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下的独白
8696800000054

第54章 记一个不合作主义者

李二曲,生在1629年,死在1705年,一生正当明末清初(明朝崇祯二年到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活了七十六岁。

李二曲名叫李颙,字中孚,别署“二曲土室病夫”。为什么叫这个怪名字呢?因为他是陕西盩厔人,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所以就变成二曲。

但他为人,却一点也不曲。

李二曲的父亲叫李可从,身体很好,慷慨有大志,外号叫“李壮士”。李自成打到河南,一个叫孙兆禄的小官,约他一起去打李自成,他告诉了太太彭孺人,太太听了,说:“吾向虑君无由为人出死力、建奇功、立名当代,不意其有今日。急行,毋以妻子恋!”李可从拔了一颗牙,给太太做纪念,说:“倘相忆,顾此(牙)如见汝夫。”就骑马走了。不久,在襄城出战李自成,孙兆禄被打死在地上,李可从不知道,还骑马赶过来救他,也被打死了。

消息传回来,彭孺人要自杀,李二曲那时候十六岁,说:“母殉父固宜,然儿亦必殉母。”这样一来,爸爸绝后了。于是,他母亲不殉情了。母子两人带着一颗牙,相依为命,有时候穷得一连几天没饭吃。

李二曲上学,没钱缴学费,老师都不收他。他母亲气起来,说:“无师遂可以不学耶?经书固在,亦何必师!”她不信邪,叫李二曲在家自己念。李二曲终于自修成为大学者。

他三十六岁,母亲死了,他把母亲和父亲的一颗牙埋在一起,守了三年丧后,四十一岁那年,徒步向河南出发,到襄城四周找他父亲遗骨。当然找不到。

但这种精神感动了襄城的县太爷张允中,县太爷为他父亲立了烈士祠,又在旧战场上盖了一座招魂冢,以安慰他。

这时候,已是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的冬天了,明朝崇祯皇帝已殉国二十六年了,也就是说,清朝已经统治二十六年了。对这个他所不赞成的政权,李二曲始终不肯合作。当道的大官人礼贤下士,到他家里拜访他,他拒绝不掉,勉强见了一面,可是他不肯回拜,他说,他是老百姓,“庶人不可入公府也”!

大官人再去拜访他,他不肯见了。送他的“馈遗”,送了十次他也不收。有人问他是不是太无礼、太过分了?并暗示他不合孟子之道,劝他:“交道接礼,孟子不却,先生得无已甚?”他却回答说:“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稍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可见他虽然那么过分地遵守传统的孝道,却在出处、去就、辞受的大节上,公然“不守孟子家法”。

有一次,他为了一个人,同意了大官人到“关中讲院”,还写了《关中书院会约》一卷。很快的,他便后悔了,认为自己做错了,“合六州铁,不足铸此错也”,就赶紧不干了。

可是,统治者对这样一位大儒,自然不肯放过,自然千方百计征召他,以隐逸荐他,前后十多次,纠缠不清。李二曲也千方百计,辞征回绝。他在拒绝的信里,所用的词句,因为格于环境,是很委曲、很勉强的。例如他有一次回信给总督大人,说:

仆少失学问,又无他技能,徒抱皋鱼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踪哉?古人学真行实,轻于一出,尚受谤于当时,困辱其身;况如仆者而使之应对殿廷。明公此举,必当为我曲成;如必不获所请,即当以死继之,断不惜此余生,以为大典之辱!

这是软中有硬的话,说得很谦虚,但是坚决地表示了他的消极抵抗。

在他的遗著里,这种文字留下不少。他消极抵抗的理由,也层出不穷:

颙幼孤失学,庸谬罔似,浮慕曩哲,浪招逐臭,诚所谓纯盗虚声,毫无实诣者也。前当事体朝廷,旁求盛怀,误加物色,逐尘宸聪,盖以颙或有微长, 可充葑菲; 而不知颙学不通古今, 识不达世务, 上之即不足以备顾问,次之又不足以任器使,傥不审己量力,冒膺荣命,不亦辱朝廷而羞天下士哉!

这是以自己学问不够为借口,实行不合作主义。

颙父丧时,遗颙只身,再无次丁,母彭氏守寡,鞠颙艰难孤苦,盖不啻出万死而得一生。颙后虽成立,然无一椽寸土之产,三旬九食,衣不蔽形。颙母形影相吊,未尝获一日之温饱,竟以是亡!亡之日,无以为殓,县令骆公钟麟闻而伤之,捐俸具棺,始可丧事;使尔时稍有意外之遇,颙当如毛义捧檄,颙母之苦,岂遂如此其凄怆!颙风木之感,岂遂永抱于终天!今九原不可作矣!昔贤云:“祭之丰,不如养之薄;杀牛而祭,不如鸡黍之逮亲存。”颙每念及此,未尝不涕泣自伤,不孝之罪,终身莫赎。今上方以孝治天下,岂可使不孝之人忝窃禄位耶?昔朱百年之母以冬月亡,亡时身无棉衣,遂终身不复衣棉;孙侔早孤,事母志于禄养未遂,及母病革,自誓决身不仕,后客江淮间,刘敞知扬州,特疏荐闻,不赴;既而沈遘、王陶、韩维连荐之,终不赴,时当亦怜其情而曲全之,史策至今传为美谈。顒虽无二子之孝,而心则二子之心,今日之事,颙母既不及见,颙亦何忍远离坟墓,独冒其荣?

这是以自己母亲为借口,实行不合作主义。

先儒谓士人辞受出处,非独一身之事,乃关风俗盛衰,故尤不可以不慎也。

今既以颙为隐逸矣,若以隐而叨荣,则美官要职,可以隐而坐致也。闻天下以饰伪之端,必将外假高尚之名,内济梯荣之实,人人争以为终南捷径矣。颙雅不忍以身作俑,使风俗由颙而坏。

这是以不能用隐居干禄为借口,实行不合作主义。

方今高贤大儒,济济盈廷,亦何须颙一人而使之内违素心,外滋罪戾,恐非所以保全之也。况自古圣帝明王,莫不嘉幽隐、奖恬退,故尧舜之于巢许,汤武之于随光,西汉之于四皓,东汉之于严光,及周党徐稚,及至宋之陈抟邵雍林逋魏野翁,元之许谦刘因杜本萧,皆安车蒲轮,屡征不起,从而褒之,以端风化。盖以其道虽未宏,志不可夺,足以立懦夫之骨,息贪竞之风,所谓以无用为用,乃激励廉耻之大机。颙昏愚庸陋,懿修固不敢望古人,而绝迹纷华,亦不敢自外于古人;

若隐居复出,是负朝廷之深知,翻辱阐幽之盛典,其为罪岂不大哉!

这是以中国有让人隐居的传统为借口,实行不合作主义。

但是,清朝政府是不愿就此罢休的,还是跟他纠缠不休。不但跟他纠缠不休,也跟其他第一流知识分子纠缠不休。孔尚任《桃花扇》里,写皂隶入山,“访拿”山林隐逸,用皂隶的口吻说:“大泽深山随处找,预备官家要,抽出绿头签,取开红圈票,把几个白衣山人吓走了。”正好写尽了当时不合作主义者的困境。

有一次,大官人特备车马,接他去见皇上。他不肯去,躺在床上装病。大官人叫人抬他的床,一起出发,李二曲气得不吃饭,相持了六天,最后逼得他要拿刀自杀,大官人才算死心,放弃送他去“召见”。

李二曲死前那一年,康熙皇帝西巡,想见见他。他死也不肯,又装病,叫他儿子李慎言代表他,送了皇帝几本自己的书,聊表不伤和气。康熙皇帝懒得再跟这个七十五岁的老头子纠缠,写了“关中大儒”四个字送给他。

大官人看到御笔题字,又逼他写谢表,李二曲说他不会做“庙堂文字”,大官人说不写会失礼,不行,逼他写。他故意写了一篇像乡下人写的作文敷衍,大官人看了,不敢往上呈,不了了之了。

李二曲晚年闭户不出,不见客。四方之士老远跑来看他,都吃了闭门羹。有见识的高人,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不识大体的俗人,自会骂他“懦种”。俗人当然不了解李二曲的大勇、李二曲的远见、李二曲的决绝和李二曲在淫威之下辛苦抱持的不合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