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8803500000007

第7章 不同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4)

1982年,武家嘴村党支部一班人为了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大胆组织村里6个渔业生产队的72条小木船,浩浩荡荡开进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开始了装砂运货的尝试。出师大捷,获得了高出捕鱼网虾几十倍的经济效益。这一下子提高了他们的信心,他们放开手脚,首先从增大船只装载量开始;村民武学海不惜以年息36%的高额利率向私人借款投资,建成一艘100多吨的钢质船。当年投入运输,第一趟交易就净赚1000多元。这样,第一次造船、水运的高潮被掀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武家嘴村民怕“政策多变”的思想顾虑被彻底打消了,他们造船、搞水运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了。武家嘴村成立了“水上运输服务公司”,开创了公司化经营的先河,从银行一次性贷款1100万元,支持村民造船、跑运输,从而掀起了第二次造船、搞运输的新高潮。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更使武家嘴人吃了“定心丸”,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大干快富的决心。他们以“要干就要大干、要富就要大富”的雄心壮志和强烈愿望,加大了投资力度,倾其所有为之一搏。不少船户将原先建造的百吨乃至上千吨位的船舶卖掉,再换成新船,大船、现代化船,再一次掀起了造船、水运新高潮。

在造船产业的引导下,该村的水运业等其他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武家嘴70%以上的村民投入了水上运输工作。此外,还雇用外地船员五六百人。在水运结构调整上,他们率先调整运输船舶结构,为冲出长江、驶向海洋作准备。1999年,“南京武家嘴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先后与上海集海航运公司、南京海通公司、江苏外运、南京国际货运公司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2002年底,公司已有在线集装箱船26艘,合505万载重吨位。已具备一次运输6000多标箱的实力。年创利税达1866万元,占到江苏省集装箱内支线运输市场80%的份额。武家嘴村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一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引导和发展,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中部地区典型

一、安徽凤阳县赵庄村

近年来,凤阳县赵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路径、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以民营企业带动、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农民群众为建设主体、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保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赵庄村的实践和经验,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走近赵庄村,一条3000米长的水泥大道从村口一直通到中心村;路边矗立着一排按县城标准架设的15米高的高压线;两侧近4000亩成片杨树汇成一片绿色海洋;新开挖的7面蓄水110万立方米的塘坝形成完整水系;纵横交错的13条机耕路可使农业机械到达每一块田间地头。全村已基本形成了田成块、路相连、渠配套、水贯通、林成网,一个崭新的赵庄村已初步展现。促使赵庄村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关键人物是农民企业家、凤阳县金星保温瓶总厂厂长——赵世来。现年53岁的赵世来是土生土长的赵庄人,过去曾担任过赵庄的村长、村支书,刘府镇管委会副主任等职。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赵世来这种深深的家乡情结和报效观念愈发浓重和强烈,进而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成为他最大的人生追求。但如何改变家乡,致富家乡,赵世来开始了认真思索。2001年,赵世来到北京参加一个高层次的经济论坛,专家学者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他逐渐萌发要投资家乡、带动赵庄发展的想法。正当其时,刘府镇的领导也找上门来,请他帮助家乡发展,赵庄的乡亲也殷切期盼着他。在这种情况下,赵世来毅然决定重返赵庄,带领村民向贫穷开战。从此,新赵庄建设走上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1.成功做法及经验。

作为现代农民企业家的赵世来从自己的创业经历中悟出,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只能救急,不能治穷。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将企业资本注入农村,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把赵庄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企业化运作,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决心下定,思路明确,2002年,赵世来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企业带动、科技兴业、奋战八年、全面小康”的总体发展目标,新赵庄建设就此启动。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新赵庄建设。为做到立足长远,高起点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赵世来请安徽科技学院有关专家和县农委、水利、土地、城建、水产等部门,与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一道,通过全面考察和多方论证,于2003年相继制定了赵庄村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农田综合治理规划、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2006年以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句话、20个字的总体要求,赵世来对赵庄村规划作了补充和完善,并着手制定赵庄农民住宅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公司,把市场主体植入乡村。在赵庄村建设的起步阶段,钱从哪里来,项目谁来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002年,凤阳金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赵世来任董事长。该公司是赵世来为赵庄建设工程专门注册成立的,负责筹措资金,实施建设项目,是赵庄建设的投资经营主体。注入产业资本,实施项目运作。一是兴建基础设施。金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按照赵庄村总体规划,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村庄基础设施。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修建了村里中心主干道和24公里生产砂石路;开挖了7面百亩大塘,通过渠道连通,总蓄水量达110万方;进行土地改造治理,平埂填沟,规划成方;高标准兴建改造了电力通讯设施。二是发展规模经营。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赵庄村480户农民先后与金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4000亩土地交给公司经营。在合同期内,公司投资造林,统一管理。租赁土地的农民每户可安排2人左右到赵世来的金星保温瓶厂工作。

组织农民分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赵庄村现有劳动力860人,公司依据每户不同情况,分类组织安排农民就业。目前,金星保温瓶厂已吸纳赵庄村280名劳动力,人均月工资收入700元左右,从事林区管护和畜牧、水产养殖110名,从事以蔬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生产200名,另有270名劳力外出打工。分类就业,各得其所,全村农民致富步子加快,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0元,高的已突破7000元。

赵世来的工业资本介入和市场化运作,改变了赵庄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权属关系,为赵庄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形成了新的“统分结合”农业经营机制。

公司规模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金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了4000亩农民承包地的经营权,统一发展林业。农民既可以得到土地的租赁费,同时公司还吸收一部分农民担任护林员,农户仍然可以在自家承包地上进行林间套种各种经济作物,公司不加干涉,收益全部归农户。在契约基础上,实现了公司规模化生产与农户分散生产、公司统一经营权与农户的自主经营权有机结合。

公司统一服务与农户自主经营相结合。赵庄村共有承包地7500亩,除公司租赁的以外,还有3000多亩土地完全由农户经营。为了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公司多次请安徽科技学院教授、专家和县农业科技人员进村为农民讲课,发放农技资料。赵世来还个人出资,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淄博,河南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公司通过论证先后选择养羊、养鹅、大棚蔬菜、无籽西瓜等项目,由公司进行试点示范,并负责统一提供种苗、培训和技术服务。计划到2007年底,完成500亩大棚蔬菜、200亩浅水藕、3万只家禽、2000只羊,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公司统一担保与农户分户借贷相结合。为支持农民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公司在信用社存入50万元保证金,为需要小额贷款的农户提供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这种新的“统分结合”农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好一个封闭落后的村庄,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和正确的发展思路,同时需要搞好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机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提高赵庄农民的组织程度和民主管理水平,赵世来专门聘请已经退休的原凤阳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谢朝卿做赵庄建设的顾问。老谢曾任刘府镇党委书记,对赵庄的人、地情况很熟悉,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在他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赵庄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赵庄的建设发展增添了不竭的动力。成立赵庄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推进赵庄村建设,需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2002年,赵庄成立了由赵世来、谢朝卿和镇、村主要负责人以及金星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领导共7人组成的赵庄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凡涉及赵庄建设的重要事项都要在领导小组内进行充分的酝酿讨论,形成初步决策方案。

新选举村民代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全村村民推选出33名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的方案全部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实施,重大事项还要召开村民大会。在坚持民主决策的同时,村里还成立了7个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管理小组,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了村民决策管理的主体地位。建立符合赵庄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和一系列村规民约。实施村民自治、推进民主管理归根结底要靠农民自己。在县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赵庄村广泛宣传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和党员干部会,使全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行自我管理、搞好建章立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几年来,村里先后制定出台了《赵庄村村民自治章程》、《赵庄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村庄改造中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赵庄村中心大道绿化管理公约》、《赵庄村村民公约》等一系列村规民约,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人人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和良好氛围。而今在赵庄,遵纪守法、遵规守约,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为。

2.启示。

探究赵庄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人物、两条主线、一根纽带”。“两个人物”即赵世来和谢朝卿,赵世来是资本的代表,谢朝卿是有效组织农民、实施村民自治的牵头人。“两条主线”是资本运作和民主管理。民营资本进入,解决了村庄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输入工业化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引领了农业现代化方向。民主管理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完全体现,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了赵庄村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根纽带”就是乡土情结。赵世来是土生土长的赵庄人,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谢朝卿曾任刘府镇党委书记,赵庄人对他们容易接受,易于沟通交流。乡土情结的纽带把赵庄人和赵世来、谢朝卿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推进新赵庄的建设和发展。

赵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其发展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重视民间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广大农民群众,但仅靠农民群众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特别是要重视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民间资本进入,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资金、技术,而且引入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带领农民群众走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切实抓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发展经济,活力在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实施民主管理、村民自治,保障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说话权、决策权,才能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不竭的活力。

引导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绝大多数农民企业家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返乡创业更容易为群众接受和认同。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他们投身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凤阳县最近大力推广赵庄经验,引导鼓励民企老板返乡领建新农村,首批组织的35名企业家与30个村已建立了对接关系,并对领建新农村的民营企业家“政治上给荣誉,政策上给支持,税费上给优惠”,实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

加快农村经营机制和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加快投入多元化、规模经营、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创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江西省信丰县

2004年9月,地处江西南部的革命老区赣州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率先在全国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启动了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提前一年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命题。在近两年的摸索实践中,赣州坚持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为突破口,先抓好规划,再抓“三清三改”,继而抓发展产业、培训农民、新经济组织组建、新风貌塑造、好班子建设,层层递进,逐步纵深整体推进,并坚持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