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农业新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8804100000014

第14章 都市农业(1)

随着城市规模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及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和谐共存的追求日趋强烈,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得到了深层次拓展。有效利用城市及市郊空间,以为都市人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区域性农业应运而生。

都市农业概述

一、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的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都市农业是指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

现代都市型农业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

二、都市农业的特点

1.都市型农业的生产范围应包括整个城市区域及远近郊区,是完整的都市概念,而非局部;有城市与农村或城区与郊区之分,没有地域之分。

2.都市型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等,必须以城市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求决定农业生产与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多样性的需求与依赖,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3.都市型农业不仅是生产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还要进行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开发,最终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4.都市型农业的生产与经营较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追求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而达到高度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形态,同时达到为都市服务的功能。

三、都市农业的功能

1.生产功能。现阶段生产功能仍是基本功能。可为都市居民提供充分的名特优、鲜活嫩的农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消费需求,同时保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

2.生态功能。它是农业在都市地区不断被强化的重要的功能。调节环境、平衡生态是都市型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区、休闲农区、绿色屏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满足都市人们价值观念更新、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

3.旅游休闲功能。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清洁优美的休闲、采摘、游览场所,提高人们休闲生活的质量;展示浓郁的农拓业文化,提高休闲生活的意境和档次,提高农业效益。

4.出口创汇功能。建设特色农业,或利用外资、外技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出口创汇型农业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外汇收入,改善投资环境。

5.教育功能。在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乐园中,让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接触农业和农业科技,体验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条件具备的可办成“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寓教于生产。

6.辐射示范功能。大都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等显著优势,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凭借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凭借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设备装备、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开发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为推动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起到辐射与示范作用。

在上述六个功能中,农业的生产功能在目前仍然是基本功能,而其他功能却都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都市农业的显著特征

传统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近现代农业一脉相承,传统都市农业是以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精耕细作为特征;近代农业则依靠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等领域的理论突破,推动了以育种、化肥、农药和机械为标志的近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都市农业却有其自身的特征,它也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的体现。

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中城市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工程技术为主导,是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

2.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面向全球经济的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企业生产模式。

3.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正在扩展中的多元化的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

4.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已由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发展成为以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快速向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传统的一、二、三产界限已趋向模糊。

5.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一种开源节资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五、都市农业的类型

农业自身的生物性、变革性和区域性,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多样性,都市农业虽以农业为依托,但其形式内容和功能独具特色。

1.产业型都市农业。如江苏射阳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各城市的“菜篮子”工程,成都龙泉驿区的水果产业,进行农副产品的批量生产,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2.休闲型都市农业。如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生态农业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杨梅、柑橘、茶叶、水产等为主要生产产品,因势利导配以休闲设施,确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深圳的“青青世界”依托荔枝园也颇具怡情益智的功能。

3.科技型都市农业。如位于太湖之滨的中新合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汇聚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与国际接轨,形成高度密集的农业科技畦谷和农业技术市场。无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区和现代农园,上海浦东农业开发孙桥的设施农业都属这种类型。

4.文化型都市农业。如位于马尾港闽江、马江三江汇合处的福州海峡旅游农业园,凭借秀丽的风光,对台交流的区位优势及清凉禅素的人文景观,又在果林观光区、农业示范区毗邻的会议度假区建有科技馆、文化馆、沙滩植物园,各景点彼此呼应,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

5.示范型都市农业。如沿沪宁高速公路苏、锡、常、镇、宁各大城市连片的“江南现代农业示范带”已陆续分段实施,淮安市的农业示范区的规模也十分宏伟壮观。

6.公园型都市农业。如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的梅花山,拥有数百种名贵梅花、樱花,春天盛花期,景色宜人,让数百万游客流连忘返;河南的牡丹园也成为观赏的热点;还有各地的动物园、植物园、百鸟园、水族馆等也把怡情和益智融为一体。

六、都市农业的主要内容

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相对而言,虽都具有生物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等农业共性,但它有区位、生态、技术、景观、效益、农工、资源、投资、经营等特点:

1.都市园林绿化。

以公园绿地、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化、城市空间绿化、道路交通绿化、防护绿地、园林圃地、自然风景名胜区绿地为依托,对发展都市林业,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体现城市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控下,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也从中显示着古老园林的崭新魅力。

2.都市蔬菜业。

以现代“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蔬菜无土栽培为依托,开发室内盆栽蔬菜,观食兼用的蔬菜以及野生蔬菜,强化蔬菜产业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实现蔬菜生产多元化。

3.都市花卉业。

以美化环境和挖掘都市花卉消费热点,开拓节日花卉消费、都市园林绿化消费、居民日常消费、花卉食品消费市场,加强基地建设和挖掘城市居民养花热情,培育多用途卉品种,大力实施优势品牌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4.都市畜禽业。

以市郊畜禽养殖基地为依托,开发“绿色”畜禽养殖口,加强畜禽养殖业的后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宠物市场,从宠物吃、穿、住、行、美化、医疗环节开发相关产品,形成宠物产业开发链。

5.都市水产业。面向市场把握地域优势,开发观光、休闲渔业,使渔业与休闲、娱乐、庄稼活、餐饮等行业结合,开发观赏渔业品种,配套饵料、种苗、设备等系列开发。

6.都市水果业。

以城郊水果基地为依托,发展果林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市区特色并具有观赏功能的果林,加强观赏性盆地栽果树品种研究和开发。

7.都市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集经济功能、旅游功能、生态功能、科普功能为一体,在城市近郊或风景点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花园、桑葚园、茶园、菜园、渔场等供游客观光游览以及采购新鲜农产品,建立如旅游农场、自动式农场、休闲农场、田园化农场、花卉植物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农业大观园、科教农业园等,让游者亲自体验农事劳动乐趣,普及农业科普知识,这对都市人来说具有莫大诱惑力。

国外典型的都市农业

国外的都市农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据1994年统计资料,世界总人口的食物中有12%左右是由都市农业生产提供的,都市农业在经济生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日本都市农业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都市农业开发相对较晚,但是仅这30多年的时间,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属小农经营的国家,人均农地规模较小,这与我国的情况比较接近。

1.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都市农业,是指包含在都市计划内农业区及都市近郊的农业。在日本荒废地逐年增加,农业劳动力老化及专业农户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都市农业如何发展确实是值得重视的。30年多前,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农地或紧临都市计划区的农地,若经由都市计划将其农地变更为都市农业建设用地,农民会欣喜若狂,甚至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争取,孰料当时在千叶县松户市常盘平地区,竟有部分农民起来反对将其农地变为建设用地,而反对的理由是为了保留农地,并继续从事农业经营。最后,政府让15127公顷的农地保留下来继续经营农业,同时期的还有横滨市大寺町、熊本市临近的合志及菊阳町、爱知县的常盘市等地,而后逐渐遍及全国各地。

农民反对将农地变为建地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对未来土地升值的预期心理,也有将农地改为建地后,税赋要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考虑。但农民的这一做法,引起了日本政府对都市及近郊农业的重视,并使得农业在都市得以保留和发展。在东京,农田和农家有70%以上分布在城市中,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

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商业的快速成长,农业在都市的地域空间日渐缩小,农民收入也过于低微,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便是都市农户思考的焦点。于是有的农民利用部分农田建造别墅出租,有的因都市车辆的快速增加把农地改建成了停车场;继续维持农业利用方向的农地,则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产品生产型经营方式。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城市病,人口膨胀、车水马龙、环境污染,市民长期生活在闹市中精神烦躁,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都市人渴望充实的精神生活,希望有更多的休闲活动。开始时,公园式的绿地就可以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当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不协调时,公园式绿地就远远不够了。于是观光农园、市民农园等“休闲型的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日本学者认为,农业在都市化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种功能:

(1)提供都市居民生鲜的农产品。以东京为例,有12万公顷农地,27万户农家,其中专业农家占15%,这些农家提供了约占东京批发市场50%左右的蔬菜。

(2)有助于城市绿化。有关调查显示,邻绿地的住宅估价高,农地因有耕种活动估价更高。他们认为没有农业的都市,由于建筑密度过高,有令人窒息的感觉。

(3)防灾及灾害发生时的疏散空间。

(4)市民农园、学童农园等为市民接触农业提供了最佳场所。

(5)农地为未来都市化发展预留空间。

(6)农业在都市中应属最佳职业之一,在多样化的职业中农业是最有趣和最有活力的产业。

(7)农地是弥补都市设施单一化的重要空间。

(8)农业具有都市“门面”的机能。

在建设有“农”的都市理念中,农业以其重要角色给都市带来温馨与魅力,而被称为都市的“后花园”。从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文化、景观、公共绿地、行道树、休闲生活广场、田园等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来看,没有农业的都市,势必缺乏生机、缺乏活力、黯然失色,因此农业是都市的“门面”。

2.日本都市农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