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旅途通讯
88625500000004

第4章 广州在轰炸中

朋友,你来信问起这个城市的情形和我的近况,你不知道这里的人在轰炸中怎样过日子,所以你劝我立刻躲避到所谓安全地带去。你以为这里已经成了死城,或者变做了地狱,你还误把我看作死守危城的壮士。其实都不是,我在这里和无数的普通的人一样,过着很平凡的生活。朋友,你应该知道在这里还有数十万和平的居民。

这里也许和你们那里不同。在这里没有勇敢,也没有怯懦。这里的居民不爱死,但也不怕死;他们把“死”看得很平常。它来拜访,就让它进来。它走了,左邻右舍也不因此惊扰。一个人死了,别的人仍旧照常工作。一幢屋毁了,别的房屋里还是有人居住。骑楼下的赤血刚刚洗净,那个地方立刻又印上熙攘的行人的脚迹。一个人倒下,一个人流血,在这里成了自然的事。甚至断头折臂也不是悲惨的命运。倒下去的被人埋葬,活着的更加努力从事工作。事情是做不完的,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是倘使轮到自己闭上眼睛,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

一个人看见“死”太多,他对“死”便不感到惊奇;一个人有“死”的机会太多,他就不怕“死”。他用不着去思索“死”,他会把他的全部精力用来对付“生”的事情。他做事更努力,更负责。这便是我在广州得到的一个教训。

住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被炸死的机会,没有谁能够做一个铜头铁臂的人,炸弹的威力不是肉体所能抵挡的。然而甚至五百磅炸弹的乱投也不能使人胆寒。每天敌机飞进市空投弹的时候,许多工作依旧照常地进行。“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我说“死”的威胁使人成为更积极,这是不错的。它还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增加了这里居民的团结;它把数十万人的心变成一颗心,鼓舞他们向着同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

我并不是在这里阐明我的什么理论,我只叙述事实。我可以随便举出一些例子,譬如最近两次的大轰炸中,我就看见在这里居民中间,人我的界限怎样迅速地消失;许多人自动地将自己的家屋用具献出作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难处,壮丁们也甘冒危险去挖掘炸毁的房屋,救出受伤的同胞;献金的热诚并不曾因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而减少一分。在灯火管制中也还有大队的群众立在每个献金台下狂呼口号,或者静听台上男女青年高唱救亡歌曲。一切都照着预定计划进行,敌机的威胁也不能使它们改变。倘使一颗炸弹在献金台前落下,自然会有成千的死伤。但是献金的任务必须完成,不能因为吝惜牺牲就让它失败。所以“八一三”那天早晨敌机已经进了市空,而通常被视作危险地带的永汉分局和第一公园两处献金台上的负责人员还是照常工作不肯撤退。所以到今天献金台能够良好地完成了它们的任务。在这里的人看来,这都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

我在这里还是一个陌生者,但是我已经看见了不少的事情。以后我会向你详细叙述它们。至于这里的居民,我不说他们勇敢,我想称赞他们“结实”;对于这种“结实”的人,敌机的威胁是完全无用的,没有一种暴力能够使他们屈服。

生活在这样的人中间我会获得不少有益的教训,请你不必为我耽心。

8月15日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