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的一个附会印证。此千福寺当是赵-提出《多宝塔碑》“旧在兴平千福寺” 之说后,即晚明以后所建。所谓“千福寺县东南二十里,多宝塔在千福寺,天宝元年建。
唐岑勋撰,碑文在金石志。法华院在千福寺” 之说根本站不住脚。从前文王昶考证可知,赵-之前兴平无“千福寺”之说。
4民国王廷皀修、张元际等纂《兴平县志》的有关资料:(1)千福寺插图,院中有多宝塔。
按:此图同于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插图,当是旧图照搬。
(2)卷1《地理》: “多宝塔:县东南十里,唐时建,有颜真卿所书碑文石刻,今移于省城学宫碑林。”
按:此前关于兴平的史志中也均无多宝塔的记录。而关于唐时建有颜真卿所书碑石的说法,沿用了明嘉靖《陕西通志》之说。但编纂者采取了较慎重的态度,并没有完全照搬赵-之说(颜真卿碑即多宝塔碑)。
(3)卷2《建置》: “塔儿寺县东南二十里,千佛寺县东南十五里……相传唐时往西凤取佛骨时建,故皆雄阔,今多借为学堂地址,惟塔儿寺毁于回。”按:“塔儿寺”、“千佛寺”似乎与千福寺、《多宝塔碑》无关。从下一条记录看又似乎即“千福寺”。
(4)卷7《艺文·金石》收录有《唐楚金禅师碑》、《唐多宝塔碑文》录文。“右碑明世秦藩移置西安府学宫(今名碑林)”。按:此说照抄了“明世秦藩移置西安府学宫(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卷8、9)”的说法。无论对错,既然赵-肯定《多宝塔碑》“旧在兴平千福寺”,《兴平县志》录其碑文亦理所当然,但“右碑明世秦藩移置西安府学宫今名碑林” 显然是一个离谱的错误之说。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已明确记载《多宝塔碑》在府学(今碑林),说明最晚元代时《多宝塔碑》已在碑林,根本不存在“明世秦藩移置西安府学宫今名碑林”的可能。对地方史志材料的运用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5《兴平县乡土志》载: “千佛寺多宝塔并碑,县东南二十里。唐时建寺,寺成,有塔,塔有碑。寺之建千余年矣,题虽在,金璧荡然,塔侧而不倾者百余年,兹倾者又历三纪矣,计其时当在同治十一二年。传云:倾时塔下金经尚有,存者黄痕宛然,土人掇以手,碎不可得。碑颜鲁公书,古今宝之,明秦府移诸省城,建于碑林。茂陵金石遂无卓可传者。”
按:由此可知此处“千佛寺” 即指“千福寺”,此记录多为传说,不足为据。但如前文所说,从千福寺插图可知,清乾隆中期,也许有千福寺,内有多宝塔,但当属晚明以后所建,绝非唐寺、唐塔,其毁于同治十一或十二年,即1861-1862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时期也不无可能。
清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绘有千福寺图,其布局近似西安慈恩寺(今大雁塔),唯塔在前院,寺周围有高墙围圈,寺面南,寺门三间二层,下为城门,上建楼房。进大门见前殿三间,左、右钟鼓楼,再进二门,天王殿三间,继而则见塔在院中间,左右各五间为僧房,再上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内院西侧三间二层楼似为藏经阁。据传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周围群众多藏塔上,寺被回民起义军放火烧毁,塔内楼梯亦被放火烧毁,死伤群众很多,以后只留残塔,群众以塔命名称塔耳寺村,后简称为塔耳村。和当地年长群众交谈得知,新中国建立后,此处尚有寺院,供奉佛像,后在破四旧中遭毁。由该地现存之碑来看,当属清代刻石,可见赵-之说对当地影响之大,明代以后修建千福寺并建多宝塔是完全可能的。
《兴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二年)中千福寺平面图(三)《多宝塔碑》在兴平千福寺之说的根源如前文所说,清代金石学家王昶对赵-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唐时兴平为京兆属县,而西京曾同京兆也,若碑原在兴平,碑题“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可以。
问题是“今检《陕西通志》兴平县无千福寺,但有多宝寺在县治东南十五里,而不云有塔,不知即千福寺否也?”
王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明嘉靖《陕西通志》提到“宝塔寺”,王昶所检的《陕西通志》提到“多宝寺”,可见不管哪个版本的《陕西通志》均无“千福寺”之名。所以兴平有了“千福寺” 的说法,也始于赵-。但很显然赵-所谓“千福寺”即明嘉靖《陕西通志》提到的“宝塔寺”。
而此前的文献似乎未看到兴平有千福寺的记录。
《兴平县志》(乾隆四十二年)保留的一份宋代的官方文件可以说明此问题:宋太平兴国三年牒中书门下牒京兆府:京兆府奏准赦分拆所管存留有无名额僧尼寺院共陆拾壹所,伍拾柒所并合,胜任额数内,兴平县四所并无额。清梵寺宜赐保宁寺为额,西禅院宜赐净相禅院为额,志公塔院宜赐多宝院为额,法华院宜赐惠安之院为额。牒奉赦据分拆到,先存留无名额寺院等,宜令本府系为胜任得额外,其诸寺院各依前项名额勒额悬挂。牒到准赦故牒。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三十日。
由这则文献可知,当时的确将“志公塔院” 改名“多宝院”,将“法华院” 改为“惠安院”。况且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对宋代更名的这两处寺院“多宝院”、“惠安院”的记录为“今无考,旧籍志不录”。可见在宋初直到明嘉靖年间兴平都未见千福寺的记录。看来二者和千福寺、多宝塔没有关系。既然兴平县无“千福寺”,又何来《多宝塔碑》“旧在兴平千福寺”之说呢?那么赵-之说依据何在呢?
根据这则宋代官方文书做一些推断,我们似乎可推测这种说法产生的逻辑。
也许因为唐岑参诗作《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一诗正好说明法华院即在千福寺中,所以到明代时有人认为宋代“惠安院” 的前身“法华院” 即唐千福寺法华院,于是就有了兴平有千福寺,寺中有颜真卿碑的说法。虽然此前的史志中无“千福寺”之记录,却认为当时《陕西通志》提到的“宝塔寺”,其前身应是“法华院”,于是自然就有了“内有颜真卿碑”的推测。这种推测经赵-坐实,便成为定说。
而宋初的兴平“法华院”究竟是不是唐岑参诗作中的“法华院” 呢?可以肯定的说:不是。
因为关于唐长安千福寺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确写道:“千福寺,在安定坊。”清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认定此说。《唐两京城坊考》: “朱雀门西第四街,即皇城西之第二街。街西从北第一安定坊。东南隅,千福寺。本章怀太子宅。咸亨四年舍宅立为寺。大中六年改兴元寺。” 唐代诗人岑参所写诗作《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即指此处,而绝非兴平“法华院”。
后来清代的《兴平县志》基本上都沿袭了赵-的说法,可谓以讹传讹,也不足为怪,毕竟赵-是金石大家,一言九鼎。何况后来的修县志者,多为本县官员,谁又不愿意为本地贴金添彩,提高知名度呢!而其他金石学家在此问题并未作探讨和明确回答。加之人们向来只重视此碑的书法价值,而对原刻地的问题并不关注,于是就存在着刻于“兴平千福寺”和“长安千福寺” 两种说法。而对此问题长期莫衷一是,难免混淆是非。
此后的《兴平县志》更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非为是。
四、结 论
通过上面的梳理辨析,基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立于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这是唐代学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唐代千福寺现状的记载,后人对此无异议,而不是兴平千福寺。
2《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原立于兴平千福寺之说始于明代金石学家赵-,其后的金石学家对赵说未作考证,清代金石学家王昶曾质疑此说,但未作结论。
赵-提出兴平说之前的地方史志中均无兴平有“千福寺” 之记录,兴平既然无“千福寺”,那么又何来《多宝塔碑》“在兴平千福寺” 之说呢?所以赵-之说缺乏依据,站不住脚。但不少人引用此说,造成不同说法。
3从“宋太平兴国三年牒中书门下牒” 可知,宋太平兴国三年(978) 之前,兴平县存在“法华院”,当时改名“惠安院”,而唐岑参诗作《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一诗又说明“法华院”即在“千福寺” 中,所以此后甚至到明代可能有一种想当然的错误说法,即宋代“惠安院” 的前身“法华院” 即唐“千福寺法华院”,于是就有了唐千福寺在兴平,自然也有了寺中有颜真卿碑的移花接木之说。
《陕西通志》最早记录此说,但采取了谨慎态度。后经赵-坐实,便成为一家之说。而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兴平“法华院” 究竟是不是唐岑参诗作中的“法华院” 呢?
无资料实物可证其是。
4清代《兴平县志》对“千福寺”的记载沿袭赵-之说,不足为据。不过从其中千福寺的插图可知,清初附会赵-之说可能修建了“千福寺”,兴平塔耳村出土的重刻“《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与唐代“千福寺”毫无关系。
五、关于陈维义先生所提其他问题的说明
2009年11月5日陈维义先生在给我的“对《多宝塔感应碑》介绍词的几点意见”
中写道:
我在贵馆第二展室,看到《多宝塔感应碑》的介绍词说:“碑文叙述佛教天台宗僧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经过,以及唐玄宗资助修塔和派使者吊唁并监办楚金丧事的情况……碑原立于长安城安定坊千福寺(今西安西关)”。后来,在其他资料中看到了与介绍词不同的说法,为了正确宣传《多宝塔感应碑》这一历史遗存,把这些不同说法作为意见反馈给贵馆。
1《多宝塔感应碑》刻立时楚金还在世
《多宝塔感应碑》刻立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楚金禅师圆寂在唐乾元二年(759),可见刻立《多宝塔碑》时楚金禅师还在世。
按:陈先生说得很对,说明词表述的确有误。此碑是一石两碑(两面各刻独立的内容),正面是《多宝塔碑》,说的是僧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经过,以及唐玄宗资助修塔的情况;背面是《楚金禅师碑》,刻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记述了唐肃宗派使者吊唁并监办楚金丧事的事情,说明词将二碑混为一谈。这种错误说法见于本馆编《西安碑林书法艺术》 等书,是以讹传讹。
2今西安西关的安定坊不是唐时的安定坊
根据1989年《考古》第4期登载的唐长安城发掘报告(《唐长安城安定坊发掘记》)可知,唐长安城安定坊的位置在“火烧壁村西40米处,亦即丰禾路中段南侧的地段”,不在“今西安西关”。
按:陈先生依据是对的, “长安城安定坊千福寺(今西安西关)” 的说法是错误的,前文提到的《陕西省志·文物志》、《西安市志》关于此碑的原刻地均用此说,可见谬说流传甚广。今西安西关的确有安定坊,就此认为唐长安城安定坊即此处,缺乏考证核实。
3《多宝塔感应碑》的原立地不在长安
甲、楚金构建多宝塔的地方在长安城外
依据《宋高僧传》、《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材料、《多宝塔碑文》(略)。
乙、法华院在兴平
依据前文提到的《宋太平兴国三年中书门下牒》(略)。
丙、赵* 《石墨镌华》“(多宝塔碑)旧在兴平千福寺”。
按:笔者前文已对此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分析并作出结论,《多宝塔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安定坊千福寺,不在兴平“千福寺”,此不赘述。陈先生可继续探讨。
4黎持《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有兴平僧诞妄惑众,取索无厌,大尹刘公希道没入其赀。”
按:陈先生认为这可能与从兴平移碑有关,但惜无资料、实物可证。
最后,作为一名碑林文物工作者,我再次对陈先生这种关心文物、认真钻研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正是和陈先生的多次交流促使笔者产生撰写此文之想法。撰写过程中,得到陈先生支持并提供了查找材料之线索,在此深表谢意!
(责任编辑:陈根远 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