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京人
88605300000003

第3章 北京人起名

北京人极讲究名字,从人的名字到店铺的名字一直到街道、桥梁、建筑物的名字,无一不讲究。大概是身在京都,透着文化和历史气息,处处讲个名分。

孩子一落生,要起个吉祥的名字,是北京老一辈的传统。如今,传到新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尚未落生,母亲挺着大肚子就开始抱着辞海查那些个喜兴的、文雅的、最好是谐音一语双关的字。比如鲍捷取报捷、刘船取流传、吴畏取无畏之意。不过,这么一来,名字都想了些个好字眼儿,英雄难免所见略同,这些字眼儿的重复率便高了。据说,北京下一代孩子的名字相同的越来越多,一个班上叫王鹏的,起码有两个,只好分别叫大王鹏和小王鹏以示区分。

前年,北京报刊争论给孩子起名的意义,一时间小有热闹。因为有家长心血来潮给孩子起个约翰、保罗、玛丽这类的舶来洋名。有人则认为有伤民族自尊心,在报端上发表文章,慨叹人心不古,如此下去,岂有华夏悠悠传统,不是崇洋媚外的洋奴意识又是什么?但两年过去,也未见杞人之忧忧得这样洋名的孩子一天天变成蓝眼珠子如同波斯猫一般晃人眼目。

热衷于洋味之名的,商厦酒家、服装店多于孩子。北京的商厦、酒家、服装店,倒不崇尚大富豪、贵族之类的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有着几百年皇朝历史的京都,这样带有霉味的名字并不新鲜。带有西欧拉美洋味的名字,对于北京人更有吸引力。新开张不久的燕莎、赛特、蒙妮莎、罗曼……均是如此。北京人摆出一副鄙夷封建而接纳资本主义开朗向上的姿态和胸怀。与世界接轨,北京人在名字上提前而且大步接上了。

如果据此就说北京人有崇洋媚外之嫌,显得有些过重。北京人并不一概以为西洋味儿的名字一定十全十美。如果一个华而不实的名字和一个实而不华的名字相比,北京人还是明智得很,宁肯要后者。只不过这个“实”指的是钱而已。北京的立交桥可谓全国最多,如彩虹飞架,串联北京城主要街道。每座立交桥要命名,只要企业肯拨出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块钱来,这座桥的名字就以你企业的名字来命名了。“四通桥”就是一例。于是,北京城许多立交桥上飘飞着企业的大名,差点儿让人误以为企业搬到桥上来办公了。

这实在有伤大雅,北京人取名讲究的是名分,是意义。于是,有人提出这样做在全世界没有先例,桥梁从未用企业或人名取名的前车与后辙。北京人别太见钱眼开,将立交桥都拍卖了,将来如何是好,找路都弄得人糊涂了!便将立交桥用企业命名的事又捅到报端,像给孩子起洋名的事那样热热闹闹争论一番。

北京人为维护名字的正义与价值,付出了代价。北京人相信老祖宗的言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北京人对名字的执著与认真,让人肃然,也让人觉得有些迂。恐怕还没有一座城市有人将给人或物起名的事动不动就捅到报纸上。

这就是北京人,视名分同生命一样重要。可以家徒四壁,但一定要有个像样的斋或庐的名字。名字起歪了,像路走歪了一样不可容忍。

北京人这种心理,便像一片适合发芽的土壤,让起名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且成为一种红火的事业,迅速长满枝叶。北京一家名为“正名庐”的店家,便是这样成立,并为传播媒介广为宣传的。这家“正名庐”即是专为孩子、公司、商店等起名字的机构。据报纸记者报道“正名庐”开业盛况中说:“如今市场经济千帆竞渡,人们对高层次的文化也倚之越深。”起名字,便一下子使得北京人跃上“高层次文化”的台阶。专操起名的行当脱颖而出,也真是适逢其时。

北京人极爱听“文化”这个词儿,更何况是“高层次的文化”。北京人便有时聪明有时糊涂,像雨像雾又像风,摸不准自己的脉,弄不清名字不过是个符号,即使给耗子起个再动听的名字,它也变不成猫。

北京人太爱给自己、给别人起名字,这样很容易掉进名字的泥塘里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