜爱的话题。可以找个机会和他在一起,告诉他:“我们可真一样,都不喜欢多嘴多舌,”“哎,我们少说话,谁理解呢?”这样反而可能取得对方的同情。语言一旦沟通,很快可以成为好友。

当然,如何打开不爱说者的口,绝不仅限于以上介绍的方法,而是有多种途径,比如激将法——鼓励式批评。诸如“你自己说口讷,我可不认为。我想你是嫌弃我,不愿跟我谈,对吗?”又如“你说你没有口才,也学不来,真不可思议!”,“我看你是个没志气的人,放着好好的才能不发挥,我为你感到可惜。”这样一来,久久郁闷在心中的话语会冲开他心灵的闸门。心灵的沟通就会自然而然了。

6.让沟通中的冷场活跃起来

与人沟通时话语是很难构设的,这时可以先送上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表明你对交往的态度,在情感上给对方以喧染,然后再表现出关切的神情并说出一两句寒暄的话。这样的“开场白”有利于气氛的缓和,使得谈话能够顺利进行。开场白过后,应很快切入预想的主题,以免冷场。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与人沟通中常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彼此都尴尬,这主要是由于彼此之间不大熟知,性格、兴趣、年龄、职业、身份、心境甚至素养等种种原因不同造成的。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交往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作用。而其中的主角尤其要善于驾驭谈话场面的节奏,做到谈话场面活跃而又和谐,保证参与者身心愉悦。因此,学会把握谈话场面的节奏,对于每一个谈话者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一和那个人说话,就高兴得忘了时间。”倘若要使长时间的谈话不至于有冗长之感,而促使每一位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美好时光,根据当时的情境设置话题,就是一种好办法,具体操作可参考如下:

(1)风趣接话,转移话题

在沟通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接答,可以使我们的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活跃起来。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和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觉得你们现在的厂长很能干?”人家要是说赞同的话,他自己的确也有保留意见;要是说不赞同,而你已经认可了,他总不至于在你的面前进行反对吧,何况是说别人的坏话呢?这样的话题,处理得不好,会让自己失去谈话的亲和力,适得其反。再者也不要问些大而空的问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最好具体点。

(2)从与参与者相关的事件找话题

这是我们在与人沟通中,寻找话题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情境性非常强,形式也最为多样,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能找到多种多样的话题。

可以从对方的名字特色说开去。如读起来很动听,这样动听的名字起的时候一定是费了一番功夫,是不是还有其他寓意等等。可以从对方的居住地谈起。如询问对方居住在哪里,是不是本地人,出生地在哪里,进而谈到对方家乡的习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物特产等等。可以从对方的职业谈起。如询问对方的工作是什么,是不是很紧张,在工作中可有什么奇闻趣事,甚至可以谈到目前的就业形势等等。可以从对方正在做的事谈起。如从对方手里拿的东西、正在阅读的书籍、正在欣赏的乐曲等等谈起对方的兴趣。所有这些,都可以帮我们找到与他人答话的契机。

(3)抛出自己的观点诱导他人说话

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如果出现冷场现象,可以就时下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他人对你的观点有何评价。有时也可以特意地装出不懂的样子,并表现出急切想知道的姿态,让他人讲给我们听。如果我们不明白而对方通晓的事,往往能激发对方在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也因自己说出的话有人听感到兴致勃勃。当然,我们明明知道的事,有意装着不知道,一旦让对方识破,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此,与其装得不真诚,倒不如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