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
郑榕玉
高校写作教改已实行多年,从传统的阅读体系、知识体系,演进到新兴的训练体系、理论体系和综合体系,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更趋科学合理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收效却不是很大,原因有二:一是中学写作教学缺乏文体意识与理性意识,二是中学、大学写作教改不能很好地接轨。
多年来,中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伪文体”与“伪议论文”写作教学这两个明显弊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革,导致了大学低年级的学生所写作的文章普遍缺乏文体感和理性思维。大学写作课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均无法彻底扭转中学“伪文体”与“伪议论文”写作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写作教改实际上只是亡羊补牢的穷驴之技,收效甚微自不待言。
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应实行中学、大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应当重视学生的文体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应进一步强化专业性文体写作教育,以巩固提高中学阶段所培育的文体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对症下药的教改良方,若能有效进行,顽症必除。这对写作教育,乃至于对整个基础文化教育都将意义重大。
一、写作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
“写作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思维。”[1]从本质上讲,写作思维是在特定文体形式规范下的文体思维,是写作主体领悟及阐释内在自我与外在宇宙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写作主体应当是特定文体感下的主体,写作载体也应当是特定文体感下的写作载体。
文体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文体感包括对该文体一切构成因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的特殊要求的领悟。文体感涵盖了文章形式规范的具体而微的全领域,包含文体体裁规范方面的形式感,文体语言方面的语体感,结构层次方面的文序感,内容、主题乃至文化方面的意蕴感,还有对文体风格方面的把握和感受。文体感是语感的上位概念,也可称之为文体意识。何谓“文体意识”?按照陶东风先生的解释,文体意识是在长期而深入的阅读过程中逐渐积淀于作者的头脑之中的,是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当一个读者初次接触某种文体文章时,必然会形成有关该文体的某些印象。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他对该文体的印象或被强化,或被修改,在强化和修改的交替中,有关这种文体的知识在他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知识组块或叫做心理结构。这个心理结构就是文体意识,很显然这里的文体意识即是文体感。[2]“文体,是文本形式的划分,即’文字的体制‘、’文章的体制‘。这似乎无关紧要,其实兹事重大。没有文体,阅读、写作无章可循,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从写作的角度讲,写作活动时刻也离不开文体感,只有在一定的文体范畴内,写作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不然只能是一种“伪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既无实用价值,也不会有审美价值。[3]写作教育,首先应从文体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文体感。最好的写作教学模式应该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文体素养,大学写作教育进行专业性的强化文体写作教学。
中学阶段是学生文体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学语文写作教育理应负起培育学生基础文体素养这个责无旁贷的任务。但可惜的是,多年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却是一种没有明确方向感的“伪文体”写作教学。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为了教与学的方便,基本上分为三大块:记叙文写作教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与说明文写作教学。这所谓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教学文体在现实文体中是不存在的。在实际写作中,没有所谓的记叙文,也没有所谓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所谓的记叙文应该是记叙性一类文章的统称,如叙事散文、小说、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等文体;所谓的说明文应该是说明性的一类文章的统称,如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解说词、导游词、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所谓的议论文应该是议论性的一类文章的统称,如新闻评论、文学评论、影视评论、学术论文等。这种“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根本不对等,其概念的界定本身就不科学。
中学这样的文体分类只是专为教与学的方便而设置的“伪文体”,是专门对付升学考试的“伪文体”,与真正的文体相去甚远。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写出的文章只能是四不像的“伪作品”,让高校写作教师很难给出恰如其分的评定。大学新生入学后得重新学习“真文体”写作,重新适应“真文体”写作的范式要求,还要不断地消除“伪文体”对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中途的改弦易辙更令学生迷茫纠结、举步维艰。潘新和教授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在观念和能力上的错位是相当严重的,学校的写作教学实际上是绕了一个弯路,甚至可以说是误入歧途,要使学生重新回到正道,不说绝对不可能,至少要花双倍的气力。”[4]中学这种误人子弟的“伪文体”写作教学给大学写作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学写作教师投入极大的力量进行系列化文体写作教学与训练,但效果一直不甚令人满意。这使得大学的写作教改一直处于一种大投入小收效的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正如我上面所说,高校的写作教改实际上只是亡羊补牢的穷驴之技。
写作教学到了该理清观念注重衔接的时候了。一方面,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应当树立正确的文体观,注重培养学生真实文体写作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应该实行大中学校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大学写作教学在注重与中学写作教学衔接的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化的专业性文体写作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工作的需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议论体式的写作思维应该是科学辩证理性思维
多年来,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一般都教授学生按“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形式写作保险性的“议论文”。而且更要命的是,这种“议论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公式化、模式化、非科学化的倾向:如材料作文一般教学生按照一述(陈述材料)、二点(点明观点)、三议(用材料议论)、四结(结论)的程序写作;命题作文,则教学生按照一点(观点)、二证(用事例论证)、三结(结论)的固定格式写作。这种致命的程序化、公式化的单向“伪议论文”思维逻辑实际上是一种低级的形式逻辑思维,它根本不是科学辩证的理性思维,这样的写作思维训练实际上是伪科学的。首先,这种思维训练实际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证明,而不是科学的理性论证,真正的科学理性论证思维应该从辨伪开始。其次,这种伪科学的“议论”思维严重束缚了学生心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毁灭性的打击,这无疑是又一误人子弟的教学弊端。
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只注重培养证明能力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质疑辨伪能力的培养。中学写作教学一般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去证明某个命题和观点的正确性,而很少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质疑证伪,即辨析论证某个命题或观点的不正确性。其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性只是在重复已然的命题和观点,学生越证明别人命题与观点的正确性,越会使学生迷信他人而失去自己的信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会培养学生迷信权威的思维惰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另一方面来说,证明的原则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实际上就是论述某个论点的正确,这根本上是一种选择性的论证,因为你根据已然的论点去选择与论点统一的材料,就意味着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这样的证明实际上是一种简单例证,有很大的或然性,也就是说,这种“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种“伪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因为普遍和特殊是一对永远的矛盾,任何一个普遍性的观点都需要无限的特殊个案来证明,这种证明实际上是无法穷尽的,也就是说,证明式的论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论证。所以,中学的那一套“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要彻底改革,真正的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辨伪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导学生扬弃证明式的低级的形式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特定的审视的目光质疑现成的权威理论和观点,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科学观点与理论。
一方面,任何命题都不是单解的命题,真正的论证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质疑辨伪论证,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看法。如“对牛弹琴”这一成语,一般人受成语约定俗成概念的影响,习惯从牛这一角度来分析,批评牛的愚笨,那么美好的音乐都不懂得欣赏,真是孺子不可教也。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我们若从弹琴者这个角度来辨析的话,内涵就截然不同:既然牛愚笨是世所共知的,它根本不谙音符,弹琴者明知牛不懂音乐,却对它卖力弹琴奏乐,这是不看对象乱弹琴。这一辨析,新的命题与观点就出来了。
另一方面,任何命题的正确性都是有条件的,一旦超越了特定条件,命题的正确性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议论性文章写作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进行质疑,进行证伪,尽量多方科学论证,独辟蹊径,提出新知。比如“班门弄斧”本指一些人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尽情展示自己的本领。在中国这个提倡谦虚的国度里,在鲁班面前弄斧头、关羽面前耍大刀,便被习惯地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因此这个成语便大有讥讽之意。其实这也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当代的眼光质疑辨析: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古代“三顾茅庐”式的卖方市场早已过时,过度的谦虚只会让人失去很多机会。如今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买方市场时代,如果是真正的人才,就要大力地推销自己,下棋找高手,学艺拜名师,就不应该遮遮掩掩,而应该在行家面前尽展平生所学,既为求教,也为推销自己,从而使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而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指向一端而忽视另一端,这种思维的定势成了人类思维的集体无意识,要破除这种思维定势就得有质疑和辨伪的勇气。文学史上的许多师心独见的佳作,都是“无疑之处求疑”的结果。这种“无疑之处求疑”的质疑精神和辨伪的勇气会使思维跨越常规思维的大众化、单极化的模式,超越庸常俗见,发现新命题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新主张。
通常我们只认为美丽是一种财富,美丽是幸福,但我们却很少认为美丽也可能是一种灾难,是一种不幸。美丽的姑娘,人人喜欢,追者云集,难免不出现打架、决斗甚至战争的祸端。海伦是西方古典时代绝世美人,但因她整个希腊卷入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不能不说是美丽带给人类的灾难。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是生产力,但知识有时也可能变成破坏性的力量。比如人类用高科技制造出了尖端武器原子弹、中子弹等,这些武器不但对生产力没有帮助,甚至还威胁着地球上人类的存在。
有些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俗语、成语、典故、寓言等,流传日久,人们对之已形成固定的看法,如对之加以辨伪质疑,则能翻出新意来。如《滥竽充数》这一则寓言,一般人认为这则寓言是对南郭先生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行为的嘲笑。通过质疑辨伪分析,我们则可得出新意:南郭先生逃跑是有“自知之明”的明智之举。他以前能“充数”,是乐队的体制“吃大锅饭”,不管有无才能来者有份造成的,是齐宣王的“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齐缗王加强个别考核是识别人才的好办法。所以要克服“滥竽充数”的现象,关键在于要改革体制,改革人才考核办法,改进工作作风。辨伪质疑使这则旧材料有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内涵,使老材料奏出了时代的新音,这就是质疑辨伪的力量。
综上,中学语文写作所教授的议论文证明模式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逻辑思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议论辩证理性思维,它可能证一漏万,带有极大的或然性,不够周延自洽。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心智,而且更可怕的是会给学生一种投机取巧的暗示,这与我国教育的初衷真可谓是南辕北辙!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也到了该彻底改革的时候了。中学语文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从一开始就应当培养学生的辨证理性思维能力,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证明,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质疑辨伪。大学中文写作教学应当在中学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专业性的议论文体教学与训练,结合专业特点重点教授专业实用性强的一两种议论文体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注释
[1]潘新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第3页。
[2]王元臣:《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第6页。
[3][4]潘新和:《“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2月,第3页,第5页。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闽江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