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农业新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8804100000017

第17章 其他农业新理念(2)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条件等)、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

4.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除草等耕作措施,以达到对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三、精细农业与“3S”技术

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S技术。与精细农作研究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持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细农作系统广泛采用了DGPS(DifferentialGlobalPositioningSystem)技术,即所谓“差分校正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它的特点是定位精度高,而民用系统动态差分定位误差高达2~5米。

2.精细农作离不开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技术支持,它是构成农作物精细管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有力工具。

3.RS(RemoteSensing)技术的最新成果已能够达到为精细农作体系提供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信息的技术要求。

4.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一部农业生产管理的“四库全书”,即:用于提供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投入产出分析与模拟模型——模型库;支持作物生产管理的数据资源——数据库;支持模型计算方法——算法库;作物生产管理知识、经验的集合——知识库以及提供决策者参与的人机友好接口。

5.关于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也是精细农作技术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例如田间信息适时采集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方法;带产量传感器及小区产量生成图的收获机械;自动控制精密播种、施肥、洒药机械等。

无公害农业

现今阶段,发展无公害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发展无公害农业是对我国传统数量型农业的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就开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效益方向发展。

一、概念

无公害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其核心就是农产品出自洁净的生态环境、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品的使用、加工过程符合相应操作规程而生产的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其安全质量符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及初加工品。

二、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性

1.发展无公害农业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保障社会上农产品消费供给,而且要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寻求农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物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消费的潮流和市场走向。人们对环境保护、对消费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大大增强,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业,满足人们绿色消费的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树立我国农产品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影响,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农产品国际贸易要求我国必须发展无公害农业。

农畜产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出口创汇额不断增加。1980年我国农畜产品食品出口创汇为2985亿美元,1985年为3800亿美元,1990年为6609亿美元,1994年达10017亿美元。但是,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环境管制措施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以环境标志为代表的无公害贸易这一非关税壁垒正在构筑,并且已经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国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档次,有利于冲破国际市场中正在构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出口创汇。

3.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树立我国环境保护国际新形象的需要。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制定了范围广泛的国际环境公约和法律规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行为准则。我国政府已先后签署了包括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内的30多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定,并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促进我国对国际环境公约、协定的贯彻和落实,表明我国对人类环境问题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优质、营养的无公害食品,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变革,提倡无公害食品,也就是提倡一种新的饮食文化,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与环境共处的依存关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4.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与农用化学物资的大量施用,导致农田受污染的情况十分严峻,农产品质量到受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因食用受污染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屡见报端。发展无公害农业,首先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一旦产地受到污染,就失去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本条件。要创建和保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就必须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其次,就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无公害农业产业体系。所以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同时,可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市场表明,无公害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5%~20%,而且市场需求旺盛。显而易见,开发无公害食品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自然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形成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双赢”事业。

三、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制约条件

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主要障碍。

尽管我国对包括农业生态环境在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由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技术的内部经济性以及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及其推广的过程性,加之长期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荷,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得到恢复。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有明显的好转,因此,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环境“转换期”。

2.规模小、效益低,产品成本过高。

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是农场化,规模较大,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无公害蔬菜有严格的标准体系,需要以规模化、企业化的生产为依托,而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还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成本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价高影响了消费,低迷的消费反过来又会制约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千家万户的生产进入无公害农业发展需要的“轨道”,需要进行发展模式的探索。

3.缺乏无公害农业生产的专项技术及操作规程。

农药的合理高效使用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的关键部分。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药残留监测滞后,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意识较低,难以在短期内适应无公害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

4.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体系尚须完善。

流畅的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体系需要运输、保管、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系统的支持。综观我国目前无公害农业物流体系,不仅运输、保管、仓储等硬件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需要,更多的企业也没有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重生产轻营销,造成产销脱节。由于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不少地方远离城市,难以获得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发地区间的产品结构趋同,使某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遭遇销售难问题。

5.监管控制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认证机构不够完善,检测网络不健全,缺乏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立法文件和措施等方面。由于监控力度不到位,农药残留检测制度不健全,个别地区厂家受利益的驱使,随意在产品包装上印刷使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志或广告中使用绿色名称,冒充绿色食品企业产品。假冒伪劣的无公害食品在市场上开始出现,扰乱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不仅损害了无公害农业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造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

精品农业

一、起源

精品农业发端于大连。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大连正着力于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当时的大连市政府有关领导就提出:不仅城市建设要出精品工程,农业也要出精品,也要实施精品工程。于是,“精品农业”这个概念便诞生了。

1997年,精品农业工程在大连市正式启动,全年建成115项精品农业工程,取得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受益的效果。1998年又新建60个项目,使精品农业工程总数达到175项,并启动了大连通往庄河的黄海大道精品农业带。1999年春天,开始了沈大高速公路精品农业带的建设。两条精品农业带的88项工程,初步铺就了两条精品农业的走廊。这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大手笔”,富有积极的意义。至此,大连人不仅率先提出了“精品农业”这一概念,而且通过精品农业工程的实施,使精品农业走过了一段从务虚到务实,从构想到实践的过程。

农业精品工程推动了精品农业在大连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精品农业在大连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或者说大连更适合发展精品农业。与东北许多资源型城市相比,大连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地面的狭小,加之地壳的褶皱活动,大连地区的成矿范围小,除了有部分非金属矿藏,金属矿藏很少,且矿点分散、品位低,经济价值不大。土地资源同样匮乏,人均拥有耕地为全国的1/2,人均拥有淡水仅为全国的1/4。但是,大连在动植物和作物资源方面却有许多优良物种,如复州牛、大骨鸡、黑岛鸭蛋、辽南苹果、大樱桃等;大连的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4倍,水产资源中也有诸如牙鲆鱼、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尤其是作为我国北方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不仅有着精耕细作的耕作传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与设施基础。这些都为大连发展精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缺水少地的劣势和物种资源、耕作传统、技术设施等优势都决定了大连的农业必须走精品化道路,只有走精品化道路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大连农业的更快发展。

二、精品农业的魅力

可以这样说,精品农业的魅力在于其“高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