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汪精卫第二卷
8614200000016

第16章 丁默邨潜入重庆(1)

生活,总是故意折磨人,往往向你发出突然袭击,叫你措手不及,又迫使你学会应变的本领。本来,汪精卫决定在七月五日上午,与梁鸿志举行第二次会谈,下午访问土肥原,与他商谈与吴佩孚的合作问题,六日上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中华日报》复刊、建立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以及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等问题。现在,姜国保的被捕,使汪精卫等人预感到潜藏着可怕的祸患,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将与梁鸿志的会谈改在五日下午举行,高级干部会议提前在五日上午十点召开,访问土肥原只好推迟到明天上午。

会议在二栋一楼小会议室举行。汪精卫用不安的眼神,向一张张不安的脸扫了一眼,见有资格与会的三十八人都到了,为了不失身份,极力抑制着内心的慌乱,用沉静的语气将刘阿三被杀,陈明生被释放回来所报告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说:“因为姜国保对我们的情况比较了解,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对策,以防万一。下面,请诸位发表意见。”

姜国保究竟是怎样被捕的,谁也不摸底,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出现一阵难堪的沉默。

“当然,这件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研究对策,无非是防患于未然。”汪精卫见大家缄口不开,赶紧开导一句“姜国保与陈恭澍是表兄弟,即使陈恭澍发现他暗中倒向汪主席,也不至于让他戴脚镣手铐。他的被捕,很可能是戴笠插了手。”周佛海首先发言。他说到这里,一颗心好像掉在冰水里,瑟瑟抖了起来,不敢继续想下去。但是,作为汪精卫集团的主要成员,却又不能不想。

“姜国保被捕之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利用他的智慧和意志,矢口否定投靠汪主席;二是经不住严刑拷打,和盘托出;三是他因此立了功,戴笠让他打到我们的阵营中来,那就不堪设想。”他的推理令人无法置疑,令人佩服。

“我赞成周先生的分析。”褚民谊从周佛海的判断中得到某种启迪,顿时头脑清醒了许多,“为了对付周先生分析的第二种情况,有必要对一一三六弄和七十六号两处地方加强防患措施,在座诸位外出一定要慎之又慎,散居在外的特工人员必须立即转移住地。”

“佛海和重行二兄的意见很好。”汪精卫马上拍板,“对于加强两处地方的防患措施,请默邨、士群二兄拿出具体方案来。散居在外面的特工人员转移后,其房租费用概由特工组织负担。”他心中一阵颤栗,“如果姜国保能够活着回来,必须对他进行严格审查,千万不可大意。”

“对于加强两处地方的防患,我们负责到底。”丁默邨自信地说,“我刚才与士群兄简单交换了一下意见,准备在两处地方原各有四个瞭望哨和八挺机枪的基础上,再各增设四个瞭望哨和八挺机枪。这样,四面八方都有保障。”

“我们与日本驻上海宪兵部队早有密约,一旦需要,只要去个电话,他们可以在十五分钟内开来几百部队。”李士群一副稳操胜券的表情。

“好,好!”汪精卫很满意,“请特工组织派人带一千元钱去刘阿三家,为刘阿三安排丧事。另外,派人给陈明生送二百元钱去养伤。还有,派茅子明带一千元钱去姜国保家,要喻春兰将钱送给陈恭澍,请他设法营救姜国保。并要喻春兰设法与丈夫见一次面,暗地告诉他,我们正在设法营救,要他坚强些,千万不可吐露真情。”他的话既有关怀,又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所赋予的深沉。他用灼热的目光望着李士群和汪曼云,接着说:“赢得时间就是胜利。请士群、曼云二兄暂时退席,分头落实刚才所布置的任务。”

“我们一定在一个小时之内将这些任务落实好。”李士群恭顺地说罢,与汪曼云走了。

接着,林柏生汇报《中华日报》的复刊问题。这家报纸是一九三二年一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不久,挪用铁道部二十万元公款,由林柏生负责创办的汪系报纸。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上海沦陷后,遵照汪精卫的意见,《中华日报》停刊,报纸的工作人员去了香港。一个月之后,经当时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与驻沪日军交涉,将报纸的印刷设备和余下的二十多令纸张运去香港,在那里创办《华南日报》,仍由林柏生任社长。林柏生说:“遵照汪主席的嘱咐,《华南日报》仍然作为民间报纸在香港继续办下去,因此,《中华日报》的一切设备必须重新添置,工作人员也必须重新物色和招聘。经过十多天的筹备,印刷机器、纸张和无线电收发报机都已购买回来了。工作人员,因考虑到要兼顾办报、办通讯社和办广播电台,计划招聘五十人,已经到了四十二人,其中三十五人为编辑记者,他们正在进行准备工作。我们计划十日报纸正式复刊,通讯社和电台也在同一天成立。”

“林先生的工作效率真高啊!”汪精卫兴奋地夸赞说,“这三个新闻单位是一套人马,我与周先生商量,报社仍由林先生任社长,并兼通讯社社长和电台台长。三个单位的总经理由叶雪松先生担任,总编辑由郭秀峰先生担任。诸位看,这样安排行不行?”

“行,行!”与会者异口同声地表示。大家认为林柏生任社长理所当然,叶雪松和郭秀峰都是改组派成员,和汪精卫的亲信又都是老报人,也无二话可说。

“《中华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它的宗旨是宣传中日和平,宣传反共主张,宣传抗战必败,揭露重庆当局的腐败无能。这也是通讯社和电台的宗旨。”汪精卫越说越兴奋,“总之,要为和谈停战,为国民政府的改组,以及改组后的中央政府的巩固和发展,鸣锣开道,展开论战,扫除障碍。”

“我们想请汪主席在复刊号上写篇社论。”林柏生恳切地说。“社论还是你写,就按照我刚才讲的办报宗旨立论。”汪精卫说,“我已经写了篇政论文章,约五千字,题为《我对于中日关系之根本观念及前进目标》。广播电台在九日晚上试播时,先作为演说在电台发表,然后十日见报。”

汪精卫在这篇文章里,公开声明与蒋介石断绝关系,声称他一贯的观念是对日本的冤仇宜解不宜结,并将本着此观念,对日本转敌为友,第一步是恢复中日和平,“与日本实现外交方针一致,军事方针一致,进而谋求经济合作,求得中日共存共荣。”第二步是建立东亚和平,“应根据日本提出的三原则,商定各种具体条件,期于彼此各受其益,确定东亚永久和平之基础。”

日本报纸对汪精卫的卖国言论如获至宝,纷纷在头版显著位置上转载。在东京出版的《日日新闻》还发表社评,毫不掩饰地说:“汪先生的演说是以实际行动开展日华和平运动的宣言书,日本国民读了如同喝了醇酒似的陶醉。”

“下面请代表大会筹备组长褚先生介绍大会筹备情况。”汪精卫满脸笑意,转入第三个议题。

“我从两个方面向诸位汇报。”褚民谊肃然地欠欠身子,“噢,我先说明一句:原来定为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两天前遵照汪先生和周先生的意见,改为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好,我开始汇报。第一,关于大会文件起草问题。暂时计划四个文件:一是大会宣言,由林柏生先生起草,二是《修订中国国民党政纲》,由梅思平先生起草,三是《决定以反共为基本政策案》,由我起草,四是《根本调整中日关系并尽快恢复邦交案》,由陶希圣先生起草。这四个文件可以在十天内拿出初稿,然后请汪先生和周先生审阅。”他瞟了汪精卫和周佛海一眼,见他们满意地微笑着,继续说:“第二,代表问题。我从东京回上海后的第三天,就派出十二个同志分别去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香港邀请代表,到昨晚为止,报回来四十六人的名单,加上在上海的不足一百人。作为一次全会,这个数字太少了。”

“噢!那的确太少了。开全会,至少要有五百代表才好哩。”汪精卫感叹一声,“我看,再往各地区加派联络人员,特别要派人去重庆。昨天,我与周先生商量,凡是来上海出席六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可以发给每人两千元车马费。从重庆来的中委和候补中委,还可以特别优待,每人发给三千元。”

“这个办法好,只是派谁去重庆呢?”褚民谊很为难地紧皱着眉头。

“在座诸位谁自告奋勇?”“汪精卫用征求的眼光望着大家。”重庆是蒋介石的天下,这种自告奋勇,等于自告卖命。会议室里顿时发出一阵因过于沉默而感觉到的嗡嗡声,惊诧和疑问,猜测和探询,占领了整个空间。

“那就劳驾丁默邨先生赴重庆一趟。”汪精卫只好硬性指派了。

丁默邨没有想到汪精卫会指派他,不觉心头一惊。但又不敢拒绝,于是说:“对汪主席的派遣,我绝对服从,只是我与在重庆的中委和候补中委很少有接触,也不摸他们的底细,不好开展工作。”他想,如果投错了门,等于自投罗网。说罢,惶恐地望着汪精卫。

“你去,自然不会去找孔祥熙、何应钦、戴笠这些人嘛!”汪精卫见丁默邨托词拒绝很不高兴,但却满脸堆着笑,“我给你开个名单,你按照名单去找人,保险不会出问题。另外,让吴四宝与你同行,给你当保镖。”他没等丁默邨回答,就拿着印有“汪精卫信笺”字样的红色直行信笺,开具了二十八个人的名单。

丁默邨接过名单看了一遍,感到一切都不容他犹豫、思考和彷徨,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央求说:“汪主席,这二十八个人我都没有与他们见过面,为了便于联系,您是否可以给他们写封信?”

“可以,我可以写两封信。”汪精卫向丁默邨投去热切的目光,“你与彭学沛先生相识,我给他写封信,请他具体协助你。”他在信笺上写道:“为了使这次全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派丁默邨、吴四宝二先生赴渝邀请代表,请鼎力协助,并请安排住宿。余言请丁、吴二位转告。”他接着说,“你们动身前,我再用事先约定的暗语给他拍个电报,要他去机场接你们。”

“这就很安全了。”周佛海给丁默邨打气说,“有彭学沛先生的协助,保险不会出问题。”

“谢谢汪主席的关照。”丁默邨惶恐不安的心开始平静下来,“保证完成任务!”

汪精卫着手写第二封信:“经研究,兹确定阁下为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请届时出席。特馈赠车马费三千元,请笑纳。有关大会具体事宜,由丁……”他顿了一下,感到将“丁默邨”三个字写在这里会招致风险,便将“丁”字改为“王”字,变成“由王德重、马士珍二先生面告。”下边的落款是:

“汪精卫顿首。七月五日。”八日上午,西装革履的丁默邨和吴四宝,携带一皮箱崭新的法币,登上香港飞往重庆的客机。还好,飞机上没有发现相识的人。几个钟头之后,飞机在重庆珊瑚坝机场降落。这时,彭学沛早已等候在机场。他与丁默邨、吴四宝见面后,悄声说:“很安全,请放心。轿车停在机场出入口,请去那边上车。”

接着,他们拾级而上,然后驱车去彭学沛公馆。这时,丁默邨拉开一点窗帘,从露出三指宽的玻璃车窗向外望去,只见经过日寇多次狂轰滥炸的重庆市区,到处是坑坑洼洼,残垣断壁,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难民。“罪恶!这是蒋介石坚持抗战所招致的罪恶!”他不仇恨日本侵略者,却在心里暗暗咒骂蒋介石。忽然,用石灰刷写在墙壁上的两条标语映入他的眼帘:“以奋勇杀敌的实际行动纪念抗战二周年!”“严惩汉奸,将抗战进行到底”他心里一惊:噢!严惩汉奸?这回来重庆,还能活着返回上海吗?不禁一阵胆怯,心率也急剧地增快着。

轿车在国府路一座小四合院外停下来。彭学沛把他们领到一间约十二平方米的平房里。从地面上的斑斑湿痕可以看出,房子才打扫不久,这说明它原来没有住人。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两张临时铺设的行军床、一张四方桌、四张骨牌木凳和摆在桌上的一瓷壶茶、三只瓷茶杯和一份当天出版的《中央日报》。丁默邨从左边袖口特别缝制的小口袋里,掏出两封信和名单,先将其中一封信递给彭学沛。他看了信,微笑着说:“真是不谋而合,昨天接到汪先生的秘密电报,我就考虑为二位安排这间房子。住在这里很安全,只是太简陋了,请丁先生和吴先生原谅。”他给两个客人各倒了杯凉茶,然后面向丁默邨坐下来。

“这里是重庆,不能与上海相比,能够有个安全的栖身之所,就感到很满足了。”丁默邨感激地说,“我们来,给彭先生增加许多麻烦,真感到过意不去。”

“丁先生说哪里话,既然二位是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而来,我应该尽力而为。”彭学沛一片真情地说,“请二位不要外出,一日三餐我负责送来。”

“太感谢了,太感谢了!”丁默邨心情很激动。

“汪先生计划邀请哪些人赴沪开会?”彭学沛问。

“这是汪先生给邀请代表的信和名单,请彭先生过目。”丁默邨将第二封信和名单递过去。

彭学沛将信和名单连看了两遍,高兴地说:“看来,以汪先生为代表的和平事业,正在日益兴旺发达,并非重庆报纸和电台所宣传的那样日暮途穷。”他饶有兴味地问:“钱带来了?”

“带来了。”吴四宝手指搁在桌上的皮箱。丁默邨似乎从彭学沛的眼神中觉察到什么,笑着说:“汪先生考虑到彭先生和甘乃光先生的特殊任务,不能离开重庆,因此他开列的名单没有二位的名字,但同样馈赠二位各三千元钱。”他望了吴四宝一眼,示意他开箱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