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饶谷多粟、人信物丰”著称的信丰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攻点和总抓手,按照“加快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县城、小城镇、小康村集中,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向城镇、小康村集中),实行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联动),落实五新一好,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分类指导,整体推进。2005年建成了17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6年又启动360个示范点,有100个示范点将在2006年5月底基本成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村镇面貌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1.坚持政府主导。一是宣传发动。采取发放宣传年画、春节送“福”字下乡、组织巡回播放新农村建设专题片、免费发放《新农村建设读本》(一、二)、传诵《新农村建设三字经》、组织文艺巡演、摄影作品巡展、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唤起民众千百万建设新农村。二是政策支持。针对在推进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信丰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工作规划和具体操作政策,及时建立系统性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2006年1~4月相继出台了2006年工作意见、资金补助标准及使用监管办法、产业帮扶到户、协会组建到村、督查办法等40余份政策性、指导性文件。三是加大投入。2006年,县财政安排600万元新村镇建设资金、400万元新产业培育资金、600万元农民知识化培训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比2005年新增600万元。四是强化领导。县乡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县、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乡(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县里一季度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面对换届,县四套班子成员扑下身子抓落实,每个成员挂钩一个村,主抓一个示范点,从召开户主会宣传动员到开展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再到启动村庄整治,全程下到点上听取群众意见,现场排忧解难,并认真负责地将督察情况和建议要求及时反馈到新村办。县里先后五次召集乡镇、县直单位负责人开调度会,召开了二次涉农部门专题会议,研究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事宜;实行“十天一督查、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启动黄牌警告和诫免谈话机制。
2.科学规划。一是统筹规划。围绕“五新一好”全面规划蓝图,既有长远目标,也有阶段性的任务和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以点带面,又整体推进以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村庄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他们首先从“三清”入手,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三改”。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传承历史客家文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据2005年年初对1482户农户随机抽样调查表明(选择在县城、小城镇、小康村和原址建房的农户,分别有55%、103%、40%和22%。如万隆乡柏枧村2002年有1025人,三年后只剩下598人,有45%的人转移到圩镇、县城和县外居住)。在实施规划过程中,他们坚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对交通沿线50户以上的重点村庄、行政村,聘请市以上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规划;对20~50户的村庄由县专业人员规划设计;对20户以下的村庄由培训过的乡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进行规划。同时,坚持规划初稿→征求群众意见→定稿→按程序报批的流程,实行村民理事会、乡镇规划管理所和县建设规划部门三把关,规划编制做到前瞻性、合理性、安全性有机结合,方便生产和方便生活有机结合。县里聘请专家进行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修编和16个乡镇规划修编,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级镇(18万人)1个,二级镇(1万~2万人)9个,三级镇(1万人以下)6个,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村梯次布局。一年多来,全县共撤并72个行政村,在村庄规划中撤并零星居住点100个,完成行政村、中心村及自然村庄规划2269个。二是点面结合。每年按10%的速度推进村庄整治。启动阶段优先在交通相对便利、村庄相对独立(50户左右)、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对优越,干群基础、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布点,全面推开“三清”,稳步推进“三改”。改路以通村、通组公路为重点,水泥路路宽各按照45米和35米的标准进行建设,一年来完成改路260千米。改水以安全卫生方便为目标,采取建设小型自来水工程、引山泉水工程和无塔式供水等方式,自来水达到足够的水压。改厕以户厕改造为主,全面普及三格式、沼气式、双瓮式无害化厕所。坚持一户一宅、人畜分离。市里组织专家设计了150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民住宅户型,免费发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供农民选择。县里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推介户型,分乡镇举办乡村建筑技工培训班15期,让“师傅”变“徒弟”,有1600多名乡镇木工、泥工、架子工、钢筋工取得了合格证书。以社区化理念建设新村镇,要求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社区中心,设置购物、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点。各示范点都规划建设了文化活动、休闲健身、医疗服务等场所。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建立了“统一扶持政策,群众自愿申报,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物代资,农民自主建设”的工作机制;在示范点建设管理上,实行理事会运作,通过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做到“群众事情群众办,群众事情群众管”。
3.推进产业集群。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兴农方针,用集约化理念统筹产业发展,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内生活力。一是工业上按照“1+3”思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小区、铁石口工业小区、大桥工业小区,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6000亩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引进项目181个,投产企业105家,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制药、轻纺化工、矿产品加工五大工业支柱产业。按照“到工业园上班,回新农村居住”思路,2万多名本地农民和16万名外地民工在百余家企业就业。有6个乡镇开通了到工业园的公交车,一大批农民可乘公交车到工业园上下班。二是农业上按照“1+10”思路,抓紧建设投资3亿元,集包装、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江西南部最大的江信物流中心。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拿出近4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以“市场+公司+农户”的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初步培育了脐橙、烟叶、甜玉米、生猪、水产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一座山头一栋房、一块果园一口塘、一池沼气一栏猪、道路修通农家旁”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既提升了脐橙产业的规模、水平,又每年新增水面养殖1500亩,还加快了工厂化养猪步伐。特别是2005年成功承办了中国(赣州),极大地提高了赣南脐橙的知名度,提升了信丰的形象,推进了脐橙产业化进程。2005年信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3149元,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全省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先进县。
4.培育新型农民。突出农民教育,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了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根据产业特点和农民生产习性,农业技术培训采取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集中与分散、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批通俗易懂、农民欢迎的“傻瓜教材”、“口袋教材”。一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政府出钱培训、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培训方式,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满一个月的农民,由县财政补贴400元,其中270元为工资性补助,100元为伙食补贴,30元为教材、培训费。引导农民“热爱我信丰、接受县培训、就业工业园、贡献在家乡”,力争用3年时间培训工业用工6万人。目前已安排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培训工业用工12期32万人。近两年全县外出务工减少3万多人,大都留在“1+3”工业园区务工,有800多人返乡创办了企业。二是依托职业中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建设服装设计、电子技术等骨干专业。三是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作为组织农民、培育新农民的现实途径。依托产业建协会,依托基地建协会,依托龙头企业建协会,开展了产业帮扶到户、协会组建到村专项行动。各乡镇、村都成立了以各领域能人和乡村技术员为骨干的专业协会,并以各专业协会为纽带,提供生产、经营、信息、技术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许多修葺一新的百年祠堂里张贴上新的村规民约和学习制度,增加了不少课桌凳,变成了农民培训的学堂。23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6万会员,在农历每月的某一日集中学习。全县围绕10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7万多人次,一大批年龄在40、50、60的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充分就业。四是把理事会运作、协会管理作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的民主意识、合作意识、自律意识、卫生意识大为增强。
5.创新体制机制。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深层次问题。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领导小组的高效运转整合了各个部门的组织力量,促进了农村各块工作的融合。依靠村民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建设的具体事宜,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督。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市县乡村四级干部白天抓新农村建设,晚上搞“保先”教育,用党章富脑袋,用产业富口袋,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又锻炼了干部的能力。广大基层干部主动实现由经验型向学习型、权力型向能力型、指挥型向示范型、干预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适应和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二是创新政府资金支持办法。统一扶助标准,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改变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实物补贴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家园。这既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而且政府补助的水泥、改水气压泵等实物实行政府采购,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县直单位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活动,努力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县政协委员开展“一百名委员联系一百户农户,解决一百个问题”活动,出资出力,服务新农村建设。30多名民营企业家捐资20多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260名县乡干部和100名青年志愿者自愿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赣州“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目前,已有13个省、市、区共计55批次1313人到信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考察和学习。信丰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的操作化、具体化、地方化,它符合上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群众的愿望,符合赣州的实际,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工作,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实可行的路子。有理由期待,信丰的明天会更好,赣南的明天会更好!
三、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村
新兴村地处哈尔滨与双城市之间的城乡结合处,同三高速公路和102国道从境内通过,具有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全村辖两个自然屯725户1921人,其中劳动力1758人。耕地面积14100亩。2005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实现50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00元,其中畜牧业实现产值3200万元,人均牧业收入2400元。该村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
1.统筹规划村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进行了改水、修路、绿化、净化环境等工程。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9%,统一整修了主街路边沟。村外设立了5处垃圾存放场,村里设有卫生队,配有清运车和保洁员。村内绿色街道8条,安装了路灯,4条主要街路实现了亮化。全村人均居住面积23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达95%。村内有篮球场、小学和卫生所,有两个综合活动室,两个农民乐队。全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80%,移动电话户均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42%。全村有2628名村民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达90%。有16户20人纳入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