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8896200000029

第29章 书吴道子画后

【题解】

本文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这一年的三月哲宗皇帝即位,苏轼五月就奉旨任登州知州,十一月到登州任上,不久又调回京城任起居舍人,结束了多年的贬谪生活。

苏轼在文中对吴道子的画技推崇备至,《唐宋八家文读本》说:“举一画而他可类推。道子之画,子瞻之评,惟圣神于此艺者能之。”说明由于苏轼懂画,他对吴道子画的评价不是庸俗的吹捧,而是非常中肯的。

【原文】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1],文至于韩退之[2],书至于颜鲁公[3],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4],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5],运斤成风[6],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意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注释】

[1]杜子美:即唐朝诗人杜甫。[2]韩退之:即韩愈。[3]颜鲁公:即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公。大书法家。[4]乘除:增减。比喻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失少有余。”[5]游刃余地:即《庄子·养生主》所载庖丁解牛一事。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注释。[6]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白粉)浸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斧头)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是比喻手法熟练,神乎其技。

【译文】有知识的人进行的创造发明,有技能的人进行的言传身教,都是通过代代相传和无数积累,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读书人的学识,各种工匠的技艺,从夏商周三代,经历了汉朝再到唐代,可以说各种学科和工艺门类都已经相当完备了。所以说,写诗的最高成就是杜甫,文章写得最好的是韩愈,颜真卿是书法大家,吴道子的画也已臻于化境,经过历代的发展变化,他们就集中体现了这些门类的精华。吴道子画的人物,就像在灯光映照下画下来的活人影子,不论选什么方向,取什么角度,画正面还是侧面,所画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增减都符合人体标准,一点细微的差错都没有。他在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努力创作出新意,在豪放不羁之外去寄托和体现他关于绘画的高明精妙理论。我们常说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和“匠石运斤(斧头)成风,尽垩而不伤鼻”,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古往今来恐怕就只有这么一个罢了。我对于其他人的画,看了以后也许说不出画家的名字来,但对吴道子的画,我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分辩出它的真假来。然而世上真正吴道子的画很少,如像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的画,我这辈子也只见到过一两家罢了。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