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8738700000004

第4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1047年春,61岁垂垂老矣的柳永来到苏州任职。

多花多水、多柳多桥、多堤多岸、浓音软语的江南,云洗青山、水洗人家的江南,让江南才子无法渡过、无法忘怀的江南,让从北方来的柳永,这大宋的第一风流才子,涌上一种陌生而欣喜的浑然忘归的情绪。

多年游宦生涯,已经让他太久没有这样的乐不知返了。

年轻时,柳永也曾到过此地,看见江南上片片白帆,酒旗闪闪,画着鹢鸟的小船翩翩飞过南面的水岸,耳畔归来的是渔人敲击船舷惊鱼入网的鸣榔声。上了岸后,浣纱的女子两两三三行来,含羞避他这翩翩书生,走过去了,却又忍不住回头互相低低笑语,议论着年轻的柳永的洒脱风采: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如今,柳永再次来到此地,依然看见娉婷的美女来此芳草小洲踏青拾羽,但少女们已不识得,这个两鬓霜白的老翁原来就是那个凡井水处必有其词的柳七:

瑞鹧鸪

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至今无限盈盈者,尽来拾翠芳洲。最是簇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

柳永到了苏州,拜见了来苏州任太守的滕子京,他是柳永中进士时的主考官。

滕子京,一名震慑西夏的悍将,曾在一次艰难取胜后设宴犒劳士卒,却在一年后被指斥为“使过钱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最后上升为震惊朝野的“过使公钱”案,然后就被贬到岳阳。

他修了岳阳楼,让范仲淹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之志来栖居。而后他又转任到苏州,等着柳永这朵飘零的云飘到此地化雨洗江山。

在柳永滴墨的山光水色下,其旖旎的花间陌上,我们几乎都要忘记了时代锋芒。柳永的这个时代,其实战争连绵,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这个时代,中国有了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这影响世界文明深远的四大发明之三!这个时代,还有了柳永,携他江南一词前来灭了江山。

宋仁宗此时将柳永从北方外派到南方,大概也是想看一看来到江南的大宋的才子柳永将会给他怎样的惊喜!

不出所料,柳永如此地喜欢着“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江南。

一生兜兜转转飘泊在外,一心想要回到帝王足下丹墀之上的柳永,来到江南,也做那吴王妃,接到夫君的旨意“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真的做那江南缓缓归的踏花客。

宋仁宗让柳永在江南缓缓归了至少五六年时光,直至其退休回汴京。柳永在这里留下了一生的得意之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里是东南的风景胜地,是三吴的都会,自古繁华。如烟之柳、彩画之桥,挡风的帘子、翠色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的人家。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白如霜雪的浪花,钱塘江绵延而去没有边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满是绫罗绸缎,争斗奢华。

湖水连着湖水,群山叠着群山,风景如此的美好,有飘香三秋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里吹管奏乐,夜色中划船采菱唱歌,还有快乐的钓鱼老翁和采莲的姑娘。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吟唱烟霞。他日定要画出此美好景致,回京入朝时好向人们夸好。

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符号,柳永创造了他自己的江南!

后来苏轼也来到了钱塘,看见的是:“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柳永在众人喜流连的风景处,还是喜欢看人间。他喜欢人,美人最好,没有美人,也看看凡人把人间行出画来。所以,站在钱塘江上,柳永看见的是人间,钓鱼老翁和采莲的姑娘,威风凛凛的骑兵。大家都看风景醉了,而醉了的众人成了柳永诗里的梦。

也许当年站在钱塘江上的柳永,没有遇到激情的潮水澎湃,而苏轼看见了潮水涌来,也推涌出他心里的情。所以,遇到什么样的风景,也是要看缘分的。

没有潮水的钱塘江,遇到了最好的观众柳永,把它平常的美看出非凡的美,而潮水汹涌的钱塘江也遇到了最好的知音苏轼,在转瞬即逝的潮水里,他看见了有情以来无情以去,人间之情不过是钱塘江瞬息而逝的一把潮头。

写这阕词时的柳永已经移任杭州,据说当时他想要去见杭州太守,无奈其门禁甚严,柳永欲见而不能,于是写此词,去见当地的名妓楚楚说:“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于是到了中秋府会时,楚楚婉转歌之,太守马上就邀柳永入座。

这阕词后流播到北方,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羡慕于此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江南景色,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后宋亡。

柳永的词,让一个北方的大汉击桌碎案喝一个好字就惊碎了大宋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