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
8773300000017

第17章 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能根据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具体情况来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和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具体考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英国同法国、德国的情况不同。在英国,由于无产阶级已占居民的大多数,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即无产阶级独自地建立和掌握国家政权。在法国和德国,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可以间接建立这种统治,即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各阶级参加的国家政权。列宁从俄国无产阶级只占全国人口少数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的思想,并在实践中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创造了苏维埃政权,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等具体国情出发,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口号,把建立人民民主主义制度看成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步骤。同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随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新中国应当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重印了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重印的前言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2月30日,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之后,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是对外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的国家政权就是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组成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我们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一方面中国的国情和特殊的阶级关系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革命胜利后,如果仅仅建立工农联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而把整个资产阶级都当做革命专政的对象,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另一方面,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中国革命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随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就能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由于农民主要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因此在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毛泽东提出要对人数众多的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此外,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联盟。毛泽东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有其很大的重要性。由于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压迫,由于中国的经济落后,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软弱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也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这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间接统治”和列宁关于“特种联盟”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内容。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叫做新型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毛泽东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种表述,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和专政两方面的内容,鲜明地突出了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本质。第一,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基本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对人民实行民主,就是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不仅享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而且享有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等的权利。人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使用民主的即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第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内镇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对于人民的敌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当然,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第三,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才能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统治力量,对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阶级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粉碎他们的一切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的民主权利才有保障。因此,忽视或削弱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损害和破坏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任务。第一,由于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国内阶级还存在,必须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对内镇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反动派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颠覆。第二,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经济,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没收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国营经济;利用、限制并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地引导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向集体化发展。第三,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学会经济工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第四,领导全国人民,肃清一切旧思想的影响,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采用这种政治制度,是同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民主革命时期,这个专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就由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同这两个革命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内容相适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也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不同时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1931年在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认了政权的这一性质。与此相适应,这个政权采用了苏维埃的工农兵大会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个时期根据地的政权组织采用了参议会的形式,根据地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之分一,中间派分子占三分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成为人民民主政权,政权组织形式也逐步由参议会制度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转变。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下来。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显明的特点和优点是: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选举制和人民群众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制,来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并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从而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提供切实的保障。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充分保证实现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又有高度的集中领导。一切重大议案和问题都要经过民主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和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作出决定。这样既能调动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又使国家机构在集中统一领导下高速运转。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是通过对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党对国家事务作出的重大决策,经过人大的充分讨论,可以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可以充分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使人民行使议政参政的权力。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民主协商和民主表决相结合,能克服单一的多数通过的民主决策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的同时,又尊重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有利于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常思考的重大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反对官僚主义。1953年1月,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指示中指出,在我们专区以上的高级机关工作人员中,还存在着不了解、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现象。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倾向作了深刻揭露,并指出,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时期的斗争。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1963年5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着重讲了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列举了官僚主义的二十种表现。关于如何反对官僚主义,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反对封建家长制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个人崇拜,实行集体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等。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力量的源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因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就必须跟着改变,完备法制十分必要。董必武在中共八大就加强法制建设作了系统发言,他在肯定建国以来法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缺乏一些急需的较完整的基本法规。要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1949年到1957年,仅中央一级颁布的法律法规达900多件。毛泽东教育干部“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

最后,正确理解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他还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毛泽东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并为它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学习过东方,也学习过西方,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走向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样应该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灵魂,否则,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确立自己的指导地位的。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但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反而会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

建国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随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充分的理论阐述,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长期性的基本方针。其具体涵义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总之,要保持慎重的态度,不要轻率地作结论,使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地发展。

实行“双百”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它的领导地位。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第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第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第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第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在这六条标准中,毛泽东强调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方针。毛泽东认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都应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是批判地接受和吸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要剔除其中带有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中民主性的精华。对于外国文化,他们的一切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他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毛泽东实际在强调,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

3.关于“向科学进军”

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党中央充分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特别是原子能的利用和电子学等方面的进步,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更加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和发展科学,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我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状况与社会主义大国的需要很不相称。毛泽东在1963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周恩来在同年1月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其基本精神是:尽量瞄准当代世界的新兴科学和技术,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在选择和确定科技项目时,要根据我国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以免分散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如何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对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的重大发展,是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在这次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讲了话,他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单靠老粗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7年,毛泽东在又一篇文章中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行的。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宏大队伍,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