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8717800000090

第90章 深水港口建设技术(1)

港口规划是根据腹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通过预测适宜水运的经济运量和运输船型,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确定港口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地布置港口形态和规模,以谋求港口建设与腹地国民经济同步(适度超前)发展的方法。

1.经济运量预测方法

货运量预测,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根据过去和现在货运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货运量可能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的推断和测算。

对运量进行预测的方法很多,计有200多种,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从时间序列的角度进行预测、从影响因素人手进行预测和定性预测。

(1)平衡法

就是把腹地内及其相邻地区各类货物的产、运、销数量指标,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比较,使其彼此相适应,并将这一数量关系,用平衡表列出,分析其规律性,按数量关系的规律性来进行预测。平衡法可用作短、中、长期预测。煤炭、原油、矿石等大宗货物多用此方法。

(2)时间序列预测法

又称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收集和整理过去的运量资料,从中找出运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然后按此模型进行预测。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一般不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从预测对象过去的变化来推算其将来的变化。因此,时间序列预测用作长期预测可信度较低,但是对于短期预测来说,时间序列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预测模型。运输总量(水运量、吞吐量)、件杂货、集装箱等常用这类方法。

(3)回归预测法

经济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回归预测法就是找出并分析运量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据此建立起一定的数量关系,来认识运量发展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运量。

(4)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预测方法按预测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同划分为:外部信息预测法、内部信息预测法、综合预测法。按判断的类型划分为:主观判断、探索分析。按某些需要的目标为规范划分为:直观预测法、探索预测法和规范型预测法。

2.港址选择的基本要求

①港口应有一定的腹地范围,与腹地间有方便的交通条件,能促进工农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②港口水域最好有天然掩护,并应有足够的水域面积、深水岸线及便利的进港航道,且无严重的淤积及冲刷,便利船舶航行、锚泊、系靠、避风、装卸等作业。

③港口陆域应有适当纵深及足够的面积,能合理布置码头、仓库、货场、铁路、公路及辅助建筑物。

④岸线长度及水陆域留有发展的余地。

⑤与城市有良好的联系、配合,交通方便,但又不相互干扰、限制。

⑥有良好的施工场地和施工船舶避风的水域,建筑材料供应方便。

3.港口规划的一般原则

(1)统筹规划,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

深水岸线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对水运交通、水运工业、军用、渔业以及地方交通和工业企业等部门所需要的岸线,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深水岸线的天然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即使近期暂时不用的深水岸线,也应注意妥善保留为将来建设深水泊位之用。

(2)注意水陆联运,做到快装快卸,迅速疏运

港口是水陆联运枢纽,货物在此由水运转陆运或由陆运转水运。在规划中要注意港口水域、陆域各作业系统必须成龙配套,通过能力必须相互适应,避免出现发生港口堵塞和车船货物积压等现象。

(3)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港口与城市是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城市应对港口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如水、电、交通、生活供应以及文化设施等。而港口建设又可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树立良好形象。因此,港口规划既要照顾港口的特殊需要,又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

(4)充分把握世界海运市场的变化

最近20年来,船舶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迅速。20万~30万t级油轮已成为远洋石油的主要船型,60万t级巨型油轮已投入使用。10万~20万t级散货船普遍用于远洋矿石运输。20世纪60年代,世界海运市场的一场革命,使大量的件杂货变成了适箱货,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集装箱船的尺度和载箱能力迅速增加。短短40年(20世纪60年代至今),集装箱船的载箱量从750TEU发展至6000~8000TEU,估计未来10~15年内,将有15000~18000TEU的船舶投入运营。

船舶的发展必然引起港口的相应发展。首先,港内水深及供船舶回旋使用的水域面积必然增加。二战结束时,全世界较大港口的水深大都为10.7m,能供万吨级轮船使用,现在多数港口已浚深至15m或者更深。一般认为能接卸全球运输的集装箱班轮的港口水深必须达到15m以上。

其次,码头后方要求有较大的陆域。以前我国已建的港口中,后方陆域纵深一般在200~500m左右。现在新建成的集装箱码头陆域大多在l000~1500m左右,如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平均在1400m左右。

设计港口建筑物时,首先应将可能影响该建筑物的各种自然条件进行了解和评定。建国以来,有关单位进行了全国地质勘探、地形测量、河道及海洋测量,设立了系统的水文气象台(站),系统地观测并积累了一些水文、气象资料,为规划、设计港口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些现成的资料往往无法满足港口规划和设计的具体要求,一般都需要按照不同的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调查、勘探和测量,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自然条件资料。这些资料将用于:①进行港口规划和总体布置;②进行港口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③为港口的使用、营运管理提供资料。

获取自然条件资料一般需进行下列3方面的工作:

1.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目的是绘制港区地形图和水深图。按照有关国家和部颁标准、规范要求,视不同设计阶段,进行1500~110000地形或水深测量,水域测图比例尺可比陆域适当小些。有特殊要求时,还需对局部地形或断面进行大比例尺的测量。

2.水文测验和气象资料的收集

水文测验包括波浪、水流、潮汐、泥沙运动以及冰凌情况等的观测。一般情况下,可从附近气象台(站)取得必要的气象资料,包括风、温度、湿度、雨、雾、冰冻等;从附近的水文站取得波浪、潮汐、水位、流速、流量、泥沙运动等资料。但有关水文方面的资料一般难以满足需要,故常需要在拟建港口地区,进行专门的水文、波浪观测或调查,以便获得工程地点更切实可靠的资料。

3.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的目的是查明拟建港口所在地区地壳表层岩、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和地震等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钻探过程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些钻孔原位试验,如标准贯人试验和触探试验,还要采取一定的原状或扰动试验样品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以确定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物探的方法进行辅助探测,如地震法、浅地层剖面法等,以便获取拟建港区岩、土层连续的界面数据。

获取上述资料后,还需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