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11

第11章 人生(10)

经受过苦难,那是人的一笔财富,几乎一切成就都是从苦难中产生,一个人在欢乐的时候,不会想去发奋学习和忘我的工作,即使想学习工作也没多少机会让他静下来,去下工夫去钻研。遭遇不幸倒是有志者的起点,不幸在弱者看来是深渊。人在与欢乐隔绝的时候,与现实隔绝的时候,寂寞的时候,他才可以静下来,朝他所喜欢的东西去寻找安慰,为把苦闷甩掉找出路。曹雪芹10岁被抄家,父亲丢官,生活相当贫困,后来父亲病死,家庭灾难接二连三发生,生活更加困难,住的是租的破房子。生活在底层与平民百姓接触多了,再想起小时候的豪华生活,心里感慨万千,他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迫情况下,呕心沥血,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楼梦》。有所作为的人不必害怕苦难,用泪水和汗水体验生活才有意义,无忧无虑的人生是不健全的,有时真应该高兴。他有这许多苦难的事件,使他有机会找到自己,苦难可以激发出一些真的和美的东西来,生活在贫贱困苦之中的人,那是上天看重了你,要使你做出成绩,苦难可以提高人格。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苦难中寻找答案的人。他的课题是,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何在,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是什么?他学到的知识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感伤、焦虑,时而陷入痛苦之中,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舍弃王位出了家,去求师学道。经过多方的求教,还是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明白当时的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的解脱之法,便开始了自己设计的最艰难的苦行生活,在磨难中寻找答案,去创造苦难,感悟人生,坚持不懈。经历6年之久,身体枯竭难以支持,最后向着东方盘腿坐在树下发誓道,“如果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葬于此处也不起座”。经过7天7夜的苦思冥想,终于在内心出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悟到不苦不乐的中道哲理。即,不修苦行而过世俗的生活,会使人贪婪享乐,永远感不到满足,一生苦恼,光修苦行,易使人烦乱,无益于达到解脱,正确的做法是舍弃这两种偏执。一切烦恼全部断除,各种疑惑全部澄清,获得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受磨难10次的人可以在人字上加上一横为大才,受磨难100次的人在人字上加上两横为天才。

人,在预料不到的时候,有时会突然陷在厄运中。当你遭遇不幸就把它看成是一幕戏或一段小说,而你不过做了其中的主角而已,那样你反而会觉得有所收获而感欣慰。一个人感到绝望沮丧时,常有一些人幸灾乐祸,搜集更多的不利证据,对你落井下石,使你陷入深渊。培根说,“逆境的美德是坚韧”。

任何经历都不足为奇,重要的是你在其中的成长。碰到问题越多越会磨练人,经历的事件越多,对生活越有意义,遇到的险情越多,你越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对你言听计从。首先遍体鳞伤,然后慢慢愈合,又一次遍体鳞伤,反反复复结成硬疤,才刀枪不入。磨难使人成熟,成熟的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信念,敢作敢当,不躲闪,立足沉稳,达到“静亦定,动亦静”的境界。成熟的人是从不逞能的,总是游刃有余地对待事物,体味着其行动的卓有成效,表现神态的潇洒自如。成熟的人,言行常以忍让为主,向外扩张多出于无奈。生命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

如果把世上每个人的磨难都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这说明人对磨难有适应力。

在你之上必然有只大手处处在掐你的脖子,干事情别指望一帆风顺,严峻的生活等待人去适应。生命是一场持久的挣扎,是一连串问题的交错组合,要不断地加以解决和克服。不是顺利便是挫折,如果是挫折,那么这挫折也是以后的顺利,每次挫折都是一枚勋章,挫折之后一台戏。

挫折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珍贵,如果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里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要感谢挫折,也要感谢那些曾给过你挫折的人,他们是多么慈悲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面对现实,将身子坐直,作深呼吸,双手搓搓面部),先静下来,再考虑问题,决定解决的方法,不推卸责任,要有主动承担的勇敢。

勇气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不管别人认为你是什么人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永远不屈服,低头,只有在干活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勇气就是在危险的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镇定而沉着。从这一意义来说,它的反面就是感情的过度冲动,以致失去理智。”他还强调,“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管是否危险。”不顾性命,犯法作恶,是不能和勇气并论的,那是亡命之徒。

在重大事情上看风骨,爱国诗人屈原,他在楚国朝廷为官,他的爱国热情赋予了他勇气。他坚持原则,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同奸臣进行斗争,无数次被不怀好意的人攻击,有些好心的人劝他,“要随波逐流”,他就是矢志不移地为国操劳,不改初衷。他担心的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从不考虑他自己,把生命置之度外。遭谗言去职,最后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对黑暗的现实更加不满。他看到国家的政治腐败,结果国都仍被敌攻破。他既无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又感到自己的爱国抱负无法实现,他绝望了,在江边行走,披散着长发,面无表情,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糊涂地过日子,何必那样认真呢?”他说,“我宁愿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追求”。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是壮烈的举动。生以辱不如死以荣,他的死是悲壮感人的,倒霉不倒价。一个人失去了眼前利益,是失去了一点点,失去了人格、气节,是把一切都失去了。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不但有骨头,而骨头还要硬。屈死不如战死。

有人对孙中山说,“为什么屡战屡败?”孙中山说,“应该说屡败屡战。”知难而进,越挫越勇。行动不见得成功,不行动永远不能成功,屡败屡战就是英雄。不战而败等于运动场上的弃权,弃权是懦夫的行动,宁叫人打死,不叫人吓死,倒在地上不如站起来拼个结果,做什么事情都要抱定,就是失败也要拼一拼的决心。世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是他比你敢做,任何卓越的胜利者都是大胆的结果。

勇敢表现在你做所谓畏惧的事上,没有危险就没有所谓的勇气,有胆量就不怕,就有法对付。

冒险是从烦闷中分离出来的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冒险体现积极精神,为了一个追求,用生命或财产做抵押。人生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冒险,要获得一点真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得有一股冒险精神,认可的事就一定干到底。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不知而行动,,知险没有险,险在不知险,险中见胜,险中见真情。仁智并非无勇,问题只在于有无必要,没有必要,不要冒险。

干事情不需要发抖的手,你不怕天塌下来,天就塌不下来。当一个人勇往直前时,别人会给你让路。盖世英雄,所向披靡。

有问题越是抱怨,越觉痛苦,越想逃避,越觉恐惧,有困难越躲闪越加重了事情的严重性,使自己更加不安。对于困难,要拿出勇气来面对它,迎战它,超越它。踏平坎坷不平路,不向障碍道不平。

逢着大事难事,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有胸襟气度的人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他明白世事不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不管有什么不幸,只要还活着,就不要让自己沉下去,不幸不是末日。生存就是以苦难挤压自己,应该承受的必须承受,天大的事压不死人,困难时,暂不舔舐伤血,不要可怜自己,好好活下去,活给自己看,也活给别人看。

拒绝帮助利于人的进步,过多的帮助使人变得软弱,自己能做的事,就拒绝帮助,只要能站起就谢绝搀扶,拒绝帮助是自立自主的前提。

生活中的障碍是“烦、怕”,以不怕死的信念垫底,就能排除一切。

把残酷都留给我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个人能吞下的苦果就不要两个人。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嫉妒和反对,人就是一种精神,人们呼唤的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认可的是榜样,容忍的是屈辱,想抓住的是真实,抛开的是虚伪。别人都垮了,你也挺着,有意无意给人很多很多。残酷中有种美,战胜了残酷更美。

不希望险恶中得到庇护,能无畏地面对就可以,不希望把苦难解脱,以忍耐作为盔甲,在痛苦中呼唤痛苦,痛苦你们一起来吧!承受苦难,征服苦难,希望就在前面。拿破仑说:“不经艰险而征服,胜利也是不光荣的。”

恐惧

面临险境(困难),想摆脱或逃避,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时便恐惧。

最令人害怕的东西是害怕本身,它总是很内行地把自己搞垮,当某种恐惧压倒对死亡的恐惧时,人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如自杀。

在战场害怕的士兵无疑是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了敌人手里,怕死的名声比死更可怕,怕死一定会死,不怕死,死不死都是胜利,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

何不像走钢丝,越害怕越走不了,害怕是心理紧张,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反应,使正常思维中断。在对立的情况下,由于紧张,本来有很好的理由就是不能表达,能做得很好的事不能正常发挥。人在得失相差太近的时候,患得患失心理强烈,最容易紧张害怕。什么利益得失,要一扫而光,在哪都是玩水,河里、江里都一样。

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演说家,有一次被一个学校邀请去演讲,没有约定题目,他想无非是和平常一样,谈一些心理的问题。到演讲的那天,老师来接他,在路上,老师说,“学校的毕业旅游准备去北京,所以让您给学生讲讲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这位演说家听了大吃一惊,非常紧张,因为他对北京的历史知识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实在没有内容可讲。老师也看出他不知所措的样子,安慰他说,“你不要想得太难了,现场发挥就行了”,演说家内心直打寒颤,眼前一片迷蒙,直到和学校校长、老师们打招呼时,心里还想,我究竟说些什么呢?因为太紧张了,上讲台的阶梯时突然绊了一个跤,弄了一个嘴啃泥,全场的学生哄然大笑。这一笑,他便清醒了,放松了,心想,再没有比嘴啃泥更糟的事了,于是他说,“恐惧真受不了,我真没出息,说真的,临时让我介绍北京的历史,真是太难了,我在半路上就想逃跑。”学生又是一阵笑声,这一次不再是轻视的笑了。

生疏使人紧张,对立产生恐惧。不预设结果,从非这么做不可,转换为这样做也可,那样做也可,心里想着睡个好觉,就很容易失眠,转换立场,睡不着就起来跑步,心与境、情与景交融就没有恐惧。外刚内柔的心理,一旦受到挫折,如果不能转换立场,就容易走向极端,外柔内刚的心理受到挫折,不转换立场,就容易内心自我挣扎,难以放松。

欢喜的时候,力线向外发展,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应付能力强,对现状的不满又无奈便恐惧。恐惧的时候,力线向内收缩,情绪抑郁,思维迟钝,甚至思维中断,应付能力下降至瘫痪状态。遇着意外事件,欲朝西,西方有阻,想朝东,东方有碍,力线转折不定,心情就成慌乱之状,思维混乱,对事物无法应付。

不是那件事情让你可怕,是你预想得可怕,正如有人说城堡里有怪物,可谁也没见过,有的人就被吓得够呛。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刻,让大脑没有产生可怕的时间,如闭目做深呼吸,感到万难需放胆。害怕做的事,往往是越想越害怕,克服心里恐惧的方法就是行动,行动起来,怕就失踪了。

面对问题,知情了解,胸中有数,能驾驭无恐惧。

通常在我们与自己的教师或上司交谈时,盯住对方眼睛的人是很不简单的,因为人在这时,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有害羞害怕或者自卑的感觉。有一种病叫心理怯懦症,(又称眼神恐惧症)。得了这种病的人,不管对什么人都不敢正视其眼光。人们对别人的视线非常敏感,所以即使你看对方的鼻子,他也会敏感地觉察到你在注视他的脸。只有不让对方觉得你怕他,时间一长,你会觉得对方没有什么可怕,心情也不会紧张了,最好是选择你认为不好对付的人为对象,你一直看着他的鼻子,他也会觉得你变得有信心了,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和态度。

人与人洞察心计时,尤其处在被动时,你能凝视对方的眼睛,这很了不起。训练自己迎着别人走上去,说话时盯住对方的鼻子。

钱财

有道是“钱能通神”,这是乐观的说法,有实例说明,太多的钱所通的不是神,而是罪恶,偏偏是金钱破坏了美好。

如果一个人爱财如命,他才不管是否被人所爱呢。太爱钱的人必有损失,人若终日为钱用心,视钱如命,只能一生烦恼。凡事都从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为金钱抛弃自尊的人,其实是以自由为代价换取了次要的东西,钱能使人快乐自由,如果追求金钱失去了快乐自由那钱还有什么意义。

要是你了解了金钱流动的方向,你就可以预测人类的行为了,为此,如果你能控制金钱流动的方向,你就能控制人类的行为了,金钱流动就像风,人像一只船。

金钱所能解决的是金钱问题,用金钱交换能办到的是丧失价值的。钱可让人堕落,拜金主义破坏了人与人的情感。马克思对拜金主义的生动刻画:货币(金钱)的特性就是我——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因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这绝不是由我的个性来决定的。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我——就我的个人特点而言——是个跛子,可是货币使我获得二十四只脚,可见,我并不是跛子。我是一个邪恶的,不诚实的,没有良心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尊敬的,所以,它的持有者也受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所以,它的持有者也是善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谈金钱,它和社会道德相联系,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关系)的反映,如果人们之间的关系为商品交换关系,也就是冷酷的金钱关系。

生活之资,人所不可无,但勿求多余,充余的东西没有价值。一无所有和非常富有都是不正常。钱永远也不会充足,在人的算计中,不管你有多少,不是差五千就是差两千,没有所谓足够的钱,有收必有支。

有钱讲究,没钱将就,钱财来得越容易,对人的益处越微小,收益最大的是血汗钱。

附:范蠡的大笑

范蠡,春秋末年楚国大夫,他足智多谋,身经百战,又精于外交,后来辞官,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给穷人。他来到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下来,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

他的次子杀了人,囚禁在楚国,家人想以范蠡的面子将儿子赎回来,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但他有个心愿,就是处决儿子时,别在街上示众。于是,他让小儿子带上许多黄金去办这件事,他相信小儿子能办好。他的大儿子得知,怕别人说他没本事,便非去不可,范蠡只好同意,但他明白大儿子舍不得花钱,事情办不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