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最令人羡慕的27位中国女性
8482100000013

第13章 12 叶玉如

辉煌的历程:

叶玉如,神经生物学家。

生手香港,原籍广东台山。

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

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

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在这个各种主义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在任何领域、任何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一些了不起的女性身影,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智慧、坚韧,以温柔而悲悯的情怀,关怀并影响着这个世界。

作为一名科学家,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客观地认识着世界,也试图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她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经典故事。

她就是荣获2004年度世界“教科文——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叶玉如,既是科学领域一朵耀眼的奇葩,也同样是一个令人羡慕,令人为之振奋的女人。

艰辛求学路

谈到科学家,不禁让我们想到那些深居简出、整日埋头实验室、不理凡尘俗事的高傲的“世外高人”形象。也就是常被人们称为另类的那种可敬而不可亲的形象,尤其是对那些女科学家。

有人羡慕温柔自信的女人,有人羡慕高贵典雅的女人,有人羡慕知识渊博的女人,但是很少有人会羡慕高傲、“超凡脱俗”的女科学家,即使是达到了科学顶峰的女科学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达到科学顶峰的女科学家,叶玉如却具备了所有女人的特质,颠覆了传统中科学家的刻板形象。女性的自信与坚强,美丽与温柔,个性与品位,职场的驰骋与拼搏,这些美与魅力的彰显,都被她挖掘得如此深刻和发挥得淋漓尽致。

叶玉如是一个出生在有着6个孩子的清贫之家的小女孩,但是她没有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中而让自己消沉下去,更没有去抱怨上天的不公平。她从来不为自己寻找任何借口,不怨命运,不为卑微的家境彷徨。她每天都像天使一样,脸颊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每天保持着一颗初升旭日般明朗的心。

由于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因此家中没有能力支持她完成学业,但是她向往知识的海洋,她渴望读书,憧憬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她每天都在坚定一个信念,“我一定要留在学校里,我一定要读书。”小小的她就知道不对困难低头,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排除万难,而不被万难排除掉自己。

每天清晨起床,不要说吃妈妈早就煮好的热腾腾的早餐了,每天起床都要先做很多的家务,然后跑去上学,饥肠辘辘地跑在上学的路上,眼泪时常在眼眶中滚动,但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能放弃。坐到教室里的叶玉如就像一条渴望海水滋润的小鱼,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切的不如意都灰飞烟灭了。她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天资聪明,还有超出常人的努力——课间校园的角落留有她思考的身影,放学的路上留有她背诵单词的声音,深夜昏暗的灯光下有她苦读的身影。勤奋使她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每年都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家里没有为她付过一分钱学费。

最终她以自己的坚持与坚强,在中学毕业那年,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赴波士顿学习的奖学金,而到了波士顿后,她仅用3年时间,就以“最高荣誉”毕业,并获得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

随后她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而还是那一份对科学的执著与热爱,一种略带倔强和永不放弃的性格,引导她去探索每一个对科学的好奇,使她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验室。

她对科学的热诚,她的超出常人的勤奋与努力,让她的导师与同学都大为折服。为了做好一个实验,她经常要做上几十遍,甚至不吃饭不睡觉,废寝忘食地忙碌在瓶瓶罐罐之间。哪怕有一点点误差,她都要重新来过。

也正是因为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让人钦佩的勤奋努力,让她在哈佛大学这样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学中,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图书馆的看门人都认识这个“拿全额奖学金的东方女孩”——因为,叶玉如是走得最晚的学生,通常要在凌晨三四点才离开。她这样一个穿梭于校园中的娇小身影成为了一个让人注目的亮点。

1983年,叶玉如顺利地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她凭借着自己的天资与才华,被美国一家知名的研究机构以优厚的待遇聘请。

但是叶玉如不在乎条件有多优越,待遇有多优厚,职位有多高,她只是发自内心想对科研有所贡献,总是希望自己的研究在做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得到广泛应用。能够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这才是她作为一名科学家所梦寐以求的事情。

当她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全球正有15亿人受到脑神经疾病的困扰,而治疗的药物极为有限”时,她想到了把西方科学对脑神经细胞的研究与中国悠久的中药药理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她放弃了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高薪厚职。在移民潮中逆流回归到了当时“前景未明”的香港狮子山下。

她知道回香港的确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到这里标志着自己的一切要从零开始。而且当时香港科技大学刚筹建,条件和设备都远比不上国外。但是她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便义无返顾地回到香港科技大学执掌教鞭。

香港科技大学苦涩而幸福的生活

她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切从零开始——既开始了她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她另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从此,这里成为了叶玉如科研的大本营,成了叶玉如的第二个家。

虽然一切都是重新开始的,但是叶玉如依旧保持着她一贯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被名利所累。虽然她治学严谨但她不失温和、热忱和开朗,每天依旧是脸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并让这种乐观的心态影响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

她和自己的团队每日都穿行在各种仪器和试剂瓶之间,小罐装的中药材尤其显眼,叶玉如和她的团队正从事的研究:从中药中筛选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药物。

而一次突发的事件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不仅仅是在搞一项科研,她有责任为人类提高生命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她的一个姨妈因患老年痴呆症去世,这对叶玉如的全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这位姨妈无法认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她母亲也因此深受打击。她的母亲知道她研究的是神经科学领域,也知道她对医药研制有着浓厚的兴趣,更知道她的女儿是最优秀的。她在痛失姐姐后急切地问她:“还有多久能研制出治愈这些病的药?”

很多资料显示,人过了65岁,10中有1个会患上老人痴呆症,过了85岁,就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患这种病,可见发病率之高,但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暂时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叶玉如更知道这些,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研究对全人类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身上的责任,尽管她知道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她相信她和她的团队一定会取得成功。

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是一段很长的路,但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科研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而照顾家庭也需要时间,叶玉如虽然知道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责任重大,但是她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导师。

虽然压力和责任重大,科研工作繁重,但是叶玉如坚持自己就是自己,她深深知道自己是一个女人。她没有放弃她的学生,没有放弃她的家庭,更没有放弃她自己。

她依然微笑着,从容地面对这一切!一个人要扮演这么多的角色,有人间她是否想过要放弃,但是叶玉如不假思索地给予了一个坚决否定的答案:

“我从没想过放弃,做科研一定要热诚,一定要很投入地去做,我想科学家有时会遇到困难,也许实验不是个个都成功,也许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但是我要用毅力解决困难,再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从叶玉如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一个成功的女人,也让我们在她身上读懂了女人的很多含义。

清晨太阳刚刚初生,叶玉如就开始带着她初生旭日一样柔美的笑容出现在校园里,然后在实验室里会出现她干练、忙碌、认真的身影,和她的学生一起匆匆行走于大大小小瓶瓶罐罐的各种实验仪器之间。

这个时候的叶玉如是属于科学研究的,她是一名科学家,肩负着科学家的责任:

在会场你会看到知性、气质的她。因为她还担任科大理学院的院长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所长,必须负责一些行政工作。这时候的她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她常常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但是也不忘了和同事调侃几句。在她周围人的心目中,她似乎不像是一个让人敬仰而又有点望而生畏的科学家,她更像是一个成功的让人羡慕和敬佩的女人;

晚上她要尽量回家吃饭,但在家中从不提及她工作上的艰辛,她回到家中是一个温柔的妻子,是一个可爱的母亲——她会跟先生和孩子们聊天,也会一起看电视:

但是等到深夜,她又恢复到一个科学家的角色,昏黄恬静的灯光总是映出她伏案疾书的身影。每天她的工作时间要超过12个小时以上。但是清晨时任何人都看不到她的脸上有熬夜所留下来的憔悴痕迹。她确实消瘦了,但是她的脸上总写满了自信与坚强、亲近与温暖。

汗水最终都会结晶成美丽的水晶!

她的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在实验室里奋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最终凝聚成了她的辉煌时刻,也是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刻——

巴黎时间2004年3月11日晚7点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大厅。2004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仪式在此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和欧莱雅集团主席欧文中先生亲自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教授颁发“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评委宣布叶教授的获奖理由只有寥寥数语:因她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发现授予她此项殊荣。”

评委会主席、197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德杜夫教授的介绍,令我们更容易理解叶玉如的非凡成就,他说:“叶教授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将使人类最终治愈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成为可能。”

可能对于叶玉如来讲,这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成就奖,她实现了她的梦想,她完成了对母亲的承诺,她也完成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使命。

叶玉如的父母、丈夫、女儿、学生一起见证和分享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颁奖仪式上,此前“从未因工作流过泪”的叶玉如情绪激动不已,语言哽咽。颁奖仪式结束时,她一头扑到家人怀里,喜极而泣。

她的泪水中拥有着太多的内涵:她的艰辛,她的幸福,她的喜悦,她的完成使命的欣慰,她的四十几年来的日日夜夜都在此时化做了无言的泪水。自认为一生平淡的叶玉如在此刻变得如此不平凡,变得如此光彩照人!

或许这一时刻将永远凝固,作为这样一个成功女人的见证!

—个保持自我的完整女人

叶玉如颠覆了传统科学家的傲慢、高深、不理凡尘俗事的可敬而可畏的形象。

在科技大学中她不仅是一名科学家,她还是一名导师,对叶教授来说,最大的快乐和满足除了对科研的孜孜追求外,还在于看到弟子的成长。

她说:“我喜欢看到一个学生从第一天进入实验室时对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和了解,到慢慢成熟的过程。包括他对科研的态度、心得和知识积累。比如他们的文章给很好的杂志收了,大家都很高兴。这就带给了我最大的满足,他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她不喜欢她的学生和其他学校流行的一样,叫导师为“老板”。她说:“‘老板’不是很好的称呼吧。每个学生都是为自己在做,他们应该是发自内心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心甘情愿地付出。我的博士生的课题,并不都跟着我走,我们会讨论,看他的兴趣在哪一方面,我配合他们的兴趣来选定,最后达成共识。”

她的和蔼亲近,她的治学严谨,她的勤奋坚持,让她的学生都视她为自己的榜样和偶像。他们一起在这个“家庭”中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作为一名女性“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叶玉如在中科院的会场上更是让人吃惊不小。

如果打乱座位次序,没有名字标牌和胸前贵宾鲜花的提醒,想在会场中准确认出叶玉如院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叶教授穿了一件异常醒目的玫瑰红色上装,下身是黑色及膝短裙、黑丝袜、黑皮鞋。

她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就是这样简简单单。”

也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毫无出众之处的女人,却演绎了一个东方女人神奇的故事。

而对于10万美元的奖金用途,叶玉如说:“获奖以来,由于传媒的约见和各种公共活动,使我比平时又忙了许多,还没有时间认真考虑,不过,我会考虑用其中的一部分成立基金,来培育和激励下一代年轻人对科学的热忱。”

她不以自己为科学家而自居,她认为某种程度上她只是一个女人。

工作之余,叶玉如也和普通女人一样陶醉于家庭的亲情中。

“有空的话我就和家人一起看电影,或者聊天、逛街。”

当有记者关心其家人情况,她总会清楚地告知对方什么可以谈,什么不能谈:“我爱我的家人,所以更应该保护他们。我不希望他们因为我而受到过多不必要的关注。”

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从心里散发出的对家人的热爱。

叶玉如自己除了科研方面的专业著作,她也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作品,“现在我读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的回忆录。”

叶玉如天生有着优雅的外表和气质,因此她不化妆,她喜欢那种素面朝天的感觉,她认为素面朝天是对外界的最大自信,虽然不喜欢化妆,但是她也和其他女人一样喜欢点缀自己:“我喜欢戴耳环,每天都会选一款来配衣服。”

无论是从她的衣着打扮,还是从她每每提及家人时的神情,抑或从她对待科学的严谨,以及从她的个人情感世界里,我们总能发现她感性温柔,保持自我的个性态度,总能感觉到她的大度、从容和应付自如!

叶玉如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书写着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展示着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迷人风采,更散发着新时代杰出女性的特有光辉。叶玉如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一个聪明的女人应该会书写自己不同的侧面一一妻子、母亲、企业家等,但不管怎样,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温柔优雅的女人。

2.要学会统筹兼顾,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3.对女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类的贡献。

当一个女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尊严和魅力都遭受冲击时,最好先反思一下:“我是不是自己的角色演得不到位?或者说演砸了?……我是否真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不要怨天尤人、指桑骂槐。这都是我们作为女性应该多多思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